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逐步统一城乡经济社会体制和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凸现的一系列结构性非均衡问题 ,都根源于或都可归结为以“三农”问题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为表征的城乡发展的非均衡。“五统筹”新发展观的核心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引发城乡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 ,则是“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和城市偏向、工业优先的战略与政策选择。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是以确立和保护农民平等权利为核心 ,逐步统一城乡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最终实现城乡制度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差距持续扩大。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我们应该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视角,以增强农业农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为政策指向,根本上重塑中国的“三农”。一、我国城乡差距状况及其原因分析我国城乡差距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和体制原因。而且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三农”愈来愈严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如农村卫生、教育、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较为滞后,难以满足农民生活及生产需求,制约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3.
统筹城乡发展,农村要进行第二次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已经进入建国以来第三个黄金发展期,农村农业形势很好,但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看,三农问题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头号问题。从经济社会结构层面来认识,三农问题说到底是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必须从改革“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城乡体制层面才能得到解决。城乡体制的差距是根本的,是目前最大的差距,许多城乡差距之间的问题也由此产生。要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进行农村第二次改革,把农民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中进一步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中国的最大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民增收缓慢是目前中国“三农”问题中最突出、最首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农民增收缓慢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我国在加入WTO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的若干对策措施。 一、根本原因:结构问题还是政策问题?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何在,众说纷纭,比较主流的意见有两类。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由农民和农民工构成的农业户籍人口始终面临贡献与所得的失衡问题。在城乡关系上,我国长期采取“一国两策”;作为其延伸,城市劳动力市场也呈现出二元性。该文分析了“一国两策”及其在就业制度上的演化,指出其基于国民待遇原则的公平缺失,进而提出了建立国民待遇体制以最终解决这种失衡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确处理农村利益分化与农村社会稳定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积极促进农村利益分化,推动农村中间阶层的发展。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不公平政策体制对农民进一步发展的限制。二是创新土地制度。在坚持  相似文献   

7.
以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本文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指出当前我国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 ,农民比重过大 ,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 ,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 ,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 ,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 ,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 ,减少农民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中国的最大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民增收缓慢是目前中国“三农”问题中最突出、最首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农民增收缓慢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我国在加入WTO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的若干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要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路径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突破制约“三农”问题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障碍,建立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机制,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形成城乡地位平等、互补互促、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谭佳明 《经济论坛》2012,(4):98-1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帮助农民增收.本文从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入手,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税收、城镇化等多个角度论证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农外”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历来出台的针对“三农”的政策中,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强调是“三农”政策的两个重点。有关农业增产方面的政策出发点在于克服“无粮不稳”的瓶颈,从农业着手,着眼于解决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矛盾,注重维护全社会的安定形势;农民增收的政策一直侧重对农民产业结构与城乡结构的调整,着眼于避免城乡差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现状、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嵬  刘甲朋 《经济论坛》2004,(1):101-102
“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问题。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和逐步深入,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许多影响“三农”健康发展的障碍与难题依旧存在,中国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状况仍存在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一、“三农”问题的现状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三农”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尽管中央把农民增收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幅远远低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的水平,且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2001年第一季…  相似文献   

13.
李清娥 《经济师》2003,(12):108-108,110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而农民增收问题的“瓶颈”是西部地区农民的增收问题。西部地区近年农民收入呈现两大特点 :一是农民纯收入绝对数低 ;二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减缓。只有对西部农民的收入现状进行经济学分析 ,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葛旭晖 《经济论坛》2013,(11):147-149
“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而实现农民增收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对石家庄市农民收入现状和制约农民增收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从“四化同步”发展视角提出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程岚 《当代财经》2004,(8):55-58
“三农”问题,是关乎我国九亿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的大事。从财政角度看,“三农”问题的解决受到城乡二元化税制、地方财政体制两大制度制约。  相似文献   

16.
“三农”是“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通用代名词。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求解时策。本文对我国“三农”现状、发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三农”问题目前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分析“三农”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的思路。本文认为“三农”问题形成的深层原因在于城乡利益集团力量的悬殊,剖析了农民政治意识淡漠的历史原因瘃现实原因。指出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先解决农民的组织化问题,增强他们对资源的控制能力、社会行动能力和利益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张伟力  张宁 《经济论坛》2005,(17):129-130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9亿多农民。当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问题非常突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开启“三农”问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19.
加快新疆城市发展 促进农民小康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新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必须依靠就业空间的拓展和非农收入的增长。城市不发展 ,“三农”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20.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中国和平崛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推进中国和平崛起,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和基础都在农业、农村和农民。因此,解决“三农”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然而,“三农”问题盘根错节,解决它,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谋划长远;既要重点突破,又要整体推进、标本兼治。本文力图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视角入手,从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出发,在促进中国和平崛起上落脚,对解决“三农”问题作些分析和思考,以就教大家。一、溯源:“三农”问题的必然性和长期性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从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