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花兰  周伟  王元庆 《经济地理》2006,26(4):594-597
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在大城市空间结构扩展中的作用机理及贡献程度的量化研究是分析、研究我国大城市与卫星城市间交通问题的关键。文章对传统的土地预测引力模型加以改进,并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构建了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模型,揭示了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在大城市空间结构扩展中的作用机理及贡献程度。文章认为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普遍化费用降低导致城市扩展单元在卫星城的分配比例增长,而在建成区和边缘区分配比例降低。得出可通过发展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向卫星城扩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中人类活动与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它反映了城市资源要素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程度,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演变,同时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探讨了城市空间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能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政策安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浙江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中小城市正朝着"都市圈"、"城市群"空间模式发展壮大。特别是作为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三大城市———杭州、宁波、温州,其城市增长极效应正不断增强。从城市外向关联性的角度,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城市流强度来剖析这3个中心城市在浙江城市群中的经济辐射地位以及变化情况。主要涉及3个中心城市的相关外联性行业城市流强度的测算和城市流结构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城市区域集合体是许多国家在城市化中后期普遍出现的一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现象 ,中心地理论、廖士景观理论等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无法对此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引发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一场大变革 ,产生了以Megalopolis、Desakotaregion、Citistate命名的三种经典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三种城市区域集合体在空间含义、地域分布、形成机理、基本特征等方面各具特点。三种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在空间结构演化形态、演化机制等方面对中国城市区域集合体建设实践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城市交通作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城市空间结构可分为单中心、多中心和网络型三种演变类型。不同类型对城市交通影响不同。现阶段,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正处于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时期,集聚与扩散并存。大城市中心城过分集中给城市交通及生态环境等带来诸多问题,需要加速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疏解大城市中心城过度集中状况,解决中心城发展空间不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是解决大城市中心城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发展迅速,降低了知识传播的空间阻隔,促进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9—2016年264个地级市数据,通过多期DID方法研究了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上高铁开通能够显著提高城市创新水平,但对不同规模和地理区位的城市存在差异。高铁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存在城市规模的门槛效应,高铁开通对超大城市创新发展的作用最显著,其次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影响不显著。在地理区位方面,高铁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存在空间上的有效区间,高铁开通对距中心城市2小时圈层城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1小时圈层的城市,对3小时及以上圈层的城市影响较小。未来高铁建设,应充分认识城市规模与地理区位的差异影响,科学布局高铁站点;加强城市群内部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创新发展空间形态;培育城市群内中心城市成为创新发展的增长极,促进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经济辐射理论和梯度经济原理,结合重庆市"十一五"规划,针对重庆市经济极化现象严重、经济梯度不合理、经济二元结构突出、城乡经济差距过大等现实,提出重庆市应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突破口,形成大中城市围绕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围绕中心大城市、中心集镇围绕中小城市、中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城镇化发展网络格局。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建设具有高品位现代城市文化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新重庆。  相似文献   

8.
邹晖  罗小龙  唐蜜  殷洁 《经济地理》2019,39(9):65-70
文章通过采集网络开放数据研究住房建设的空间拓展过程,以北京为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及特征,总结住房建设对我国巨型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的影响,以及巨型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的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我国巨型城市空间在改革开放后加速扩张,随着住房的建设人口向郊区集中,新的商业中心和就业中心在郊区形成,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经历城市单中心加密、城市中心扩展和卫星城镇萌芽、城市中心功能重构与新城发展、新城转型与多中心发展四个阶段。郊区次中心的形成是城市职能逐渐完备的渐进式发展的产物,郊区居住中心的产业培育和产业功能区的生活空间植入是我国巨型城市次中心发展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朱丽霞  敖荣军 《经济地理》2011,31(8):1264-1269
集聚一直是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关注的对象,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集聚已不再仅限于狭小、紧凑的地域空间范围内,出现了松散的多中心城市、城市群及都市连绵带等城市区域化的表现。集聚与外部经济从来都是伴生的,但在讨论外部经济的作用时,一直以来都是局限于单中心、单区位的空间,无法解释当今的城市区域化现象。立足于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对外部经济动态研究的结论,从空间动态性的角度研究外部经济,提出外部经济不再局限于"点"状,而是存在着区域化外部经济的设想,即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的相关企业能获得与外部集聚经济有关的特定好处,并利用GIS方法对两个不同空间结构模式的城市——芝加哥和洛杉矶所在的州进行了实证研究,证实了区域化外部经济的存在及其作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目前,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以混合型为主要特征,城市人口分布呈现同心圆模式,单位制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中仍扮演重要角色。今后,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将出现如下演变趋势:城市居住分异现象将日趋明显,城市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速度将大大加快,家庭结构因素的影响开始显现,居住区的组织形式趋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研究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它为城市规划及区域规划提供依据,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的需求.在研究各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武汉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的现状及变化特征,指出武汉市游憩地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构想.  相似文献   

