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好事之秋     
凌平 《广告导报》2007,(11):9-9
2007年10月对于中国来说绝对是个。好事之秋。——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娥奔月”,这个千古流传的神话,正在成为中国航天的现实。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前苏联)、日本和欧盟等四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探月活动。而这四个国家和地区的首次探月时间最大相距达44年,首次探月的水平有高有低。  相似文献   

2.
针对通用航空飞机低空雷达监视存在盲区及广播自动相关监视(ADS-B)设备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移动公共网络通信相结合的低空空域通用航空飞机导航监视系统。系统利用“北斗”/GPS双模导航接收机获取载体位置等信息,通过移动公共网络通信系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互补充的通信机制可靠地将机载信息发送至地面指挥中心,并能够接收地面指挥中心的指令。考虑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通信资源的问题,系统设计了在移动公共网络通信处于盲区时导航位置等信息存储功能。系统具有成本低、与其他机载设备无电气交联等特点。相关成果对我国在低空空域通用航空飞机导航监视终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虽然卫星数字视频广播(DVB-S)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因为卫星数字视频广播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通信系统,其传输链路一直很易受外部气象条件的影响。随着新型卫星广播技术的使用,恶劣气象在以往对卫星广播影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新表现。本文就在阐述以往恶劣气象对卫星数字视频信号的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其在新技术中的表现加以重新论述,希望能和同行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对信号的影响做好应对处置,以确保信号链路的畅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小卫星的数量正迅猛增长。面对众多庞大的小卫星星座,小卫星系统应建立起专用的测控通信网。目前,国外的小卫星测控通信网具有自主性和简易性的特点,发展较为成熟。介绍了国外小卫星使用的几种典型测控通信网,包括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空间通信与导航网(SCaN)、美国行星实验室的“鸽子”卫星测控网以及欧空局的卫星操作全球教育网(GENSO),提炼了关键技术,总结了小卫星测控通信网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小卫星测控通信网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江苏交通广播网(简称“交广网”),FM101.1是由江苏省交通厅、江苏省公安厅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打造,2001年7月21日开播,节目通过亚洲三号卫星传送的全国第一家通过国家广电总局验收的省级立体声同步广播,在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实现同频多点立体声覆盖,全天24小时播音,在线收听地址http://www.js1011.com。2006年以来,交广网相继被有关传媒研究机构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中国创新广播电台十强”、“中国广播电台十强”。2009年6月,交广网再次被相关组织评为“影响中国十大电台”。  相似文献   

6.
《市场观察广告主》2007,(3):103-103
亚洲卫星(1135.HK)负责亚洲一号卫星的运营。亚洲一号卫星是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1990年由长征三号火箭发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颗用长征火箭发射的外国卫星。航天科技集团原持有公司股份.2005年进行股权转让.中信集团附属公司Able Star与GE Equity通过Bowenvale持有亚洲卫星股份的689%。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远程局部战场的通信需求,提出了一种以小卫星为中继的远程通信方案。在 分析远程通信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因素推算了小卫星轨道参数,构 建了具备通信中继功能的中椭圆回归轨道小卫星星座,实现了战机-作战指挥中心通信功能 ,通过STK软件建立了基于小卫星中继的远程通信覆盖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对指定 战区的平均覆盖率为9969%,作战指挥中心与战机的可连接时间达到98.26%。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四级海况下海上小型浮标与岸基站数据中心之间的实时通信,设计和研制了一种高速率、低延时和高可靠的S频段卫星中继通信终端。该卫星中继通信终端由S频段中继通信机、抛物面天线、伺服跟踪机构、电源变换模块、温度控制器以及耐10 m水压的天线罩体等组成。终端为直径1 m的半球体,质量小于30 kg,最大峰值功耗小于等于130 W。卫星中继通信终端利用快速捕获跟踪卫星信号技术,能在7 s内迅速捕获和跟踪卫星前向链路信号;采用自适应海况可变码率技术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四级海况下,卫星中继通信终端实现了浮标与岸站之间最大2Mb/s高速率实时数据传输,大回路数据通信误码率小于等于10-5。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财富》2010,(7):10-15
随着今年初我国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中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便进入了组网高峰期,预计在2020年左右形成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随着中国“北斗”系统的建成,将使中国在卫星应用方面摆脱对国外卫星导航系统的依赖,并带动一大批高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这其中,不能没有物联网。  相似文献   

