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是近代英国社会转型的完成时期,在国家税收体系上经历了从间接税到直接税的转变历程。所得税从早期“少数人”即富裕者的直接税,到世纪末逐渐变成大多数人的税负,从而为现代社会创造了一种可靠稳定的税收,确立了现代税收体系的重要支柱。累进税收制度的尝试则体现了向现代社会以税收为杠杆调节社会财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转变,为20世纪英国走向福利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英传统税收文化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税收文化与英国税收文化之间的差异,从整体上说,是时代的落差。中国传统税收文化反映了传统中国宗法社会的性质,适应着传统农业文明;而英国税收文化却顺应甚或促进了近现代工业文明。因此,要把借鉴英国税收文化要求税负公平、合理的正确主张和“中性”原则与继承发扬我国历史上重视税源涵养的传统智慧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配第作为英国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他的理论不但对当时的英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影响着当今社会的经济学人,尤其是他在《赋税论》中的所体现出来的税收思想。文章从配第的税收原则理论、税制建设、税收政策等多个方面对其税收思想展开较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英国国王征税必须通过议会,这与英国的封建制度——封君封臣的体制分不开的。英国议会的征税权是在与王权的长期较量中逐渐形成的。议会利用手中掌握的批准税收的权力,与国王讨价还价,逐步争取到许多权利。议会征税权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王权的制约,使英国在经济上形成了某种民主因素,并为两院制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下,国际合作与贸易壁垒并存,国际税收争议日益增加。传统解决国际税收争议的相互协商程序逐渐暴露出不效率、纳税人参与程度低、并不能必然解决税收争议等缺陷。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国际税收争议的仲裁解决路径上。一方面,在旧有的国际投资仲裁中,涉税投资仲裁已经颇具规模;另一方面,在投资之外的领域,OECD、欧盟、国际商会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德国等主要贸易国家也在力推税收仲裁机制。在仲裁机制逐步创新发展与税收争议解决需求日益增长的共同作用下,国际税收争议的仲裁解决路径逐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就我国而言,通过近年的经济增长,以及"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等政策推动,正逐渐从被投资国向投资国、从次要贸易国向国际主要贸易国转型。在此背景之下,仲裁是更能保护纳税人与我国"走出去"企业纠纷的解决方式,应在适当时机审慎推动国际税收仲裁在我国的适用,构筑与国际接轨的税收纠纷解决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6.
税收作为国家与社会之间固定的利益分配和连接纽带,具有介入社会利益分配的广泛性、深入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在税收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矛盾和冲突也在税收领域逐渐累积并呈现出多样性特征,突出表现在税务行政执法的争议数量增加、争议范围扩大化和争议形式多样化。因此,有必要在诉讼之外寻求多样化的争端解决途径,将ADR制度引入税务执法领域。  相似文献   

7.
英国社区投资税收优惠制度是通过鼓励个人和公司投资者向慈善银行和经英国政府确认的社区发展金融机构投资,然后,由慈善银行或者经英国政府确认的社区发展金融机构向在贫困社区之内经营或者向贫困社区投资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它通过给予向慈善银行和经英国政府确认的社区发展金融机构投资的投资者税收优惠,允许投资者将该税收优惠从其税负中予以扣除(个人投资者可以从所得税中扣除,公司投资者则是从公司税中扣除)。最终目标是通过刺激投资者提高对贫困社区的投资以促进贫困社区的经济发展。英国的实践证明,该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社区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极具研究价值。长期以来,我国面临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发展权保障的问题,其中以投资资金短缺问题最为突出。因此,英国社区投资税收优惠制度可为我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税收信息化建设综合各项税收征管及税收行政管理基础业务,研究论证现行税收制度的科学性及稳定性。从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这一宏观层面.以及税收业务流程、税收管理体制与税收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的角度统筹加以规划.从而真正实现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实践应用与信息技术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高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作为宏观调控与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税收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基于“生态税收观”,通过自身体系的不断绿化,更好发挥其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导向、促进与支持作用。在总结梳理国内国际税收体系绿色化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反思现存问题和改进方向,构建基于“双碳”目标的我国税收体系绿色化逻辑框架,并提出未来的若干优化路径,以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化发展贡献税收力量。  相似文献   

