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违约责任是我国《合同法》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制度,《合同法》对以往的违约责任制度进行若干补充和完善,其最大特点在于:第一,增加预期违约责任和加害给付责任,从而构筑了违约责任的真正内涵。第二,以严格责任作为违约责任的一般归责原则,从而强化了违约责任的功能,顺应了合同法的发展趋势。第三,将预期违约责任制度和不安抗辩兼容,从而弥补了预期违约和不安抗辩权适用上的缺陷。第四,将完全赔偿原则和可预见规则相结合,从而兼顾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第五,允许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给当事人行使权利提供充分的空间。本文拟结合我国现行《合同法》对违约责任制度的相关问题作粗略的论析。  相似文献   

2.
吴涛 《经济师》2008,(7):73-74
违约责任是合同法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制度,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则是该制度的核心内容。目前,对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到底是采用严格责任还是过错责任,无论是在法学理论界还是在司法实务界都存在比较大的争议,文章从违约责任及其归责原则的概述、两大法系中关于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的比较研究出发。结合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司法实践当中,预约合同纠纷已经逐渐的成为司法工作的难点,而我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此却没有明确的规定。为保障交易中缔约当事人的利益,我国在修改合同法时,有必要针对预约合同的成立、效力及违约责任形式进行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一、争议——合同法第64条是否属于第三人利益合同 我国《合同法》对关涉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作出规定的是第64条:“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对于该条规定到底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即我国是否存在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一般规则,学者解释不一,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5.
合同,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它不仅明确规定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而且还意味着任何一方违反合同约定,都要承担违约责任。在传统的合同法中,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始于合同有效成立,终于合同履行完毕。如果合同关系尚不存在或未成立,就无违约责任可言。因此,在合同因一方当事人缔约时的过失不成立或无效时,就会使得受损失的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得不到违约责任的保护,从而该方的民事权利就会处于得不到法律救济的不利境地。为了弥补这一法律真空,缔约过失责任这一大陆法上伟大的法律制度便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6.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合同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市场主体进行活动的重要准则之一。通过学习合同法,要掌握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合同成立的要件、合同需要具备的一般条款、合同的效力、合同在履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违约责任的承担等内容。学习合同法,一定要结合工作实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7.
合同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重要准则之一。通过学习合同法,要掌握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合同成立的具体要件、合同需要具备的一般条款、合同的效力、合同在履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违约责任的承担等内容。学习合同法一定要结合工作实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8.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合同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市场主体进行活动的重要准则之一。通过学习合同法.要掌握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合同成立的要件、合同需要具备的一般条款、合同的效力、合同在履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违约责任的承担等内容。学习合同法.一定要结合工作实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9.
合同责任,即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规定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是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的后果,是对当亭人履行合同义务的担保。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尽管当事人已经违反合同义务,但按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却可以免除其承担违约责任,这就是违约责任的免除制度。引起合同当事人免除违约贵任的法定或合同约定事由就是合同责任的免责事由。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于1999年10月1日实施以来,通过5年多的实践证明,本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合同制度的日臻完善。其主要表现为:(1)合同的订立制度;(2)合同的效力制度;(3)合同的履行制度;(4)合同的变更、转让及终止制度;(5)合同的违约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1.
陈洁 《经济师》2003,(10):59-59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是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法律之一 ,对于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合同法》根据国际上的一些做法规定了不安抗辩权 ,对于平衡经济利益 ,防止合同欺诈 ,保障交易安全又具有特殊的意义。不安抗辩权是指在合同中 ,一方当事人发现对方应履行义务而不履行 ,或者不可能履行时 ,拒绝或者暂行停止履行自己义务的权利。合同订立后 ,一方的财产状况明显恶化 ,另一方的权利即将落空 ,为了保障另一方的权益 ,应允许其采取补救措施 ,否则有悖公平原则。文章就不安抗辩权的适用条件、法律效力等作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宋进举 《生产率系统》2002,(4):68-70,73
根据传统民法,精神损害赔偿只能囿于侵权责任,而不能作为一种违约责任的救济措施。本文通过对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扩张解释,认为在旅游合同这类特殊性质的合同违约中,可以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加强对受害方旅游者的保护,从而突破传统的债权责任体系,完善违约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13.
周静 《经济师》2006,(6):90-90
我国合同法中的补救措施是指违反合同的债务人依法承担违约责任的具体方式的总称,是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包括继续履行、补救措施、赔偿损失和支付违约金。  相似文献   

14.
违约责任是合同法律制度的核心,而归责原则在违约责任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通常认为,大陆法系采取过错责任原则,英美法系采取严格责任原则.笔者认为,首先,对于某一问题认定的原则性规定,在一国之中应当为单一的;其次,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应为严格责任原则.对于某些特殊情形,完全可以适用免贵事由等制度解决,这是由合同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来源于债的相对性,一直以来为英美、大陆两大法系所认可,被认为是合同制度和规则的奠基石。就中国目前的立法、司法实践状况而言,中国《合同法》在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问题上的相关规定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在第三人侵害债权、代位权及撤销权等相关制度上还需进行进一步完善。对合同法中应当对合同相对性原则进行突破的地方进行阐述,以期能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突破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16.
在当事人双方订约的合同为格式合同的情况下,契约自由原则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各国都通过确定格式合同的解释规则平衡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本文通过考察各国合同法关于格式合同的解释规则,并结合我国合同法的规定,论述了格式合同的解释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12条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但从司法实践来看,不少当事人并  相似文献   

18.
牛岩 《经济研究导刊》2010,(29):160-162
我国在《合同法》出台之前颁布的合同法律,无论是《经济合同法》,还是《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都没有对合同的订立过程进行详细的规范,使得遇到诸如合同是否成立或生效等案件,只能由法院仲裁机构或律师根据法理、司法解释、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加以分析。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法律以及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和《国际商事合同通则》,都对合同的订立过程有详细的规定。因此,这次随着《合同法》对合同订立过程的规范,我国合同制度必将得到进一步地完善。  相似文献   

19.
李琪 《现代经济信息》2013,(11):281+285
在合同法中构建完整的履行障碍法体系有助于实现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全方位的保护。瑕疵担保责任是合同责任的类型之一,应当统一适用合同法总则中有关责任方式和救济规则的规定。然而瑕疵担保责任制度同时又有其特殊性,为了维护有偿合同之交易公平并促成交易效率,还需要对瑕疵担保责任的有关法律适用规则做出修正,通过立法上的完善,构建一个完整的层级分明的瑕疵担保责任救济规则体系。本文深入探讨了瑕疵担保责任制度内外责任方式的协调。  相似文献   

20.
任文松  王晓 《现代财经》2007,27(12):59-62,70
预期违约制度对促进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公平化,保障交易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合同法》已对预期违约制度进行了相关规定,但由于法律规定的粗疏,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本文对预期违约制度进行简要概述,并对其存在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在阐明现行《合同法》有关预期违约制度规定所存在的不足后,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