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杨坤  赵海渊 《魅力中国》2010,(29):303-303
文艺复兴时人们已经日益重视自身的价值,发现了“人”,并以“人”为中心看待世界和观察世界。运用人类自身思维的力量解蔽与自我澄明,使人从蒙昧走向光明。后来的启蒙运动继承了这个旗帜,他们建立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符合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的人道主义的纲领”。但在福柯看来,现代社会乃是一个以管制和控制为唯一目标的“规训”的社会。规训的结果是人变成了自主服从社会规范的熟练的肉体,驯服的肉体.  相似文献   

2.
人从自然界中走出来,但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自在,而是与自然界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当人将自身的力量加于自然的同时,既影响人外部自然的变化,也影响人自身自然的变化即人体自身的人化,这是个人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条件。工业文明颠倒和割裂了生产、生活与生态的秩序和联系,使自然生态环境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人类应该从工业文明的社会范型转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范型。  相似文献   

3.
隋亮 《魅力中国》2010,(5):152-153
对寒教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研究,在纷繁复杂的宗教现象、宗教表象中找到被异化的人的本体。人通过宗教想表达的精神追求和思想,人与宗教在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笔者试图从宗教的人本属性,宗教与人的关系中找到人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还原现实中人的本性,使宗教为人实现幸福生活而服务。  相似文献   

4.
李菊香 《发展》2009,(12):88-89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这套准则体系完整,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这种趋同考虑了中国国情,体现了中国特色。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会计人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深刻理解新会计准则的特点和变化,分析新准则的实施对会计人产生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成正兴 《发展》2010,(2):55-55
社会要和谐发展,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首先必须是和谐发展的,离开人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就失去了起始源泉、根本动力和目标指向。人的和谐发展还包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王博 《魅力中国》2014,(27):213-213
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会受到很多客体存在的影响和制约;研究人的解放问题,对于合理地有条件地摆脱束缚,使人获得自由,进而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毋宁说,“人的解放”问题的核心关注点在“人”,这也给我们在研究此问题上提供了很重要的价值,即始终将核心放在“人”这个主体对象上,对“人”的解放,是“人的解放”所涵盖面得以有效、综合的解放和“人的解放”解放的核心。在充分理解这一深刻内涵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人学思想--“人的解放”理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彬 《魅力中国》2013,(26):13-14
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实质和条件,现代化是现代性的过程,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目标的提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合理。现代性的制度性雏度、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关系以度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明晰了构建和谐社会大的世界历史背景.解决了祷建和谐社会的空间问题和时间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理想目标的一致,构建和谐杜套与人的现代化基本内客的融合统一。在以现代性和人的现代化为两端所构成的空间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会更加理性、从容。  相似文献   

8.
分工及其深化的原因历来是经济学、社会学甚至哲学探讨的论题,它与人的需要的变化性密切相关。由于人的需要的变化植根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需要的否定性、超越性与劳动实践的结合。人的否定性需要、超越性需要与劳动实践之间相互促进,人的否定性需要和超越性需要是永无止境的,劳动实践永远不会停步,因而人的需要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基于劳动实践的分工也会永远深化。利益追求的动机是人的否定性需要和超越性需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但远不是全部,因此对利益的追逐不是人类分工深化的唯一动力。因此,除了丰富生存需要以外,还应当积极丰富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它们都是分工深化的动力来源,而且可以使人的需要更加丰富和多样,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实现人民的真正富裕。  相似文献   

9.
97金融风暴使香港人认识到发展高科技的重要性,但2001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的暴跌、香港科技股泡沫随之破灭,又使香港人发展高科技的热情大受打击。目前在香港经济低迷,面临内地即将加入世贸带来的种种机遇,香港人强烈要求与内地尤其是珠三角走向经济融合,  相似文献   

