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全球贸易保护风潮来势凶猛,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接踵而至。目前这一轮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潮流有什么特点?对我国外贸出口、企业“走出去”和国际经济合作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林颖 《现代财经》2005,25(8):63-67
贸易保护主义的愈演愈烈,已对WTO的自由贸易体制造成了冲击。对WTO体制下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及特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是学术界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杨柳 《大陆桥视野》2009,(11):45-46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出口和就业受到严重影响,因而纷纷转向贸易保护主义。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大多体现在通过大幅提高进口关税以及对进口的数量性控制,来保护本国企业不受或少受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但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这类措施将招致其贸易伙伴的强烈反应,并可能遭受报复性贸易保护措施,其结果不免是两败俱伤。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的形式及措施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经济陷入低迷,以美国带头的各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但此次的贸易保护主义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呈现出了不同以往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和趋势。文章通过介绍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及趋势,进一步分析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并对低碳经济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重创世界贸易,全球需求的剧减导致世界贸易形势异常严峻。据世界贸易组织(WTO)2009年7月22日发布的预测,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下降10%,是自1982年以来贸易增长的首次下滑,为  相似文献   

6.
如何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中出现一股“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本国政治、经济需要,维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支配地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加大了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使中国外贸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自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06年,中国已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使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新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不仅势头猛烈,而且形式更为复杂多样,我国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由此受到了巨大影响.本文针对贸易救济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蓝色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形式,从我国产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下的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于WTO体制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全球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在WTO法律体制下运作又极具隐蔽性,要妥善应对困难重重。从目前的形势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加快制度调整和国际标准认证,注重自主创新以及完善政府、行业、企业的多元应对机制不失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董咚  赵昊 《经济师》2010,(1):61-62
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器,对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发挥着引擎作用。然而,国际贸易中存在贸易自由化与保护主义、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自由贸易安排、世界贸易组织内部各成员既相互需要又相互排斥等一系列既共存又互逆的现象,贸易自由化面临着新贸易保护主义、WTO治理困境和区域经济合作三大挑战。因此,作为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受益者,我国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这三大挑战带来的危害,保持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与利益。  相似文献   

10.
李晋渊 《当代经济》2018,(12):12-13
金融危机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贸易主义的兴起.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带来全球经济发展滞缓、需求萎缩、失业增加以及产业竞争力下降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美国主动放弃了自由贸易主义政策,转而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时至今日,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没有退出,反而出现了各种新贸易壁垒,我们称之为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重新认识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对我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有所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于文 《时代经贸》2008,6(10):54-54
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具有非常强的连联带关系,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按照国际经验来说,必然会导致贸易保护抬头。在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已成为连续十几年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从去年开始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截止到今年8月,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对中国已发起23起反补贴调查,大家知道反补贴调查针对的是宏观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士虎 《经济》2013,(Z1):20-24
由商务部综合司与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2年秋季)》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达24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倍多,中国仍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世界贸易预警(WorldTradeAlert)项目监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有40%的贸易保护措施是针对中国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13.
一、反倾销的新发展趋势 1.反倾销案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全球反倾销调查措施的数量在2001年达到最高值,此后呈下降趋势,2006年处于10年来相对较低水平。1980年至2007年,全球每年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呈波浪形发展,约每10年左右出现一次高峰。最近一次高峰为2001年(364起),随后呈下降趋势。2007年前6个月全球反倾销案件数降为49起,处于近10年来的波谷,但印度、欧盟等对外反倾销案件数已自2004年开始呈现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4.
《反假冒贸易协定》(ACTA)和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等相关主张体现了全球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规则的新趋势,即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发达国家优势进一步巩固。在这一背景下,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以及为更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我国应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具体执行工作,防止地理标志、传统知识、中医药、遗传资源等领域知识产权的流失,合理设计知识产权制度,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15.
赵亮  陶红军 《经济论坛》2005,(19):33-35
一、国内外反倾销的现状。反倾销作为世界贸易组织认定和许可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国际通行的保护成员国国内产业的重要手段,也是应对不公平竞争的必要工具。它具有形式台法、操作性强、能够有效保护国内产业且不易招致报复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邹小芳 《时代经贸》2010,(16):112-113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出口大国,中国是遭受新贸易保护主义打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涉及中国的反倾销立案数持续上升。2009年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立案数更创新高,达到37起,其中约1/3的立案来自美国和欧盟。最近两年,由于自然灾害和严重的金融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各贸易大国纷纷受挫,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限制。例如,  相似文献   

17.
跨境文化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跨境文化贸易取得了迅速发展,并在全球贸易中显现出勃勃生机。也正缘于此,中国对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予以高度重视,并且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是呈温和复苏态势,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平稳回升.尽管我国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仍不断涌现.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采用坚持宏观调控的取向不变,保持物价总体稳定,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朱桂方 《经济论坛》2004,(2):139-140
尽管关税总协定及世贸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各成员国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以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也同时关注各成员国在开放市场后其经济贸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条款和协定来防止贸易自由化带来的风险,即允许各成员国依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建立自己的保障机制,对本国产业进行适当的合理的保护。随着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扩大国际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改善国际贸易地位,提高经济效率及国际经济竞争力,乃至增加外汇收入、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从战略意义上看,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从而逐步构筑国际服务贸易国家竞争优势,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经济地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