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区域创新研究的兴起,我国许多地区和城市都在着手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以企求通过创新求得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和快速发展。影响甘肃商事制度创新的因素有:市场规模;技术水平;对新制度潜在收益和成本的预期;政府对商事活动的影响程度。商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市场运行、扭转交易秩序混乱的局面;制定合理的规则,进行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的发展及跨境电商等新经济业态的涌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商事仲裁体系势在必行。为此,我国有关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商事仲裁体系的建立;我国涉外商事仲裁机构应对标国际,完善仲裁规则,争创国际一流,合理布局海内外分支机构体系;同时我国应该逐步开放涉外商事仲裁市场,允许外国商事仲裁机构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还有我国涉外商事仲裁机构应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商事仲裁规则,开创远程仲裁服务和网络仲裁服务,应对新型商事争议的仲裁需要,服务新经济。假以时日,我国一定会成为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大国和强国。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市场创新的影响:信息技术发展对内部市场创新提出要求;信息技术发展为内部市场创新提供了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4.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目前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的宏观经济战略。本文基于理论分析框架,以2005-2016年期间省级面板数据为考察样本,对政府支持与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资本要素市场扭曲与区域创新效率负相关,即资本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政府支持与区域创新效率正相关,即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支持促进了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本文研究结论为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白俊红  刘怡 《财贸经济》2020,(1):96-109
本文在理论分析市场整合影响区域创新空间收敛内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价格指数法测算了中国区域的市场整合程度,并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空间β收敛模型,实证检验了市场整合对区域创新空间收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创新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条件β收敛,而且由于当前阶段“极化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市场整合加剧了区域创新的空间发散;更换空间权重以后,这一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市场整合通过影响创新要素的流动,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收敛产生影响。本文结论为市场整合促进中国区域创新的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经济进步与环境保护是区域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为了达成这两个目标,区域内部的经济主体需要开展绿色创新活动,因此,对于在当下面临经济发展缓慢、资源日益匮乏等问题的黑龙江省,当地政府更需要鼓励省内经济主体开展绿色创新活动,以此激发龙江经济活力。通过数据包络法测算黑龙江省绿色创新效率,实证结果显示从1998年到2016年黑龙江省绿色创新活动的综合效率整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技术市场成熟度、省内人均gdp对绿色创新效率均有影响,根据这三方面不同的作用效果,黑龙江省政府可以采取适度环境规制、完善技术市场、促进产业升级等手段,引导和激励产学研机构、民营企业等经济主体开展绿色创新活动,保障龙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区域间整合科技资源、带动区域科技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及战略选择,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区域间科技合作与融合,并带动区域整体的发展。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绩效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绩效因素是协同创新的结果也是重要行为导向;内部因素是和主体行为相关的因素;外部因素指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资源、环境、链接等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根据复杂网络理论,提出区域创新网络集聚程度的测度方法,并进一步探析中国区域创新网络集聚效应。研究主要结论有:各区域创新网络集聚系数存在较大差距;创新网络集聚对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网络集聚在科技环境对创新能力的作用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根据复杂网络理论,提出区域创新网络集聚程度的测度方法,并进一步探析中国区域创新网络集聚效应。研究主要结论有:各区域创新网络集聚系数存在较大差距;创新网络集聚对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网络集聚在科技环境对创新能力的作用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0.