10.
从热议到冷漠,GDP的增长数据已越来越提不起人们的兴趣,普通民众更关心的是,GDP增长何时能惠及百姓?经济增长是为了增进民众福利,还是为了GDP和税收的数字攀升?经济增长是使人与自然、人与人更和谐,还是加剧贫富差距以及人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对立?  相似文献   

11.
去了一趟德国回来,人们问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想了一下我回答:面包。 就像米食之于中国人,面包之于德国人是一日三餐都不可缺少的主食。但是德国人对于面包的狂热与专注,却让我这个中国人为之惊叹。  相似文献   

12.
李铂冰 《魅力中国》2010,(25):100-100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网络恶性事件也是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并不是因为网络缺少了把关人,而是网络传播颠覆了传统的把关理论,赋予了网络新的把关含义。它使把关更细化,不再确定某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是把关人,而使网络传播的每个环节都有把关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去了一趟德国回来,人们问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想了一下我回答:面包。 就像米食之于中国人,面包之于德国人是一日三餐都不可缺少的主食。但是德国人对于面包的狂热与专注,却让我这个中国人为之惊叹。  相似文献   

14.
人的最高属性是人的精神性。人是自然、社会和精神的统一。从人的精神性出发,才能区别人与动物,才能揭示人的整体本质,才能理解人的自我超越和自由创造的本性,才能真正触及人的发展问题的深刻性、复杂性、系统性与特殊性..经济学不是一门人学,经济学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门科学,经济学几乎对人类行为的所有领域都有所研究。下一阶段,经济学的研究可以转向人自身,经济学可以对人自身的发展进行科学分析,一门叫做“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学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会议资料丰富,又聆宏论,使我大开眼界,尚待学习消化。我于环境史无知,仅谈点历史观。近年来我研究历史观有三项内容:(1)人与自然的关系;(2)人与人的关系;(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最后一项属认识方法论,亦主体与客体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个性不能超越共性。人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正是由于众多个性的创造,才使人类社会千姿百态发展到今天如此繁荣,使人类生活五彩斑斓。人类社会是在众多的个性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如果每个人的个性毁灭了,社会的共性也不复存在,人类社会就会窒息。我们保护人的个性,就像保护不同物种一样。但是人的个性发展要有个度,就是共性所能容忍的限度,超过这个度就会破坏共性.破坏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发展》2009,(7):159-159
有研究者说,住在树木繁茂社区里的人们工作效字更高,人与人相处得更好。他们还说,葱郁的林木能使居住环境更文明,使犯罪率降低,就算在贫困地区也不例外。他们认为,住在公园或其他绿地附近,对促进身心健康、调节人际关系非常有益。“树木和绿地对人的影响”研究小组组长、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教授弗朗西斯·库奥说:“大自然能让人平静,使人的心态变得年轻,更有能力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8.
科斯提出制度分析应该研究“实际的人”。经济学早期关于人的假设是接近“实际的人”的,但后来(尤其到新古典经济学)却越来越远离“实际的人”。经济学对人的认识经历了“实际的人”一“理性的人”一“实际的人”之循环,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制度与“实际的人”有着内在的联系,或者说,实际的人与制度之间有着一种互动的内在治理机制。制度可以平衡“实际的人”的内在动机的冲突和矛盾,使人的行为更加理性,从而有利于秩序的形成。制度(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可以塑造个人,能扩展人的有限理性;制度大大地弥补了人们知识和信息的不足,也降低了社会交往中对人们认知能力的要求。同时.个人塑造制度,人性的演变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对人的假设的变化是深入分析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人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马克思关注的核心问题。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把握,才使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转变。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探索才最终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马克思的人本观启示我们:要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尊重人的精神属性、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明钊 《魅力中国》2010,(6):322-322
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思想深刻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在继承和吸收了费尔巴哈从社会关系角度界定人的本质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对费尔巴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观念给予中肯批判并且超越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的唯物主义解释视域,首创从实践关系视域认识人的本质问题,使马克思的人学观趋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