12.
首先简介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各种理论及划分方法,并在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及具体划分方面,提出自己见解。通过计算1984—2004年间,我国西部地区广西崇左市、中部地区安徽滁州市、东部地区江苏南通市经济发展的变化轨迹,确定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及我国中东西部地区实际,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湖泊的发展、保护及发展规划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汉市江河纵横,湖泊众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文章在指出了武汉市湖泊发展演变中存在着湖泊填占、湖泊水质污染和湖泊开发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原因的基础上,对武汉市湖泊(特别是主城区湖泊)的未来发展和保护从三个时段进行了规划性构想,以期对类似城市的湖泊水系的发展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选取15个副省级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和法,测出1997—2003间各城市年度区域城市化综合水平。比较综合水平空间差异得出,东部发展持续领先于中西部城市,但中西部城市之间差异并不明显;由南至北的梯度差异格局显著,中部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城市群间差异较为突出。通过比较城市化子系统水平空间差异及其变化,发现城市化空间集聚水平与综合水平差异较为一致,经济增长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及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空间差异较为突出,但社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较小。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城市化历史基础、全球化的区域响应、制度创新的地区差异以及城乡与区域管理体制是空间差异形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网络与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斌  冯娟  曾菊新 《经济地理》2007,27(3):427-432
经济全球化催生的区域竞争引发地区合作需求,基于经济一体化目标的城市群战略备受推崇。产业集群网络是区域产业集群的一种空间组合型式,也是一种具有生产效率和创新效应的经济空间组织模式。目前的武汉城市圈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联邦”,但存在区域整合的产业、空间和创新基础。其产业发展潜力分析表明:以钢铁、汽车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为依托,构建区域集群网络,能够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产业组织和创新扩散功能,从而推动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落学:城市群现象的生态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现代城市是具有生态智慧的特殊生命体为理论前提,认为应当用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对城市群现象进行重新解读。首先,阐述不同历史时期城市之间的作用形式,指出新经济时期城市群的生物群落特性,并对城市群落和城市群落学进行概念界定。进而,解析城市群落的组成和空间结构,将城市群落的成员划分为优势城市和从属城市以及关键城市和冗余城市,将城市群落空间结构划分为“城市生态金字塔”垂直结构和“缀块、廊道、基底”水平结构。最后,阐述城市个体间的竞争、捕食、寄生和共生等生态行为以及城市群落的自然选择、协同进化和演替等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7.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合理的发展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成为国际社会近年来纷争不已、莫衷一是的热门话题,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展示了光辉前景。文章分析了知识经济的特点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武汉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城市品牌是城市的重要资产。加强城市品牌的培育,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对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运用品牌价值“五要素”(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质量、服务和技术创新)模型,设计了城市品牌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研究了城市品牌的定量化评价方法,为城市品牌国家标准的建立和中国城市品牌的评价工作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了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格局及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浩  金凤君  王姣娥 《经济地理》2012,(4):55-61,66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尺度对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分布差异和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在微观的市县级范围内,县级及以下名城的分布相对分散,地级及以上名城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县市相对集中;在中观的省域范围内,1982年以来的一、二、三批名城在省域覆盖范围内具有较为明显的东南部、北部、中西部重心格局演变的特征;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上总体表现为由东到西数量递减的非均衡分布特征,时空演变总体表现为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由中心城市、中部城市向边缘城市、地域特色城市,由直辖城市、省会城市向地级城市、县级城市、甚至城市的一个行政区扩展的特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发展在考虑各尺度区域范围内的等级差异和不均衡分布的基础上走向了科学化、细致化。  相似文献   

20.
试论矿业城市研究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空间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等方面阐述对我国矿业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就企业、城市和区域的关系、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经济地理学理论层面的思考;论证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主体功能区规划对矿业城市发展目标的调整,提出矿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