10.
卫星通信作为空间通信的一种形式,其主要包括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和卫星直接广播三大通信领域。卫星系统覆盖的面积广,领带宽,容量大,对于各种业务都有性能可靠的特点,而且机动灵活吗,不受任何地理条件的限制,成本和通信距离之间没有关灯很多特点、多年来,无论是国际和国内,卫星通信都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  相似文献   

11.
微波科技的发展方向展望廖复疆,黄志洵本文有选择地介绍微波科技的某些分支的发展方向。1.卫星通信与广播在亚洲卫星公司的组织下,1990年4月7日“亚洲I号”卫星发射成功,在亚洲引发了卫星广播与电视的接收热潮。“亚洲I号”的北波束对中国大陆,南波束对东南...  相似文献   

12.
2008年6月9号,“中星九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在西昌发射成功;6月20日,经过四次变轨,卫星成功定点于东经922度;7月3日,“中星九号”直播卫星在轨测试完成,并正式开始提供服务运营。由此,“中星九号”不仅弥补了“鑫诺二号”的发射失利,也成功把48套广播电视节目通过不加密的形式传输到二十户以上的自然村视听盲区。中国卫星直播产业的大幕就此拉开。  相似文献   

13.
作为天基测控系统,数据中继卫星大大提高了对用户星的覆盖率,减少了地面布站的数量,节约了成本,是各主要航天国家重点建设的航天系统之一。目前,美国、俄罗斯、欧洲和日本均发展了自己的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在对空间和地面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的同时,以小卫星星座、搭载载荷等灵活的形式,采用激光通信、软件无线电、组网等先进技术积极研发和部署下一带卫星系统,并谋划与行星中继卫星一起构建跨太阳系的中继卫星体系。总结了国外中继卫星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综合分析了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并对中国中继卫星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台湾地区空间发展计划的进程,重点介绍了其“华卫”系列卫星、“番薯”卫星、探空火箭和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发展情况,并简要分析了台湾地区发展空间系统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低轨小卫星S&F通信的特点,并探讨了在其通信系统中优化系统设计所采取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国内月讯     
2月15日:辽宁广播联盟正式成立;2月16日:中华功夫卫星电视台在澳门开播河南电视台开办;2月16日:北京移动、上海联通3G开始放号;2月20日:国际电台开播“客家之声”“闽南之音”网络电台;  相似文献   

17.
多少年来,通信卫星在我国的卫星广播电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今,随着直播卫星卫程的实施,各种新的数字媒体的飞速发展,行业内外都将目光聚集在未来我国卫星广播电视以及现有通信卫星运营商的发展上。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卫星广播电视领域一直是一片“敏感地带”,面对各种新的媒体技术,身处业内的通信卫星运营商将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我们为此特别采访了亚洲卫星公司中国部总经理陈力群,希望了解处于产业最核心的卫星运营企业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在正式采访前,笔者不断翻看亚洲卫星公司的各种背景资料,亚洲卫星公司在中国卫星广播电视领域发展十多年,可以说,它在国内广电领域的发展就是中国卫星广播电视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事件风云榜     
《中国海关》2010,(11):3-3
上榜理由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太阳翼监视相机正常关机,“嫦娥二号”宣告卫星准克入轨。在揭开宇宙面纱的探索之路上,中国航天业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是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有线、地面、直播卫星、CMMB……广电数字化全面开花。站在这样一个历史的新起点,2008年12月21—22日在广电总局指导下,由广电总局(广电企业融资上市研究)课题组、中广互联承办的“中国广电行业发展趋势年会暨投融资论坛”在北京圆满落下了帷幕。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朝晖等政府官员、行业专家、权威咨询机构以及一线的运营商、相关专业媒体皆出席了年会,在综述2008年广电行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对2009年各个领域数字化的政策、趋势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0.
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星体是导致“北斗”卫星码载波偏差随观测仰角存在相关性的主要原因的怀疑,提出了一种导航卫星发射端星体多径的高精度测试方法。利用连续频率调制信号的时域合成,获得窄时域脉冲,通过时域窗函数截取多径信号,从而获得多径的高精度延时和幅度。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表明:所提方法简单有效,获得了较高的时域分辨性能和测量精度,由此得出了导航卫星星体多径不是产生码载波偏差主要原因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