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美国越来越多的中概股选择退市,分为被动退市和主动退市。更有一些公司在短时间内完成私有化,并成功借壳回归中国市场。中概股大量私有化回归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探讨,从而来判断是否应该制止或者约束私有化。本文回顾了2015年美国中概股私有化的进展情况。并使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中概股私有化退市原因。本文分别选择分众传媒和完美世界来研究,形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部分中概股私有化与其股价被低估以及盈利能力降低有关,私有化退市是战略调整的需要;也有部分中概股私有化是为了赚取利差。  相似文献   

2.
卢轶 《会计师》2016,(4):78-79
2010年以来,由于中概股股价走低、企业价值被低估、海外融资闭塞、上市成本过高或企业想重新整合等原因,很多中概股公司前赴后继的追逐着私有化的潮流。但是,中概股私有化回归本土后又面临一定的风险,如私有化时的资金需求过大、私有化要约价过低侵害中小股东权益、再上市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等。中概股公司选择私有化退市到底是一念天堂还是一念地狱,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企业已经不仅仅满足中国市场,特别是2000年后美国互联网的井喷式发展催生着中国企业向海外资本市场进军的梦想,中国企业在国外的发展蒸蒸日上。但美好总是短暂的,仅仅在2015年多达32家中概股宣布私有化,中概股大有集体从美股出逃的架势。2016年,聚美优品宣布私有化方案。聚美优品的退市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讨论,而其以IPO价格32%的私有化方案更是引发了部分公众股东的不满和质疑,一时间舆论铺天盖地,争议不断。聚美优品为何要进行私有化?为何符合法定程序的私有化退市唯独聚美优品的风波这么大?聚美优品的私有化又将如何进行?本案例通过对中概股纷纷退出美股市场,来探究影响聚美优品私有化进程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优质企业一直热衷赴美上市,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成功的标志之一。但最近风向突转,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公司掀起了私有化浪潮,在很短的时间内,中概股私有化的公司达20多家,金额超过了230亿美元。中概股私有化是由大股东及其战略投资者收购上市流通的所有股份,从美国的纳斯达克或纽交所退市,成为一家非上市企业。在发布私有化的公司中,既有奇虎360这样的巨无霸型企业,也有陌陌这样的刚上市半年的企业。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公司频遭做空,股票市值普遍走低,被迫退市或者主动进行私有化现象日趋常见,中概股在美上市进入冰封期,而伴随这场危机所引发的中概股证券集体诉讼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内A股市场整体股指的持续上涨和创业板市场一批互联网+科技类公司股价的疯长,自2015年6月以来已有奇虎360、人人网络、陌陌科技、易居中国等20余家中概股公司正在谋求私有化退市,回到国内A股市场。本文从资本市场的角度介绍了中概股公司积极回归A股市场现象并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分析了中概股公司回归国内后对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15年以来,海外上市的中概股掀起了一股退市浪潮,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上了私有化退市的道路。奇虎360于2016年在纽交所正式摘牌,完成私有化,2017年在国内借壳江南嘉捷成功上市。本文以奇虎360为例,分析奇虎360私有化回归的动因及效果,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近期境外中概股遭遇股价暴跌和诚信危机的背景,认为这既有中概股良莠不齐、会计造假、商业模式受质疑以及VIE潜在道德风险等企业层面的原因,亦受境外投资人担忧中国经济放缓、做空利益链集体猎杀和中美跨境监管漏洞等外部因素影响。此次危机将引发中概股私有化退市的"骨牌效应",改变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方向及节奏,并令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争取上市资源的格局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9.
冯一凡 《新理财》2012,(11):42-43
中概股私有化退市已不再是新闻,甚至呈现加速态势。与此同时,2012年仅有唯品会和中国手游两家公司赴美IPO,数量降至历史冰点。经历过一次次中概股丑闻的洗礼,投资者显然难以对中国公司的"故事"买账,若要再度登陆美国市场,务必再修"内功"。正如正兴车轮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资本市场正在逐渐好转,纳斯达克指数已经创出12年来的历史新高,但“中国概念股”(以下简称“中概股”)的表现差强人意。据美国罗仕证券统计,2011年共有22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宣布或已经完成私有化退市。该机构还预计,私有化交易在2012年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价值被严重低估,资本市场失去再融资功能,是此次中概股集体退1h的主要原因。”北京大学产业与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黄嵩副教授如是说。  相似文献   

