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7,(24):152-15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逐渐变大,能源越来越供不应求,为有效开发利用环境中的能量,本文设计了一种利用压电陶瓷基于MSP430单片机的压力能收集实验装置,并测量了相关的数据。  相似文献   

2.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国际上通常采用能源弹性系数来衡量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关系.从而能源弹性系数也成为各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的指标之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能源弹性系数伴随着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其表现为一个倒U型模式.本文通过对我国能源的数据分析来验证和分析我国能源弹性系数的发展变化态势,并且与山西能源数据比较来着重讨论山西能源弹性系数所呈现的态势的原因.最后为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随着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的风力发电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部分缓解了我国的能源压力,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暴露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风电产业、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其中并网难是当中最突出的问题,突破并网难这个瓶颈将促进我国风力发电产业进一步高效发展,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安全、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孔琳 《经济界》2015,(3):76-81
能源是一个国家的支柱,我国的能源体制对国家的稳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现存的能源体制也显露出很多弊端。本文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能源现状,深入分析了我国能源体制的缺陷及对经济、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控制成本一向是企业致力于努力的方向。节能是顺应时代的潮流。钢管企业的能源成本占总成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目前钢管企业的能源成本面临着严峻的压力,要缓解这压力,控制能源成本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控制成本一向是企业致力于努力的方向。节能是顺应时代的潮流。钢管企业的能源成本占总成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目前钢管企业的能源成本面临着严峻的压力,要缓解这压力,控制能源成本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清志  陈思羽 《价值工程》2010,29(26):122-123
经济的迅猛发展,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具有大规模的物质基础。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加强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体系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大力开发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将会在满足资源-环境-人口的约束条件下,减缓我国能源压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传统能源企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转折点,必须把握能源革命契机,基于能源发展趋势,从现实层面和战略层面正视压力,抓住机遇,结合跨国能源集团的实践经验,思考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进程中,居民能源消费量的大幅增加对我国能源供应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通过LMDI指数因素分解方法,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能源消费总量影响因素分为购买力、能源消费结构、生活消费结构、支出、人口五方面。基于2005~2011年全国及各省区能源平衡表数据,研究各因素对居民能源消费量的增加量的动态影响过程。研究发现: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入和居民购买力增强是推动城镇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原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支出中用于能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生活消费结构向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转变不再是导致城镇居民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促进能源消费节约;能源价格变化对能源消费有一定影响。此外,省级数据的研究结果表示每种因素在不同地区对于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0.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经济发达而能源资源缺乏的江苏,能源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苏州作为苏南发展较快的城市,面对“碳减排”与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开发和利用低碳环保的可再生能源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低碳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的相关理论,阐述苏州在低碳背景下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结合苏州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揭示目前苏州可再生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低碳背景下苏州可再生能源量实现能源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能源结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为自己国家的能源问题担忧,并积极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问题也越发迫切。文章通过对能源结构现状的描述及对能源问题的剖析,提出了解决我国目前能源结构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胡廷明 《民营科技》2010,(9):299-299
通过对我国能源状况和有关能源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高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巨大能源需求压力。面对这一能源需求压力,每一位建筑电气设计人员都有责任在设计工作中将节约能耗、提高能源效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节能的途径之一就是合理配置建筑电气设备,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在对建筑电气系统各环节进行能耗识别后,将系统中四个主要能耗环节:电力变压器、电力电缆、电动机、灯具作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生产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低碳化演进。文章基于我国2000-2011年能源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考察能源结构与能源生产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能源消费行业结构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度,重点从能源消费、能源生产方面对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能源消费、能源生产、能源政策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7,(24):65-67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高污染、高能耗的特点使钢铁工业在防污减排、节能降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文章利用Bootstrap-DEA方法对我国49家重点钢铁企业的能源效率进行评估,并对其能源效率的异质性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我国的能源状况十分严峻。能源供需矛盾直接威胁到国家能源安全,同时由燃煤造成的环保压力要求我国必须改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企业研究报告》2005,(2):15-18
“中国制造”从“Z型链”到“L型链”解决了“中国制造”价值增值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将缓解“中国制造”资源紧缺对我国整体经济运行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但是,资源与能源问题只有放在全球化的框架中,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与能源,重视新能源的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制约性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发 《企业导报》2012,(7):281-282
面对"碳减排"与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选择。本文分析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企业,随着国内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能源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能源企业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当前我国能源企业存在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约束力弱以及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特点,能源企业应建立健全适应能源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严肃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约束力和执行力、提高认识、重视风险管理,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现企业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22年的俄乌冲突对能源供给带来重大冲击,各类能源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保供成为各国能源政策的首要任务,这对碳减排和绿色转型有何含义?总体而言,能源冲击和碳定价都会通过绿色溢价影响全球绿色转型进程。能源冲击推动化石能源成本上升,通过总量和结构效应影响碳排放和碳价——碳定价机制则是通过碳价的涨跌作用于能源需求,前者使得在位化石能源企业受益,其他高碳部门受损——后者促进减排成本在能源供给和消费企业之间更合理地分担。展望全球绿色转型,能源冲击对全球绿色转型以来的三个核心驱动力(天然气替代煤炭、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电动车替代燃油车)都有短期影响,但长期影响有限。对于我国而言,欧洲能源价格上升一方面增加我国煤炭进口成本,另一方面刺激高碳产品出口,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兼顾能源保供和“双碳”目标实现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王敏 《经济界》2014,(4):34-42
随着能源安全问题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实现能源独立作为能源发展目标,方式各异,但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为主流。本文根据我国的能源禀赋规划了能源独立的实现模式,未来实施以电代油将使能源安全的核心从石油转移到电力。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努力实现未来能源消耗低增长甚至零增长,则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未来将可支撑能源消耗总量。实现可再生能源及常规能源的充分利用和智能化发展,需要发展分布式能源、特高压及能源互联网,并辅以国外能源合作,以达到能源的综合效益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