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2.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对于揭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机制和建立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起到关键作用。本文选择延吉市作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卫星TM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结合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分析了1997-2007年间延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是延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基本驱动力。延吉市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土地规划管理,统筹安排土地用途,推进土地信息系统和国土数字化建设,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袁俊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4):33-35
根据1985年和1995年两个时期的土地资源调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了湖北省13个市1985~1995年间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揭示了该省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阐述了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地形、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及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土地产品的需求变化和交通条件及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重庆市黔江区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点,即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林地面积大量增加;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运用SPSS软件分析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认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土地政策是导致黔江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两个方面,对福州市(1996~2004)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影响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段内福州市的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交通建设用地增幅最大,而耕地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幅最大,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耕地面积的转化;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加深;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宏观政策的变化是影响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陈瑞琴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4)
通过遥感数据资料,获得1995~2000年青岛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数据;借助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TATISTICA的典型相关分析方法,选取与经济相关的变量,探求该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是青岛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监管、生态环境监测以及农业等各个方面。依据达州市2013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的矢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达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达州市未利用土地占比大,建设用地持续增长;而驱动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策。 相似文献
8.
宜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湖北省宜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及1996~2004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发现宜昌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主要是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建设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多;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宜昌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水平、GDP、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与建设用地面积具有明显正相关,与耕地面积具有明显负相关;说明社会经济因素是宜昌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吴玉刚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6):160-164
[目的]农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城镇化和人口数量的不断扩张,人地矛盾日益显著。探讨农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其驱动力对于促进农地的可持续利用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以华北平原地区为例,在分析农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选取驱动力指标,通过灰色关联法分析其关联程度。[结果]2004~2016年间华北平原农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均大于0,农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复种指数呈下降的趋势。影响华北平原农地变化的各个驱动力从大到小依次为:人口、城市化率、农业科学技术、年平均气温、GDP、日照时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年降雨量。关联度介于0.65~0.85的有人口、城市化率、农业科学技术和年平均气温。人为因素是主要的驱动力。[结论]华北平原农地利用受各种驱动力指标的共同影响,今后应因地制宜,在自然因素不可控的基础上,加强人为因素的调控,保障农地利用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1,38(1)
为揭示近25年来陕西省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以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在SPSS软件中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研究区草地、耕地、林地为主体景观,三者占比在94%以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景观类型(林地、草地、水域)占比达67%,建设用地占比小于3%。(2)研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大,利用程度加深,类型转化频繁,耕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减少,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向草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向耕地和林地,以及林地和未利用地向草地为主要的转化类型。(3)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相互融合,空间聚集程度降低,破碎化加强,形状更为规则,景观优势度降低,异质性增加,分布趋于均衡化。(4)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限制了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转化方向,气温和降水变化引起的干旱化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有一定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政策导向是驱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熊建新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2):42-43
1997~2004年,湖南省常德市土地利用现状和空间特征入手,对比,各类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数量变化、结构变化和景观特性,可以看出:常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而耕地相应的减少;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揭示人口增长、农村经济发展、城建扩张、土地管理政策是常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根据赣州1990~2005年耕地、经济、文化等统计数据及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DPS,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赣州1990~2005年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990~2005年赣州耕地的数量持续减少,其中2001~2004年耕地的数量减少极为显著,且以旱地减少居多;赣州耕地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因素是社会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河北省近10年土地利用的类型变化、数量变化、程度变化和区域变化;指出了当前河北省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诸如耕地占补平衡在空间上不对称、平原地区林地减少、北部山区和平原地区未利用地增加等问题;得到了人口、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效益等影响河北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给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制定和完善土地管理机制、发展经济和保护耕地并重、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并重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宜宾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分析宜宾市在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确定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采用分级赋与指数法;在GIS支持下,利用各期现状图叠加分析和DEM模型分析确定空间变化;得出研究区域人类活动强烈,土地用途变化大的结论;应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建立舍理的土地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张金前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6,(4):1-5
以晋江市为研究区,依据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运用Costanza的方法,结合谢高地修正的我国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分析了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5年,晋江市的城镇用地显著扩张,而耕地和林地却急剧减少,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通过分析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可以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保障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敏感性分析表明,生态服务价值对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的变化是缺乏弹性的,因此结果是可信的。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将生态服务价值考虑其中,尤其是应注重保护湿地、水域、林地等生态服务价值系数高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期实现晋江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依据常德市1998 ̄2004年土地利用详查数据,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该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全面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①在1998 ̄2004年间,常德市耕地面积每年都在减少,是研究期内面积减少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②武陵区、安乡县、汉寿县、石门县的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而鼎城区、澧县、临澧县、津市市的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③研究期内,该市的多样化指数排序并没有发生变化,武陵区土地类型多样化程度最高,石门的土地类型集中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