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解析国有银行改革“幻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中国金融》2007,(5):83-83
2005年,对于中国国有银行体制的改革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就在这一年的年末,以又一轮政府注资和推动上市为标志,中国的国有银行制度踏上了新的改革征程。从改革伊始至今日,人们对此次改革普遍寄予厚望,并因其为“攻坚战”而充满更多的期待和想像。实际上,这样的改革尝试以及对人们心理预期的“撩拨”在以往的改革历程中并不鲜见。但是,让笔者逐渐感到不安的是,在国有银行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境内外上市等一系列改革步骤先后得以顺利完成的鼓舞下,上述期待在理论界很快凝结成对此次改革绩效的乐观情绪,甚至推动原本相对“保守”和渐进的改革设计逐步转变为乐观而“激进”的改革操作。在中国特有的政府主导型的改革逻辑之下,一项改革计划一旦被制定出来,便会通过“自上而下”的特有路径安排而得到迅速有力的贯彻与落实。因此在政策被敲定前,净静审视、多方权衡、谨慎把握,探索建立“好”而“有用”的制度设计,一定是必不可缺的。  相似文献   

2.
又到隆冬岁末。这一年,共和国成立60周年,崭新的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保8”已无悬念,被认为是金融危机中的最大赢家。这一年,中国金融业在经济寒冬中沉着应战,在改革发展中稳中求进,保民生保稳定。本刊2009年封面留下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金融高层等不同的身影,  相似文献   

3.
邹新 《金融博览》2010,(2):22-25
又是一年新旧交替时。 2009年,曾经被认为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但在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动下,全年经济以一个漂亮的“V”型反转收官,完成“保八”任务已无任何悬念。  相似文献   

4.
云南高校后勤改革从80年代开始起步,至今已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改革从经济责任制、单项定额承包发展到任务经费综合定额承包,继而提升到全面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后勤改革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用,一些高校的后勤实体,如后勤集团、后勤服务公司已独立挂牌经营,进行了“一体两制”或“公司制”的新探索,云南高校后勤改革正朝着社会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5.
顾月 《中国金融》2005,(9):46-47
2005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攻坚年,而备受海内外瞩目的中国银行业改革也已进入攻坚阶段。随着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两家试点银行财务重组工作的基本结束,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进入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的环节,这是一个核心阶段。但恰恰在这一时期,国有商业银行接连发现并主动曝光了一些大案要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这一问题,我们应本着理性和科学的态度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于跃 《新理财》2013,(11):72-73
在中国前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之后,下一步的改革显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事实上,如果继续在全国推行令方位改革的话,则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风险和阻力。所以,创造一种新的改革方式就已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他曾说:我已把自己交给了中国银行业。一路走来,他有过很多的身份:银行普通员工、分行行长、央行管理者、银监会副主席及金融集团董事长。在他身上,中国银行业30年改革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作为一名见证人和参与者,他的诸多银行改革理论与研究,如监管“四维论”、国有银行改革“三段论”、“形似神似论”、“汤水效应”,“潮水效应”等等已被镌刻在银行业发展的史册中,被业界广为熟知与认可,并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8.
根据“入世”的承诺,2006年底中国将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中外银行在市场上的竞争将全面展开目前,影响中国金融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高,资本充足率低,因此,在经历了企业化经营、商业化改革和加强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等几个阶段后,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很明确,即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具体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成立“中央汇金公司”.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再注资。2005年10月底.中国建没银行已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而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正根据国家“一行一策”的政策处于积极筹备之中。  相似文献   

9.
李霞 《中国金融家》2006,(10):21-26
在建国57周年之际,回首那凝聚了千万人辛勤劳动以及智慧和汗水的中国金融改革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令人欣慰和自豪,而作为中国经济、金融改革最早的“试验田”,深圳那片热土上留下的那些最初的金融改革足迹以及改革先锋们大胆尝试、摸索发展之路的风雨故事,也总是激起人们了解的渴望。 “特区货币”在当时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不过,为什么要发行“特区货币”,后来,发行工作为什么又“搁浅”了?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今年76岁,有着56年金融从业经历的刘鸿儒,是特区金融改革发展的有力的见证者和实践者。在国庆节前夕,他欣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讲述了在经济特区建设初期中有关金融改革的点点滴滴,并向记者独家披露了特区金融在改革探索中,曹意欲发行“特区货币”的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2月13日“2005年中国经济形势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该次发布会推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5年经济蓝皮书》和《2005年社会蓝皮书》,对2004年的经济和社会情况进行分析,并对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每年“两会”,都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一连串清晰厚重的足迹。而对于去年历经波折的中国来说,今年“两会”更具有不一样的意义。“挑战、信心”成为今年两会最热的流行语。3月8日,金融时报社也邀请了部分代表、委员参加“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座谈会,共话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大计。  相似文献   

