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国普 《中国农史》2007,26(1):141-143
池子华教授新著《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近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读后有一些感想,简评如次。农民工亦农亦工,城乡“两栖”,是我国社会特殊的群体和阶层。他们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经历和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民工潮”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有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农村能源结构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而农村能源利用及变迁却受到乡村人口、家庭结构、生产方式及民众观念等农村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农村经济发展是能源利用变化的根本动因、人口变迁、家庭结构小型化是导致能源利用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则是农村能潺利用变迁的直接因素,农民观念体系的变革也为农村能源变迁奠定了主观基础.笔者建议:我国农村能源结构在适应能源供应、能派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盼前提下,应该走改造、拓展、多元化的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3.
社会变迁中农业衰退现象研究——以安徽省郎溪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还是一个农村社会,农村是中国的基石.而农村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又要靠农业的持续发展.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所导致的巨大变革,农村在潜移默化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迁,使得农业衰退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农业衰退"的现象.因此必须立足农业本身,实现持久的"农民富裕、农村繁荣".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陕西YL现代农业园区西村为典型案例,以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为社会背景,以农业技术为切入点,以文献分析、村民访谈与实地调查的有机融合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农业技术应用的社会基础与运作机制的描述与分析,探讨乡村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产业结构等方面变迁的内在实践和逻辑,以及乡村社会发展变迁的动力与趋势,从而认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寻求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本土化解释。  相似文献   

5.
开户立籍与田产之争——以明清时期黄姚社会变迁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广西府江流域社会变迁的重要阶段.府江流域的僮人逐步被纳入到王朝的权力体系之内.僮人在登记入籍的过程中在经济、文化、政治上,与政府以及地方社会中不同的利益群体展开复杂的对话与互动.本文以府江流域昭平县的黄姚镇为具体个案,分析这一区域在明清时期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帮工和雇工都是农村普遍存在的微观互助行为,前者以人情为联结纽带,后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本文通过分析华北平原S村30年来合作方式由帮工到雇工的转变过程发现,农民合作行为的变化经由个体动力场的作用机制得以实现,并且这种变化既受社会变迁的制约,也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部分。虽然对于社会变迁的解释一直有着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的争论,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社会变迁必须以一系列的个体行动来达成,而后者又受到一系列心理机制的影响。对于社会变迁来说,微观视角仍具解释力,并且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7.
所谓社会冲突,是指不同利益的个人或群体之间的矛盾斗争。社会冲突是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是社会互动的特殊形式。近代中国是一个极其动荡的社会,社会变迁剧烈,社会矛盾复杂,社会冲突频繁。任何一种社会冲突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本文选择近代传统城市——成都为例,以城市公园这种新兴的公共空间形式为载体,通过对围绕公园的开辟、以及以公园为舞台而产生的社会冲突现象的观察与讨论,探讨近代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运用Logit模型分析了牧民参与合作社的意愿.研究表明,牧民按照家庭总资源进行决策,而牧民是否需要资金借贷、牧民家庭劳动力负担系数、牧民受教育年限、牧民畜牧产品的销售渠道以及家庭总收入等因素是影响牧民参与合作社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新疆草地生态的研究极具代表性,以层次分析法评价新疆新源县现行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能客观反映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影响。[方法]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根据具体政策实施的内容结合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特点,构建基于牧民为视角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建立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指标指定权值,通过对新源县牧区的牧民进行调研并梳理数据和分析,客观的综合评价该地区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生态奖补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数为0.613 0,处于第4等级,说明该政策实施效果良好;草原改良工程实施效果为0.584 3,处于第3等级,说明政策实施效果一般;两大政策综合评价指数为0.565 5,处于第3等级,说明牧民对该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整体满意度为一般。需要当地政府完善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方法、改善和加大牧区生产条件和扶持力度、并有效解决牧民生计与草原生态保护过程中的矛盾,只有改善牧区生态和社会条件才能取得牧民对该政策的支持,促进草原生态与畜牧业良性发展。[结论]从牧民角度出发进行评价较为客观,该评价方法公正地评价了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政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以青海省海东市为例,研究青藏高寒山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改进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结果:(1)2007—2018年海东市土地利用总功能持续提升,各区县土地生产功能平稳提升,生活功能波动提升,生态功能大幅提升;(2)各区县土地利用总功能动态度呈“东南部优于西北部”的特征,生产功能动态度呈“东北向西南迁移”的特征,生活功能动态度呈“组团式”特征,生态功能动态度呈“远郊好于近郊,近郊好于中心城区”的空间特征;(3)二级功能中,资源供给功能增幅最大,农业生产功能减幅最大;(4)青藏高寒山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主导影响因素从自然资源禀赋转向社会经济因素和区域政策,禁建区面积占比等6个因素为增强型因素,距市中心距离为稳定型因素,高程等3个因素为减弱型因素。研究结论:青藏高寒山区应优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生态化,提升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相似文献   

