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些天,湖北省汉川市政府办公室下发红头文件下达喝酒任务一事闹得沸沸扬扬,算是给有着“喝糊涂酒,办明白事”广告词的小糊涂仙酒厂免费做了个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广告,也让不知名的汉川市一举成名,可惜这名声都是“糊涂”的坏名声。幸运的是,汉川市政府官员还没有被糊涂酒灌醉,于近日宣布废止“喝酒文件”。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信息》2016,(Z1):112-113
自从酒诞生后,酒就与无数佳话联系在了一起,卓文君当垆卖酒、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王羲之醉酒写成《兰亭序》、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凡此种种,若没有酒,个中风流,便先少了三分。离开英雄豪杰的世界,回归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这一生,也很少能离开酒——出生要喝满月酒,结婚要喝喜酒,有朋自远方来要喝接风酒,送别要喝饯行酒——若没有酒,其中况味,亦少三分。  相似文献   

3.
牛放 《中国西部》2006,(3):152-155
青稞酒,又名咂酒.藏语叫“羌“,是用西藏、青海等高寒地区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子、迎亲送友,聚会庆典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4.
《改革与开放》2012,(6):F0004-F0004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中国人的观点中,酒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在现实生活中,酒却具有其它物品所无法替代的功能。“烟酒烟酒”、“研究研究”,“酒厚酒厚,越喝越厚”、“以酒助兴”、“以酒浇愁”、“以酒会友”、“酌酒吟诗”等等均为中国人所“发明”.  相似文献   

5.
每打开一瓶“路易十三”,就意味着要签一单大生意。“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这句用了80年的广告词.经典地诠释了酒与事之间的不可分性。人头马路易十三经过三代制作,喝的不仅是法国的优雅文化。更见证耀煌的历史。现代男人喝酒是分层次的,你是喝“小二”的,他是喝干邑的.酒成了职场中人另一个标识。  相似文献   

6.
“酒仙”老编:红、白葡萄酒大批混进中国的酒文化行列,早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然而在中国人的饮酒传统中,喝葡萄酒多少还有点附庸风雅的味道,一般戏称喝点“酸酒”,这个“酸”字就含有小资情调。但真要是“酸”也得“酸”到底,总不能仿效“梁山泊”好汉们的喝法“切二斤牛肉,胡乱筛几碗酒来吃!”葡萄酒必须细品,不可“牛饮”。当然你要是非往“高”了喝才痛快,我等老编也爱莫能助。关于这种玉液琼浆的谣言和误传可以说不胜枚举,还是让我们听听风尚的葡萄酒专家的9条意见吧--一、 所有葡萄酒都是越陈越香?大部分白葡萄酒都…  相似文献   

7.
喝酒与酒品     
赖广昌 《宁波通讯》2013,(19):81-81
谈起洒,总有一种恨之甚深、爱之更切的感觉。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一个人一辈子可以喝很多酒,说很多话。但对于我而言,令我感觉值得和他喝第二次酒、进而深交的人却是不多的。尤其是当你需要有个人陪你喝酒时,那个和你举杯、听你倾诉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古人才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叹。  相似文献   

8.
梵契  耘箐 《西部人》2003,(5):14-16
近年来,在甘肃兰州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兰州人所说的“内蒙现象”——吃的是“草原兴发”的羊肉,喝的是“伊利”和“蒙牛”牛奶,穿的是“鄂尔多斯”羊绒衫和“仕奇”西服,亲朋聚会打开的是河套老窖和蒙古王酒,冷饮市场则更是内蒙“伊利”和“蒙牛”的一统天下…… 内蒙古人在兰州找到了家的感觉1 1992年,鄂尔多斯羊绒服饰在兰州的销售收入仅为16万元,2000年这一数字飙升至1700多万元,2001年则达到22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9.
阴秀文 《走向世界》2012,(27):78-79
白酒文化,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好不好,全看喝多少"……酒谣的形成折射的是一种酒礼文化,而酒礼文化又是中国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酒礼的起源在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  相似文献   

10.
一位经常参加政府宴请的驻华使馆官员曾这样告诉记者,中国有着最好的酒店、最贵的食物和令他们“羡慕不已”的轻松记账。今年股市里有一个“真实的笑谈”。3月26日,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提出“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第二天,白酒板块全线重挫。中国的高档酒被谁喝掉?“答案已经揭晓。”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这些“政府办了什么事、花了多少钱”的账目要不要公开?  相似文献   