王莉莉 《财贸研究》2005,16(2):118-120
创新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具体包括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环境创新.那么,如何学习创新?又怎样获得不断创新的动力之源?在现实中,很多人对创新有自己的理解,如科技发明,新鲜的事物.但实际上创新不仅仅局限在科技这一范畴,更多的是指其经济上、社会上的含义.创新成功与否,需要通过市场的验证.每一个创新都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具体表现方式正如德鲁克所指:(1)提供更好的、更经济的产品和服务;(2)使原有的产品找到新的用途、新的客户群和新的消费区域;(3)创造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是动态的营销,小到一个产品,大到一个国家,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最典型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是驱动中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采用DEA模型,将中部六省的区域创新系统分为两个阶段—创新投入转换为创新成果和创新成果转换为经济产出,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第一阶段创新绩效排序第一是安徽省,在第二阶段和综合阶段创新绩效排序第一是湖南省。最后,基于实证结果为提高中部六省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17年初,我国已形成"1+3+7"网格性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格局,十九大为自贸区提出了进一步的改革目标,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然而,我国自贸区在商事登记制度构建过程中,出现诸如规范性文件多而相关法律规定少、商事登记改良措施多而创新制度少等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在制度层面予以破解,可能会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向自由贸易港发展的制度障碍。本文对自贸区商事登记制度发展现状的诱因进行剖析,提出国家层面对自贸区商事登记进行宏观立法,使我国自贸区商事登记制度形成法律制度合力,避免商事登记制度因区域盲目创新而误入朝底竞争,同时重构商事登记理念,以私法自治为基点,进一步弱化和让渡商事登记过程中政府行政职能,使商事登记制度对标国际标准,以商事登记制度创新与突破促进自贸区向自由贸易港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连俊华 《全球化》2023,(3):90-96
“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是致力于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本文梳理了当前我国主要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现状: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开放程度高、联通三地的优势,以“世界工厂”链接全球创新资源;长三角城市群具备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具有完善区域间协同创新体系的体制机制;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资源比较集中于北京,城市间创新协同互动不紧密;成渝城市群的两地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新技术推动新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我国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实施路径:一是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二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升级;三是建设具有各地区特色的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国家层面设计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创新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影响,即创新极化地区在吸纳创新资源形成极化影响的同时,其反哺作用却十分微弱,未能对创新资源输出地形成对称性的扩散影响,这也是引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非平衡的重要原因。为此,我国需要切实打破地缘限制,改善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承接环境,通过招商引资积极推动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并对创新资源输出地的对称性补偿额度进行科学量化。从而实现我国区域间的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非平衡矛盾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15.
运用国内近千个样本企业,分析营销能力、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营销能力对创新投入有正面影响,并且营销能力对投入总量的影响小于投入强度的影响;创新活动投入对技术产出有明显的正面影响,并且投入总量的对投入强度的影响远远弱于技术产出的影响;技术产出对创新的市场绩效有明显的正面影响;技术产出与创新市场绩效受到营销能力的完全不同的影响;技术产出受营销能力的负面影响,市场受其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是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本文以长三角41个城市为例,结合空间计量模型从区域层面分析市场一体化对出口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出口质量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市场一体化不仅对本地区出口质量产生U型直接效应,还对邻近城市的出口质量产生U型空间溢出效应,且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会先对邻近城市的出口质量产生提升效应;城市创新是市场一体化对出口质量产生U型直接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发现,市场一体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异省邻接的城市间不存在,在同省相距300公里以内的城市间存在;市场一体化对不同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存在差异;此外,市场一体化会影响企业进入或退出出口市场,进而影响出口质量变动。因此,要推进我国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一体化在创新驱动出口质量升级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部农业大省的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省情、区情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无疑是一个现实而富有创新意义的课题。尤其是在当前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集聚环境下市场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中,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一种开拓思维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商事争议呈现不断扩大之势,为保证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的健康发展,有必要设立专门解决中国与东盟之间商事争议的机构。文章对广西设立中国-东盟商事争议解决中心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这些必要性包括: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日益增多,贸易摩擦频现的需要;适应新形势,完成中央赋予广西新定位新使命的需要;提升南宁作为中国-东盟中心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及影响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郭进 《财经论丛》2023,(12):14-23
本文基于2003—2018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分析市场整合促进区域创新的效应和机制,并探讨不同地区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商品市场整合通过扩大新产品市场潜力促进区域创新,资本市场整合则通过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发挥积极作用,劳动力及资本要素市场整合通过促进技术空间溢出对区域创新产生间接影响。在创新路径的选择上,各省市均需加快推进商品市场整合,而创新资源稀缺地区应加强要素市场整合,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来弥补资源禀赋的“短板”。与此同时,各地区应发掘本地创新发展的比较优势,理性选择技术合作或“技术-产业”配套的协作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20.
试论区域创新主体及其能力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过程,就是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地方政府等四大创新主体在社会需要或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协同创新的过程.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为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知识创新的源头;地方政府为制度政策创新的主体,是区域创新的保障;信息中介机构为服务创新的主体,是区域创新的纽带;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区域创新的归宿:社会需要或市场需求是区域创新的心脏,为区域创新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