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央对地方的权力下放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极大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其直接结果是发展了各地区政府间的横向合作。放权让利的改革方法使地方政府独立利益主体的地位得到巩固,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越来越具有“经济人”特征,这又阻碍了各地区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2.
区域地方政府的合作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而逐渐形成,但是我国区域地方政府在合作中还存在着诸多困境。本文总结了地方政府合作中的困境,认为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之间的消极竞争、合作机制缺失以及合作执行主体的利益倾向性是主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和反响,同时也为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机遇,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当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处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间的合作和共赢.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包含着合作与竞争,因此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政府之间寻求合作与竞争关系的统一,这样才能实现地方政府间的发展与进步,促进区域合作与共赢.笔者在分析地方政府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与合作所带来的影响,进而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之下地方政府关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正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分权而形成的政府间关系在激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博弈,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地方政府之间的恶性竞争、中央政策难以落实、市场封锁、条块分割、行政低效等,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政府权责关系优化的相关改革,加强政府间关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我国政府间权责关系配置的原则思路政府间的权责配置是指在国家公共权力系统内,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如何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区域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是我国地方政府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举措与行为。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开始逐步生成。文章以长三角地方政府问的合作行为为研究对象,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入手,分析当前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困境,提出构建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非营利组织发展概况,论述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合作关系构建的必要性,提出了构建合作关系的路径。政府要转变职能,放松对非营利组织管制,要为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其健康发展,通过非营利组织自身能力的提升,发展与政府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非营利组织发展概况,论述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合作关系构建的必要性,提出了构建合作关系的路径.政府要转变职能,放松对非营利组织管制,要为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其健康发展,通过非营利组织自身能力的提升,发展与政府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以立法的价值取向视角,分析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认为从保护农民利益出发应构建两者之间的“抵制———补充”互动关系模式,通过立法对现实中不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关系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9.
杨明 《特区经济》2014,(10):33-35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历经数十年,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竞争激烈,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缺乏。京津两个实力相当的大城市为争夺政策、资源竞争激烈,缺乏合作动力。京冀、津冀城市间虽然竞争动力小,合作动力大,但由于经济落差巨大,城市衔接不好,导致合作效果不佳。为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减少京津地方政府间竞争,建立有效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从组织、制度上保证京津冀地方政府合作的有效展开。  相似文献   

10.
季丹  郭政 《科技和产业》2020,20(7):50-55
地方研究院成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政产学研”的一种有效途径,但目前地方研究院在实践中面临各种问题。针对地方研究院发展中面临的地方政府与高校两者之间在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合作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的案例,对地方研究院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管理机制等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使地方研究院的建设成为一项由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双赢事业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形成合作者所辖地区间的整体合力,促进合作者所在区域全面协调发展。但从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的现状来看,地方政府间合作往往缺乏形成整体合力和实现合作方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文章认为,应借鉴产业集群治理理论,进一步加强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机制建设,避免区域内合作者利用相互间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契约关系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来违背集群间的交易规则,促进区域内合作者在追求区域合作整体利益的情况下,各个成员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公平、合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方政府与次区域合作:动力、行为及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是国际关系和中国政治研究中的一个新问题。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的动力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领域的分权是分不开的,制度性分权和政策性分权为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激励和保障。在现行中国国家结构下,地方参与国际合作对中央外交起着配合、补充和支持的作用。通过对港澳、沿海省份、西南省份、西北省份和东北省份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作者指出:跨界次区域合作是亚洲区域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国际组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主导的区域主义符合亚洲政治文化的特点,更能有效地推进亚洲的区域化进程;从中国与亚洲区域化关系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中国-东盟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和东北亚合作机制的Y形干状制度性安排,地方政府参与的次区域合作则形成了多层次枝状制度性安排,在枝繁干壮的区域化战略中,需要对地方政府的作用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间联系日益紧密,通过地方政府间合作实现共赢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文章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必要性,并指出地方政府间合作面临的诸多困境,提出从合作意识、法规体系、组织结构体系、合作机制四个方面增强地方政府间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问题是任何科层制国家都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文章运用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对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分析了其产生的代理问题,并提出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合作与激励机制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李珍刚  程鹏 《特区经济》2009,(7):123-125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地方区域关系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也可以说到了一个攻坚阶段,具体表现为各种矛盾和利益纠纷交织在一起,地方政府深深陷入了参与困境之中。这种困境主要有制度困境、利益困境、目标困境、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清困境、协调机制制度化低与政府能力有限之间困境和区域协调机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困境。这就需要解析和理顺这些困境,为我国地方区域关系发展释放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政府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有望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趋向透明,全国不少地区已经开始探索这种契约化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发展》2014,(1):6-8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分权而形成的政府间关系在激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博弈,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地方政府之间的恶性竞争、中央政策难以落实、市场封锁、条块分割、行政低效等,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政府权责关系优化的相关改革,加强政府间关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结克林顿宣布:中美之间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一年前中俄之间建立了“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法之间也早已建成“全面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国家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国家利益相互协调的关系。作为亚洲两大国-中国和日本应当结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一种基于国家长远利益的战略伙伴关系?还是囿于眼前需要的权宜伙伴关系?这是两国政府应当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和地方政府是重要的两大市场主体。在民营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中,地方政府是一个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它们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西部民营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更是如此。民营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协调处理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使之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西部民营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西部民营企业关系营销问题,提出了科学的对政府关系营销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地方政府通过顶层设计,以人才培养、使用为抓手,从教育培训、人才配置、科技攻关、成果应用等多方面进行合作,从而推动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浙江大学和杭州市于2000年建立以"名城名校、携手共进"为主题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从地区分布来看,近5年浙江大学应届本科毕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