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昌明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74-7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司法解释为人民法院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进行了必要的规范,但在适用相关司法解释时在诸如刑事案件造成人身损害可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近亲属在直接受害人严重残疾时可否以自己名义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如何认定精神损害后果严重以及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应如何确定等问题上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抚慰与惩罚的双重功能,可以达到伸张法律正义,维护合法权利的效果.环境侵权作为侵权方式的一种,其维权模式自然与精神损害赔偿有着密切联系,分析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并结合我国现存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建立与完善符合环境保护与权利保障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应当引起理论界与实务部门的关注,也是本文核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丁皓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44-45
在精神损害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金问题较大。如何掌握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和具体数额,是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探讨了制定精神损害赔偿限额的必要性,并指出制定过程中应该参酌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娟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27(1):87-90
新闻侵权是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发生的侵权行为 ,其主体为新闻机构 ,侵害的对象为他人的合法利益。新闻侵权发生后 ,新闻机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既包括非财产责任 ,又包括财产责任。如果受害人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 ,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等情况具体酌定。在某些情况下 ,新闻机构可根据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和批评建议权主张免除或减轻其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5.
精神损害就是民事主体侵害自然人、法人的民事权利,造成的自然人生理、心理上的精神活动和自然人、法人维护其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动的破坏,最终导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丧失或减损。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探讨,从侵权行为所侵害的民事权利角度来看,精神损害赔偿应适用对一切人格权的侵害和部分身份权的侵害。从损害利益的角度来看,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包括精神利益的赔偿和精神痛苦的赔偿。 相似文献
6.
刘宇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4):52-53
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是指哪些民事权益受到侵害可以请求获得赔偿精神损害。在确定其范围时应从维护人身权利和人格权这两个方面出发。 相似文献
7.
确立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地位,是对人的精神价值存在于环境侵权领域的尊重,符合完全赔偿原则的应然要求,对侵权责任体系的理性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侵权责任立法和司法解释上的局限性规定,致使受害人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因而拯需从立法上加以完善,从而有效实现侵权责任体系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著作权侵权损害之定额赔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我国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的现状,从其隐含的问题入手,就实行定额赔偿制度的法律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构成我国的著作权侵权损害定额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论婚内侵权赔偿责任制度在婚姻法中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松芹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22(3):94-98
对于婚内侵权是否应承担责任,学界和实务界都存在分歧。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而未规定婚内损害赔偿,但两者并不相排斥。《民法通则》和《婚姻法》中的相关规定为婚内损害赔偿提供了可能。我国立法有必要对该制度加以确认,使之与我国婚姻法中已确立的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婚姻损害赔偿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王本聚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1):90-94
根据违约与侵权二元划分的传统理论,合同之诉不得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是我国学界的通说。但一些违约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是客观存在的,不予赔偿不符合民事权利救济的基本原则。参酌国外的学说和立法、司法实践经验,我国应承认违约的精神赔偿,但应从严把握,避免滥用。 相似文献
11.
杨军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6):89-91
人身侵权赔偿作为赔偿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诸多理论问题认识不清、法律规定不明确。只有对人身侵权赔偿客体、构成要件厦赔偿范围予以检讨,方能分析出问题存在的根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王瑞雪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5-26
由佘祥林的案子引发了对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思考:如何确立国家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面对现行立法的不足,对其完善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而不包括精神损失。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与民事制度对精神损害诉讼的不同规定,造成立法不统一。因此,应扩大刑事附事民事损害赔偿的范围,设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4.
林云莲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2,16(2):169-171
在专利侵权损害赔偿问题上 ,我国目前采用的补偿性原则存在对专利权人保护不足的缺陷 ,应在兼顾补偿性和惩罚性赔偿原则的基础上 ,确定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合理数额。 相似文献
15.
16.
惩罚性赔偿是指超过实际损害的范围判决侵权人对被侵权人予以额外的金钱赔偿,以示对侵权人的惩罚。虽然这一制度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充分体现,但它所包含的补偿受害人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的多重功能却使其在侵权行为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内涵和应用入手,对我国现阶段适用该制度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工伤保险与民事侵权赔偿适用关系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文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0):112-114
在发生工伤事故时,劳资双方必然存在赔偿多少以及怎样赔偿的利益冲突,在对世界各国就工伤保险和民事侵权两种赔偿方式的适用关系精心考察之后,说明选择模式、免除模式、相加模式、补充模式各有其利弊。我国法律虽然对两种赔偿方式都有规定,但是对二者的适用关系并未加以说明,司法实践中也因受害职工是否参加工伤保险而做法各异。有鉴于此,我国应当在不同情形下充分发挥二者的制度优势,优先适用工伤保险进行补偿,在全部损失的范围内.授权受害人提起侵权赔偿之诉。对于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在应获赔偿中减去工伤保险补偿。 相似文献
18.
刘刚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3,19(5):59-61
在实践中,由于医患双方对医疗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和赔偿范围等问题认识不清,导致医患双方之问的纠纷激增,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本文分析了举证责任倒置的特殊立法成因,指出了立法在加重了医方举证责任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免除患方的举证责任。文章最后剖析了医疗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徐岚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1)
因侵权行为而导致的精神损害可获得物质赔偿,这是各国普遍认可的准则,我国也不例外,但因违约而导致的精神损害是否可以得到物质赔偿在我国则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本文从违约与精神损害联系的可能性着手,分析违约能否产生精神损害以及法律是否具有规范的必要性,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姜平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2):66-69
2009年12月《中国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首次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对于包括被侵权人的人身权益提出了更为有利的制度保证,是中国民法的一大亮点,该文通过对法条的解读,对精神损害赔偿规定进行初浅的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