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者无疆     
柳依  刘建 《民营视界》2007,(3):62-64
从沧州中医院退休的中医何秀川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四十多年对中医药学的痴迷使他的人生同样充满了医者的哲思和博爱。[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2006年3月,《河南中医》杂志刊登了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原河南省中医学院院长李振华教授撰写的《论中医药的发展形势与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一文。该文详尽阐述和解读了“中医药的发展形势”、“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医药科学”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该文一经刊出,就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轰动。2006年7月20日上午10时,天气凉爽,细雨如织。《中国报道》一行3人在郑州富田丽景花园李振华先生住处,就中医药科学的有关问题采访了这位83岁高龄、从医63载、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中医学家。《中国报道》:众所周知,先生在中…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这样一门优秀的科学技术,党和政府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爱护,曾经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直至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保护,在组织人力、物力、经费等方面都予以充分的保障。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学并没有按照自身规律得到充分的发展,虽然在一部分分支学科上呈现着轰轰烈烈、繁荣热闹的景象,但在学科本质上,“继承、发展、提高”三步战略中的第一步都没能得到有效落实, 很多中医优秀思想、实用技术已经呈现萎缩、失传、流失的势态。对此,更重要的工作应该是挽救、保护,尤其是有效保护。今年我国已将中医药学列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年规划,因此更加需要厘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传统中医学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一门流传上千年且经久不衰的医学文化,为华夏儿女甚至世界人民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众多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学的中医传承人中,有一位不得不提,他说,"从远古时代的幽暗蒙昧,到繁花似锦的太平盛世,从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到芸芸众生的贩夫走卒,历史的车轮一直承载着祖国中医文化的精魄,在历史长河中,这支魅力四射的奇葩经久绽放。"执着是他对中医事业的信念,钻研是他对中医事业的态度,传承中医  相似文献   

5.
王秀芳 《中国经贸》2012,(8):179-179
中医药是中医与中药的合称。中医药学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是数千年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实践性科学,为人类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在医疗保健、科研、教学、学术创新等诸多方面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并且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世界卫生组织评论“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的榜样。”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学专家,高益民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主任医师。195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1962年结业于北京市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顾问,卫生部(1、2、3届)新药审评委员及北京市第二届新药审评委员会副主任、第三届委员,国家药典会第七届委员、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兼中国老教授协会医药专业委员  相似文献   

7.
针灸是一种中医"外治"法,因此也更容易被国外就医者接受。在众多欧洲国家中,英国较早出现有关运用针灸疗法治病的案例记载。了解针灸疗法在英国的传播历史和现状,将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学特别是针灸疗法走向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学专家,高益民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主任医师.195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1962年结业于北京市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顾问,卫生部(1、2、3届)新药审评委员及北京市第二届新药审评委员会副主任、第三届委员,国家药典会第七届委员、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学专家,高益民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主任医师.195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1962年结业于北京市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顾问,卫生部(1、2、3届)新药审评委员及北京市第二届新药审评委员会副主任、第三届委员,国家药典会第七届委员、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促进和维护健康成为人们生活的目标之一,健康产业也逐渐扩大。中医药学中的健康意识和理念、养生保健的技术方法和产品等,都在健康产业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药人才在健康产业发展中有着巨大的空间,健康产业也需要有中医药学人才作支撑。文章分析了健康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中医药在健康产业中的作用与优势以及中医药人才在未来健康产业中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学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继承前人成果,并充分吸收时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逐步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历史;也是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医疗需求的氛围中求发展的历史。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的发展具有了良好机遇和优越条件,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中医药要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求发展,就必须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开拓创新,适应时代要求,跟上历史步伐…  相似文献   

12.
正编者按: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医药大放异彩,进一步证明了它的独特优势和持久生命力。近年来,宁波不断优化中医药政策环境,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中医药学科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市"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今年2月,宁波召开中医药大会,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吹响了打造中医药强市的冲锋号。  相似文献   

13.
《高科技与产业化》2006,(11):112-112
中医药学专家,高益民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主任医师。195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1962年结业于北京市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顾问,卫生部(1、2、3届)新药审评委员及北京市第二届新药审评委员会副主任、第三届委员,国家药典会第七届委员、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兼中国老教授协会医药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鲜药学术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阐述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整合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设计、收集、评价与资源整合问题,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中医药"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医药在海外的"热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此"热度"中,重庆中医药也在一步步加快"走出去"。中医药加强国外交流针灸是我国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然科学领域之一,也是中医药学最先走向世界的内容之一。重庆人刘光瑞是刘氏刺熨疗法传承人,他是全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类别仅有的3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卫生诊疗方法,中医药学以其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但是传统中药以验方为基础,缺乏国际认可的质量规范、安全性评价规范、临床评价规范等管理体系,其作用本质、作用机理、 药性理论等丰富的内涵还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传统中药尚未普遍引入现代生产技术和生产规范,在医药行业中的地位难与中医药数千年的光辉历史相匹配。为宏扬传统中医药文化,许多中医药研究者承担起了中药现代化的重任,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上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创新性、前瞻性和示范性的工作,北京中医药大学李澎涛教授,就是其中出色的一位。  相似文献   

17.
C20000601中医智能整骨机器人中医传统整骨技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计算机模拟智能型整骨机,最近由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黑龙江省机械研究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联合研制成功。在我国,中医对骨折已形成了完整的治疗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传统的中医整骨依赖人固有的感觉,其经验和理论多属于定性描述,缺乏现代科学技术渗透。此设备利用计算机识别、判断骨折,同时由计算机编排整复程序,执行系统在计算机控制下对骨折进行复位。这个系统的软件编制,汇集了整复专家的丰富经验及大量的临床数据,大大提高了整骨的质量,缩小了技术水平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进步与现代医学的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诸多新挑战,中医服务领域趋于萎缩便是其一。曙光医院在选择托管合作伙伴时,没有局限于中医同行,有效扩大了中医服务范围。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语出《红楼梦》,却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近代中西医之争。以中医为特色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两岸中医药产业各具特色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为各族人民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疾病谱改变、药源性疾病的不断增多、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学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发展是解决我国老龄化、高龄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人才紧缺和整体素质不高是阻碍健康养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在界定中医医养结合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医院校中医医养结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专业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中医院校中医医养结合人才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