11.
藏民族与青稞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放 《中国西部》2006,(2):152-155
青稞酒,又名咂酒。藏语叫“羌”,是用西藏、青海等高寒地区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子,迎亲送友,聚会庆典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2.
田鹏  张然 《东北之窗》2010,(22):64-66
有人用“五死”的说法调侃长期生活在“高压”状态下的官员群体:没有好胆子得吓死,没有好身板得累死,没有好酒量得喝死,没有好性格得急死,没有好胸怀得气死。  相似文献   

13.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白酒市场患上了酒精恐惧症,甚至谈酒精色变:生产者不敢说用酒精兑酒,消费者也把用甲醇兑酒喝死人的罪过加在了食用酒精头上。在我国食用酒精的质量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今天,食用酒精为什么还要“夹着尾巴”发展呢?  相似文献   

14.
江洁 《沪港经济》2003,(9):41-46
曾几何时.沪上流行就餐时舍啤酒而改喝红酒,有些朋友一手举着酒杯扮斯文,其实却完全不懂品尝,以至拿着1982年的拉费大口大口地喝,令人叹息。的确.很多人都可以说喜欢喝红酒,但真正懂得红酒的又有几何?沪上公认的“酒皇”卢津源给我们讲述了其妙无穷的红酒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曹世中 《新财经》2010,(4):14-14
“悠悠岁月酒,滴滴沱牌情……”,上世纪90年代,这首出现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段的广告歌曲,让一个不为人知的白酒品牌走进了公众视野,走入了百姓生活。这个酒品牌,就是“沱牌”。  相似文献   

16.
焚酒是优质糯米和野生刺梨为主要原料,并以传统发酵工艺生产而成。刺梨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野生果实,每百克鲜果含维生素C3500毫克,为苹果的450倍,称“维以皇”。同时,还含维生素P2900多毫克。更为罕见的是它含有一种超氧物歧化酶(SOD)和黄酮。因此,刺梨具有增强性功能、增强人体抵抗力和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效。焚酒采用发醇工艺生产。因此,焚酒中保持了刺梨的各类维生素及稀有元素,从而形成了焚酒与众不同的优势,实属酒中一绝。就餐时可直接饮用,如果在酒吧或家里,也可以调配饮用,可以加可乐、加冰块、加矿泉水,最为经典的喝法是一瓶焚酒中加入碎冰和一至两瓶绿茶。这样的喝法被最先尝试的酒客们称作中国的芝华士。  相似文献   

17.
酒,是中国人的传统饮料;饮酒,是人们喜庆、节日、聚会必不可少的助兴节目。中国的酒化源远流长,从诗人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到毛泽东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酒的浓香似乎浸透在字里行间。“酒逢知己干杯少”,“一醉方休”,酒又是人们感情的象征。在电视剧“水浒传”里,梁山好汉们的纵情豪饮和他们的行侠仗义一起在民间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18.
白酒,一个曾经繁荣的产业,曾经为河南赢得诸多荣耀的产业。但在其后来的发展中,却由于内忧外患,集体陷入困顿。一些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创新营销,再造品牌,开始了豫酒复兴之旅。从去年的广东国际酒博会上的“豫酒高调入粤”到今年8月中部酒交会上“豫酒抱团打天下”,一向偏安一隅的豫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豫酒复兴,成为河南的一个期盼……  相似文献   

19.
过度竞争的白热化 1999年黑龙江省啤酒行业销量比上年增加,利税却少了一个亿。管理者、经营者都说:这是无序竞争的恶果。你的酒中奖,奖6角;我的酒中奖,奖一瓶;最高时,一箱酒有17瓶有奖。有的厂家更是大方,你喝我一瓶,我送你两瓶;更有甚者,发饮酒票,干脆让你白喝!这样的“竞争”在1999年达到了白热化程度。1999年黑龙江省啤酒行业销售量为  相似文献   

20.
婚丧嫁娶,寿喜乔迁,龙虎登榜等等,本是皆大欢喜的事。然而在农村,日盛面的攀比之风,已成为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笔者最近对百户农民调杏更现,农村“办事”花样百出,红白喜事不屑说,孩子3、6、9、12岁生日,修屋祝寿,子女开学,久别亲人回家等,不胜枚举。仅修屋而言:下脚之前吃“风水酒”,开工之日整“吉祥酒”,上梁时兴“高升”酒,落成又喝“乔迁”酒,最后还要烧“锅底”(第一餐饭),都是杀猪宰羊,场面大小不等。送礼上人情,邻里之间30至50元不等,远房亲戚80元以上,血缘亲情,少则过百元,多则上千元;如果是村支两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