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关于如何协同实现“十二五”规划设定的外贸增长目标和碳排放减排目标,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采用因素分解分析法,以北京市各主要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市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时间点的数据进行分析,定量测算“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出口贸易通过三种效应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市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规模效应为正,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为负,由于规模效应大大超过了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之和,因此总效应为正,出口贸易的扩大会对北京市碳减排产生不利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北京市实现“十二五”碳减排目标和外贸发展目标相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桂才 《中国经济展望(产业卷)》2002,(1):69-80
自199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处于较高的水平,1995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4.8%,1996年增长8.1%,1997年略有回调,下降2.1%,1998年增长3.7%,1999年下降0.8%,2000年由于主动性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产量下降9.1%,从1996-1999年,我国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5000万吨水平左右,我们判断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经达到50000万吨的生产能力,如果以1994年粮食产量为基数,1995-2000年5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累计增产27759万吨,因此,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刘忠岫 《中国经济展望(产业卷)》2002,(1):90-95
近两年我国油料市场总体状况是,生产增长,消费增加,产销存在缺口,为弥补产销缺口,进口量增长幅度较大,市场价格低迷,2002年,我国将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国际市场低价的油料,油脂将继续影响国内油料市场,预计2002年国内油料市场仍将是目前这种态势。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00—2008年的相关数据,使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份的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经济增长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具体到各产业而言,第二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第一、三产业的影响较小;此外,第二产业的发展结构也不合理,"三高"和对能源依赖较高的企业居多,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低碳产业;各省份三次产业的发展结构也不尽合理,应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保持第一产业,改造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6.
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应用LMDI分解方法,文章定量分析了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5个因素对湖南省1995-201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正向影响因素,其对湖南省16年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1.15%、37.84%、12.86%和9.46%;能源结构效应是负向影响因素,其贡献率仅为-1.3%.湖南省减少碳排放的重点是加快推广碳减排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7.
8.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阻碍,它对碳排放的影响是做出环境政策抉择的关键因素.以中国2002—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人口老龄化与碳排放的关系及影响机制.一方面,构建包含碳排放的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s,OLG),发现老龄化主要通过消费效应和生产效应两个路径对碳排放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从实证层面发现老龄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而且消费效应在人口老龄化与碳排放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生产效应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10.
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主要源于能源消费。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的剧增以及严重倚靠煤炭的不合理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导致了江苏省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文章在运用碳排放量基本等式计算江苏省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江苏省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对1996-2007年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这三个主要因素对江苏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论是经济发展对促进江苏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然而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抑制江苏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并不显著,且难以抵销由经济发展拉动的江苏省碳排放量增长。2005年以来江苏碳排放增速下降,这说明尽管碳减排目标尚未实现,但江苏省的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1.
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对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非常重视。运用卡亚公式能找出影响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各因素对我国CO2排放量变化的具体影响,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CO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在1990—2006年,对我国CO2排放量增大起正作用的依次是人均GDP、人口数量、密度,起副作用的是能源强度;要减少我国的CO2排放量,必须控制人口规模、改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a global input–output model,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2 emission transfer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economies through tra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pproximately 15–23 percent of China's production‐based emissions during 1995–2009 were induced by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satisfying final demand in developed economies. Decomposition of emission transfers shows that trade of intermediate product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emission transfer from developed economies to China. Most developed economies have consumption‐based emission responsibilities that are higher than their production‐based responsibilities, whereas China's consumption‐based responsibility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ts production‐based responsibility. We argue that a fair and efficient carbon accounting approach should take CO emission transfers from developed economies to developing economies into consideration. It is important that China and its developed trade partners cooperate in reducing emission transfers.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上讲,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效应既包括直接能耗效应,又涵盖通过产业总量、结构、技术产生的间接调节效应.通过构建贸易与碳排放的长期关系、产业调节效应及状态空间模型,借助VAR、岭回归等方法研究发现:江苏省对外贸易的直接能耗效应显著,应成为争取国际碳排放配额的论据;而通过产业总量、结构和技术对碳排放产生有效的正向、负向和反向调节,正向效力的强度大于负向.因此,贸易发展的同时要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需充分发掘产业结构和技术渠道的减排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Theil指数研究了世界三大经济体(APEC、EU、NAFTA)47个国家2000-2010年间CO2排放强度分布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总体上,样本国家CO2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最近十年全球性的节能减排工作有一定成效;然而,区域经济体内部、之间CO2排放强度呈现程度不一的差异,APEC差异最大,EU次之,NAFTA差异最小。在研究期间,区域内差异逐渐缩小而区域间差异逐渐增大,呈现“俱乐部收敛”的特征,这与区域经济体内部一体化进程有直接的联系。CO2排放强度差异在区域间不断增大而区域内不断缩小的事实说明了减排成本差异的变化趋势,一方面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尤其是APEC的一体化)有助于减排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这种区域间差异也为开展区域间、国家间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利用IPCC1996经验公式测算了1980-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使用生活能源和生活垃圾填埋分解过程中排放的CO2。人均CO2排放量和人均生活能源CO2排放量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生活垃圾产生的CO2呈先波动上升再趋于平稳的趋势。采用WLS方法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失业率与人均CO2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居民行为习惯与人均CO2排放量呈正相关关系;城镇居民行为习惯对人均CO2排放量的变化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澳大利亚制成品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澳正在进行的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磋商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初级产品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已成为共识,但双方在制成品上的贸易强度、互补程度等各个方面需要作一个全面的分析。本文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基础上,利用贸易强度指数、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对双方的制成品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显示:双方制成品贸易较密切,存在相当大程度的互补性,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不过,双方的产业内贸易还需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 相似文献
17.
经济开放区域的贸易隐含碳测算及转移分析——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基于非竞争型区域环境投入产出模型,估算2002-2007年新疆国内外贸易中的隐含碳,分析了贸易隐含碳的行业分布特征及新疆贸易隐含碳的失衡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国内外贸易对新疆均造成碳泄漏,但绝大部分碳泄漏来自国内贸易。运用两地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模拟分析显示,国内贸易有助于显著减少新疆本地的CO2排放量,特别是中间投入品的贸易往来对新疆的环境正效应更大。但由于新疆目前的贸易模式不利于本地区的节能减排,因此不可盲目扩大国内贸易规模,应从降低资源型产业的能耗强度、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着手,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贸易结构低碳化调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比分析广东省对外依存度高的中山市和对外依存度低的韶关市的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同时以中山市为例,从产业、技术、资金、就业、消费、国际化等多方面探究对外贸易对地区发展的关联贡献。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指出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贡献的若干提升空间。在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应该重新认识外经贸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竭力提高外经贸对地区的经济贡献。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资本积累、技术变迁与总量生产函数——基于中国1980-2005年经验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确定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总量生产函数,是宏观经济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估算中国物质资本存量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不同年份技术变迁的总体情况,使总量生产函数本身的变迁与沿着该曲线产生的各种移动相分离,从而能够弥补已有文献在这一领域的不足,得出更加准确的总量生产函数形式。资本存量、技术变动和总量生产函数的确定,既能满足研究各种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需要,又能成为政府评估和预测经济走势、合理制定长期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温室效应问题的愈加严重已经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存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预测我国未来几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采取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采用遗传算法(GA)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的初始连接权值和阈值,克服了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极易收敛于局部极小的缺点。通过我国1985-2015年的碳排放量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GA优化过的BPNN模型(GA-BPNN)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预测有着更高的精度,更适用于我国当前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