12.
承载着许多难忘记忆的2005年,渐渐地远去了。2005年,是中国金融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交行、建行上市,工行股改……吸引了无数期待和关注的目光。此时,开创内地国有金融企业重组改制海外上市“第一股”的中国人保有哪些新动向?“领航者”唐运祥又在思考些什么?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融家》2006,(1):53-58
时光荏苒,尽管有那么多不舍,2005年已离我们渐渐远去,2006年已向我们张开笑靥。抖落岁月的风尘,整理杂零的思绪,会发现,世事就像奔腾不息的河流,总会有一些随波而逝,也总会有一些沉淀下来,成为一个个无法抹去的记忆码头。 在过去的一年里,快速发展的中国在波澜壮阔的变革浪潮中务实前行,高潮迭起的中国金融业也走过了不平凡的365个日夜。 在改革与挑战共生、困境与发展共存的道路上,掌控着中国经济核心命脉的金融业正挥舞着手中的旗帜,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咄咄进取的姿容,一幅幅更富动感、异彩纷呈的画面让人们仿佛再次感受到2005年金融业的一个又一个经典之作。 《中国金融家》杂志对过去一年的中国金融业进行了盘点,遴选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各10件大事,以期对过去的2005辉煌的一年作个精彩的记录,敬请读者与我们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4.
转轨时期中国利率政策选择王兰丽在中国经济逐步迈向市场化的今天,利率市场化已成为很多人的呼声。市场利率被认为能如实反映资金供求状况,有效地促进储蓄,抵制投资,能促进企业竞争中的优胜劣汰等。似乎利率市场化这一“良剂”已成为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尽早实现利率市...  相似文献   

15.
重塑农村金融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仍然是2005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热点,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该如何更好的为“三农”服务,是经济界人士普遍关注的话题。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沉疴以及商业银行的趋利动机,农村金融体系一直处在比较脆弱的状态,金融支农的效果不佳,这显然不利于经济改革的整体推进。因此,重塑农村金融体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中国金融改革是否“开放过度”、是否出现了“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的洋跃进”以及国有金融机构的股权是否已被“贱卖”的观点和讨论正引起方方面面的注意,其导火索则是两个年轻人(余云辉、骆德明)的一篇措词激烈的文章《谁将掌控中国的金融》。该文章的三个核心论点为(1)“金融企业引入外资,容易造成中国经济控制权的丧失,危及国家金融安全”;(2)“金融企业过度引入外资,就意味着中国财富滚滚外流;(3)“金融企业引入外资并非是改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惟一出路”。他们认为,使中国经济殖民化、拉美化的理论和政策在现阶段已居于主导地位,因而需要唤醒中华民族的“经济抗战意识”。  相似文献   

17.
而比财务报表更为冷酷的是,张树新其实是在她失去“中国互联网领跑人”这一资格之后被扫地出局的。就在瀛海威固执地坚持它的全能型网站模式的同时,中国的网络业界已悄然潜入了一群比张树新更年轻、更有超前精神的数字英雄。  相似文献   

18.
2001年的“辽宁试点”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历史上的“大事件”,在这场被喻为“辽沈战役”的社保改革试点当中,辽宁的社会发生了整体性的转向,千万人的生活因此被彻底改变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关于中国改革的道路(或模式)的争论不断,特别是2005年经济学界更有一场激烈争论。近来又听说有法律教授大反拟议中的“物权法”,以法律专家的身份。在私有财产问题上反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令人眼花缭乱。我对经济、法律都是外行.许多事也不了解内情,不过根据一个过来人的常识,还是忍不住要发些议论。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月3日,《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新书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举行。该书作者、著名经济学家蔡昉以“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现全文刊发演讲,与读者分享。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有人说中国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可是,这在早些时候并不被大家所承认。前些年我和林毅夫、李周三人合写了一本书,叫《中国的奇迹》,出版时正值改革开放20年。我们提出的“中国的奇迹”一说,被很多人质疑,他们问:你们是不是对中国经济太乐观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