11.
任吉东 《中国农史》2003,22(4):61-68
本文通过利用《退想斋日记》中所记录的近代山西太原地区粮食价格数据,分析了近代太原粮价的长期变动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该地区的粮食流通市场状况。本文认为:清代太原地区的粮食流通体系已经形成,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它所具有的两级粮食流通体系——外部省际与内部县际流通渠道,使太原地区的粮价能够保持一种长期相对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近代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与流民现象——以淮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池子华 《中国农史》1999,18(2):11-18
本文以苏、皖淮北地区为例,探讨近代(1840-1949)农业生产条件─—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恶化与流民现象发生的内在联系,认为流民现象的发生主要不是经济发展造成的,而是相反。淮北流民在属性上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流民,这种情况,应同样存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农业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甘肃省民族地区农业优势产业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在甘肃省民族地区中具有规模优势的农作物并不必然是该地区的优势作物,油菜籽和大麻等经济作物优势最大,玉米、洋芋和小麦等粮食作物次之,瓜果蔬菜作物最弱;各县、州由于资源环境等不同农业优势产业也表现出相对差异性;集中资源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培养有前景的相对劣势产业是促进甘肃省民族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技术培训在内容、方式及机制体制方面与农户需求存在较大偏差,制约了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本文对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农业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农业技术支持力度、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创新技术培训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民族自治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既密切相关又影响深远。通过对广西百色的调研,分析有着丰富资源的民族自治地区在大规模资源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探讨民族自治地区矿产及其他资源的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调研、政策和法律等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清中叶之后,由于闭关锁国政策和墨守成规的思想影响,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蚕桑业逐渐开始衰落,有志之士认识到蚕业生产技术改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实业救国的背景下,清末太湖地区掀起了如火如荼的蚕种改良和兴办蚕桑学校的浪潮。这些蚕桑学校不但是蚕业生产技术改革的承担者,还在改良蚕种的制造和推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近代太湖地区的蚕种改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民间协会的集体行动——以"管水协会"为例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局部区域性共享资源的治理应采取以社区自治为主,政府间接支持为辅的方式。由于共享资源的性质决定了社区自治具有集体行动的性质,因此需要围绕协会的组织与领导实现共享资源治理中的成本投入以及收益的分享。本文认为,以协会的组织和契约性规则为正式制度,结合互惠合作为核心的群体规范等非正式制度共同构成“管水协会”这类民间协会的集体行动机制,实现共享资源的社区自治。  相似文献   

18.
虽然我国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在部分民族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发展相对要落后很多,面对公共财政问题,作为民族地方政府只能够充分发挥有限的财力的作用,来促使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这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公共产品的政策选择问题。本文以云南地区为例,通过对公共产品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进而分析该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该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状况更好地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该地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杨静  杨常伟 《山西农经》2020,(4):103-104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山西西北边陲,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是“三北”地区长城沿线潜在沙漠化地带,该地气候高寒干旱,最低气温为-40.4.℃,冻土最深为169.cm。该地区曾经一片荒凉,寸草难生。1949年以后,当地致力于改善生态,建设农业。分析了右玉县高寒地区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气候条件等,提出了高寒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途径,并为高寒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探讨——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城镇建设既是当代人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又是事关子孙后代的一个大战略。应该说 80年代以来 ,我国小城镇建设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新世纪 ,我国小城镇究竟应如何建设、如何发展 ,全国各地都在探索。然而 ,经济欠发达地区 (本文主要指我国中部地区 )和沿海地区相比 ,小城镇建设不论在发展背景、规模 ,还是在发展思路、操作手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试图以安徽省为例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作一探讨。一、小城镇建设的困惑与问题(一 )关于吸引与辐射功能的困惑 发展小城镇的基本初衷在于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