10.
从国际比较的视角,通过对美国、英国、法国、韩国及欧洲其他代表性国家的税收政策的分类梳理与整理,为我国尚未完善的文化产业税收支持体系提供参考与借鉴。我国税收政策存在支持力度不够、政策转型等问题,对症下药地提出了创建积极的文化管理机制、促进政策由收入型转化为支出型,以及税收体系的可持续化发展等改善思路,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税收政策的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方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税收增长决定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又是税收增加的源泉,如何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作用,就必须要提高税收与经济的关联度。本文从地方税收和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来论证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日益受到重视.它的积极作用和所采用的节税技术和方法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实践.但在我国税收筹划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内容体系尚不成熟.从阐述税收筹划的意义入手,探讨了税收筹划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税收作为影响民营企业投资、生产、销售、财务、技术创新等的重要参数与变量,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从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税收对民营经济的影响出发,从税制设计、税制要素以及征管服务三个方面分析当前税收政策和征管服务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税收政策和征管服务的具体路径:优化税制结构,稳步增加直接税比重;注重税收法定,逐步完善税收制度;运用系统观念,出台民企税收优惠政策;强化闭环管理,进一步优化征管服务。  相似文献   

14.
在描绘与工业相关的税收政策变化轨迹的基础上,对工业从1991年的税收绝对额、税收结构和税收负担进行了测算,然后针对影响工业税收绝对额变化的因素,运用时间序列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广义货币发行量和国内生产总值都影响到工业税收总额的变动,特别是在滞后三年影响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弱。工业税收负担的变化情况,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税收负担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直到2001年才开始出现上升趋势。这反映出税收政策对于税收负担的调节是最直接和响应速度最快的。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税收政策可以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经济形式的变化形成不同的税收体系,来指导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陈源旻 《全国商情》2011,(3):50-51,54
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所得税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各界都对此报以强烈的关注。然而在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和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使其不能同时满足民生和税收的需求。本文从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两个角度分析探讨,从现状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明确纳税人的权利内容对于其权利保护意义重大。从税权控制的角度来看,狭义的税权包括税收立法权、税收征管权和税收收益权。从税收立法权的角度分析,纳税人所享有的权利可以分为宪法性权利以及在税收立法过程中所享有的各项权利;从税收征收权的角度分析,纳税人权利的重点体现在税款征收的过程之中,具体包括与税收征收权相对应的纳税人的基本权利、程序性权利和具体的实体权利;从税收收益权的角度分析,纳税人的权利主要体现为对税收使用的监督权。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各国的税制逐渐向多税种、多层次、多环节转化,税收法令日趋复杂,忙于生产经营中的纳税主体(人)迫切需要懂税法、晓财会、品质可靠的人来帮他们办理涉税事宜,为此,税务代理人也就在各国应运而生了。从实践来看,虽然税务代理的管理体...  相似文献   

18.
享有税收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应当在有关社会组织与个人的民主参与下制定税收立法规划,以提高税收立法的质量、消除税收立法活动中的忙乱现象与矛盾结果,使税收立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协调运行。  相似文献   

19.
经过22年的宣传,税收宣传已经在全社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一定的品牌效应。但是税收宣传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税收宣传月的品牌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尤其是税收宣传月品牌的项层、省、市、县四级的定位与分析值得去重新思考和探索。为此,我们需要围绕品牌的思路,从找准定位,树立品牌意识入手,注重顶层设计,多级联动,大胆探索创新,才能更好地诠释诠释“税收·发展·民生”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0.
税收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是维持政府运转和社会公共事业投入的财政来源,从经济功效转向重视社会功效是税收政策适应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求。税收作为一个有效的调节杠杆,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维护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制度工具。通过税收的功能分析,税收和民生的关系辨析,我们提出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税收与民生保障关系.以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稳定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