11.
冯一凡 《新理财》2013,(8):44-45
自中国概念股被国际做空机构"猎杀"以来,中国公司在海外的命运备受各界关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近日陆续公开披露起诉中概股的文件,而其中部分已退市的中概股也难逃SEC的"秋后算账"。中概股到底怎么了?"谨慎回暖"是否又是一场"海市蜃楼"?为此,《新理财》记者采访了《跨洋大鏖战》一书的作者卓继民。集体诉讼背后《新理财》:能简单谈一下您写《跨洋大鏖战》的初衷吗?卓继民:十几年前,我在会计师事务所担任审计经理,对当时华尔街所爆发的诸如安然、世通等令资本市场震惊的丑闻十分关注,特别是涉及原告指控、被告抗辩信息,及法院裁决过程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概念股曾一度受到境外投资者的热捧,然而自中概股在美国遭受集体退市风波以来,中概股一度陷入诚信危机。在美中国概念股主要退市方式包括退至美国场外柜台交易系统或粉单市场继续交易以及完成私有化主动要求摘牌等。2010年中国第一家在美上市企业绿诺科技被摘牌退市,2011年全年退市企业达16家,2012年25家在美上市企业宣布退市计划,  相似文献   

13.
事件·资讯     
《理财》2015,(7)
6月3日,分众传媒作价457亿元借壳宏达新材方案出炉,A股将迎来首只真正意义上的中概股回归。分众传媒作为“中国传媒第一股”,在美国曾有过一段跌宕起伏的上市经历。其间,公司曾遭到浑水做空报告的袭击。最终,分众传媒于2013年5月完成公司私有化。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以来,北美资本市场上中概股公司被大规模指控财务舞弊的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基于舞弊三角理论,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对中概股公司财务舞弊行为进行经济学解释;随后系统回顾了中概股公司财务舞弊的后果和影响、预测和治理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展望了该领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希望为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金主     
《理财》2016,(4):6
聚美优品陈欧遭遇信用危机毕业于"创业名门"斯坦福大学,以一则"我为自己代言"广告进入公众视野的聚美优品CEO陈欧,曾经是集帅气、阳光、正能量于一身的青年代表,如今因聚美优品私有化价格问题,成为中小股东控诉的众矢之的。其实,在股价低迷时选择私有化的中概股并不少见,但像聚美优品这样面临大规模中小股东集体抵制和抗议,甚至机构投资者加入的在国内尚属首次。而一向高调宣传的陈欧在此事上始终保持缄默,回避投资者质疑,让公司形象跌至谷底。  相似文献   

16.
在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美国先是对中概股加大监管审查力度,随后中美监管机构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虽然短期内使中概股面临退市的风险降低,但从中长期考虑,中概股面临退市的风险以及回归上市的压力依然存在。运用事件研究法探讨中美经贸摩擦以及中概股回归对港股市场和A股市场的影响,从资产证券化率、供需关系和市盈率三个视角考察A股市场迎接中概股回归具备的条件,并对比分析港股市场和A股市场对中概股回归的吸引力。结果表明:中美经贸摩擦对市场有短期负面影响,中概股回归会提高港股和A股的市场收益率,A股市场也具备承接中概股回归上市的条件,港股市场对中概股的吸引力大于A股。最后,针对中概股回归A股市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洪卫东,北京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清华大学工学学士、EMBA,曾荣获"2012优秀董事长"、"十大金融科技企业杰出人物奖"、"IT渠道十大年度人物"、"中国金融IT企业精英人物"等奖项。由于部分在美上市公司涉及财务造假风波,美国中介机构借机大举做空中国概念股(简称中概股)等原因,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开始主动寻求退市,形成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私有化热潮。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披露与国有股权私有化中的盈余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有股权私有化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国有股权私有化过程中是否存在影响国有股权转让价格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及如何抑制这种盈余管理,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需要予以回答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我国通过控制权转移进行私有化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国有股权私有化过程中的盈余管理以及信息披露对盈余管理影响的问题。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在国有股权私有化前1年和当年的操控性应计项目显著小于0,而私有化后的第1年显著大于0;及时披露国有股权私有化信息的公司在私有化前的操控性应计项目显著大于滞后披露信息的公司。以上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在国有股权私有化前存在降低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信息及时披露对私有化前的盈余管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规范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发展不稳定,2015年股市的巨幅波动使资本市场成为全民关注的热议话题。文章结合2015年中国资本市场波动,以作为回归主力的互联网类公司为出发点,对中概股的回归背景,动因进行了归纳,并深入洞悉私有化回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胡旸 《财会学习》2016,(16):228-229
2015年至今,中概股回归热情持续高涨。虽然近期证监会对中概股回归A股的态度有所变化,暂停中概股回归,并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但这并不是叫停,堵死中概股回归的路,是证监会对回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将进一步的规范。本文旨在归纳总结出中概股的回归路径,并以学大教育为例,分析总结A to A的回归模式,为后续回归公司提供经验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