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贸易的全成本论: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无论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所讨论的形成比较优势的成本主要为生产成本.贸易理论和现实的新进展表明,比较优势理论的成本观有日益广义化、多元化的趋势,进而需要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分别纳入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全成本"是以国际贸易中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机会成本为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系统,四者有机耦合,构成了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国际贸易的全成本观: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贸易理论和现实的最新进展表明,比较优势理论的要素基础需要进一步广义化。一个国家要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除了考虑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制度、生态环境等要素也不可或缺。基于广义要素的成本可定义为全成本,它是包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的动态开放系统。全成本构成了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制度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整合资源的资源,交易成本是在资源整合过程中使用制度要素的代价或价值牺牲.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则是使用国际贸易制度的代价,包括信息搜寻、交易磋商、进出口合同签订、进出口合同履行、争议处理与索赔等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成本.制度差异可以塑造比较优势,使用制度要素而表现出来的交易成本是一国比较优势的重要成本基础.纳入交易成本后,基于总成本的比较优势可增强、削弱、抵消甚至“逆转”一国基于纯粹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状况.因此,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对外贸易中的交易成本,是一国增强自身商品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制度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整合资源的资源,交易成本是在资源整合过程中使用制度要素的代价或价值牺牲。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则是使用国际贸易制度的代价,包括信息搜寻、交易磋商、进出口合同签订、进出口合同履行、争议处理与索赔等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成本。制度差异可以塑造比较优势,使用制度要素而表现出来的交易成本是一国比较优势的重要成本基础。纳入交易成本后,基于总成本的比较优势可增强、削弱、抵消甚至"逆转"一国基于纯粹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状况。因此,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对外贸易中的交易成本,是一国增强自身商品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针对“全成本塑造比较优势”之命题,夏先良(2011)认为这是对国际比较优势规律的误解.事实上,国际贸易活动作为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流通环节,不仅影响价值实现,而且参与价值创造.经济学中的成本是使用或耗费资源要素的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最高代价.从内涵看,“全成本”是使用一切资源要素的代价总和;从外延看,“全成本”是以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为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系统.全成本既是一种机会成本,也是一种国际(必要)成本,从“全成本”视角来分析比较优势和国际价值,可发现它们是统一的.为了实现贸易增长、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必须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充分将交易外部性、空间外部性和时间外部性内在化并构造“全成本”范畴,以其作为形成比较优势和国际价值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再论“国际贸易的全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涵看,"国际贸易的全成本"是某种物品的产权在跨国转移中,发生于国际贸易过程,进而涉及生产和消费、经济和生态、今人和后人,使用一切资源要素的代价总和;从外延看,"国际贸易的全成本"是以国际贸易中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为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系统。其中,使用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的机会成本为生产成本;使用制度要素的机会成本为交易成本;使用生态环境要素的机会成本为环境成本;耗费"可持续性"要素的机会成本为代际成本。贸易理论和现实的发展表明,国际贸易的动因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本质是比较成本优势,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比较优势理论的"硬核"在于"比较之比较",其"外围保护带"则表现为对资源要素和成本外延的界定。为化解比较优势理论面临的种种冲突和困境,有必要拓展它的成本观,使其成为进步而非退化的研究纲领。因此,使用或耗费广义要素而形成的"全成本"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Stackelberg模型,研究探讨了两国出口至第三国的两阶段贸易产量均衡博弈.在Stackelberg模型中,基于成本相同的假设,得出了"先动优势"的结论;在本文中将放松这个假设,扩展到不同的边际生产成本,并增加关税的存在,于是得到了与Stackelberg模型有所区别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正> 一、比较成本、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在大多数论著中,比较成本、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是作为同义语来使用的。实际上,细细考察,这三者并不是一回事。比较成本,强调的是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比较优势,是指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产业;而比较利益,则是指按比较成本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即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国际贸易而获得的贸易利益。比较成本着眼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比较利益考察贸易  相似文献   

9.
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在本质上是先验的国际分工决定论。一国的产业结构,从而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由生产成本的差异性决定,要素禀赋仅是决定生产成本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如果一国完全按照要素禀赋指向发展本国产业,可能导致经济剩余的大量外流,从而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相似文献   

10.
成本的广义化趋势与国际贸易的“全成本”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本是使用或耗费各类资源要素而引起的代价或价值牺牲。形成成本的资源要素具有本质上的有用性、数量上的稀缺性、归属上的产权性和计量上的价值性。导致成本发生的经济资源不仅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管理等传统要素,而且包括制度、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等新兴要素,成本的承担主体可能有企业、政府、社会乃至后人,其他支付方式包括货币或非货币支付、直接或间接支付、自己(本国)或他人(他国)支付等。从本质上说,国际贸易是产权的跨国(或地区)转移,它会通过种种途径和机制影响各国的生产、消费、经济社会制度、资源要素流动、生态环境乃至今人和后人的生活水平,其间发生的成本包括了由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构成的"全成本"。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基本动因,其本质是对商品成本的相对比较。因此,"全成本"才是形成一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全面衡量一国(地区)贸易成本的大小,不仅可以揭示其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更对一国(地区)贸易政策的制定有现实意义.以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广东省为例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其最主要的出口贸易成本优势仍为劳动力成本优势,其次为环境成本优势,但不具有制度优势.此外,东西两翼没有技术成本优势,山区地市没有交易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马克思价值理论和流通费用理论扩展到国际贸易成本理论研究之中,科学分析国际比较优势规律与国际价值规律之间的并行关系和不同条件下的作用程度,反对把由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构成的“全成本”作为比较优势形成的基础;分析国际贸易成本对国际产业分工与贸易的影响,解释国际贸易成本与国际价值量之间关系以及国际贸易成本与贸易量之间关系,回击西方经济学的重力模型方法用贸易量、产出量解释和测度贸易成本的错误观点。必要的国际生产成本和非纯粹贸易成本,陶成的国际成本是国际价值的基础;国别机会成本才是国际比较优势的基础。价值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客观的社会财富,它不是靠纯粹的贸易倒手就可以创造的。纯粹贸易成本不增加价值,不由价值补偿,而是对剩余价值的扣除,社会应把它限制在必要的限度内,非必要的就得不到补偿,但必要的纯粹贸易成本必不可少。贸易利润也不是单靠节约贸易成本得来的。国际贸易成本对国际产业分工与贸易具有复杂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的中国(包括生产成本在内的)国际贸易成本下降的判断应该是指单位出口成本,而非实际的总体出口成本下降。  相似文献   

13.
郝利庭  张莉 《商业科技》2009,(13):25-25
本文基于Stackelberg模型,研究探讨了两国出口至第三国的两阶段贸易产量均衡博弈。在Stackelberg模型中,基于成本相同的假设,得出了“先动优势”的结论;在本文中将放松这个假设,扩展到不同的边际生产成本,并增加关税的存在,于是得到了与Stackelberg模型有所区别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Stackelberg模型,研究探讨了两国出口至第三国的两阶段贸易产量均衡博弈。在Stackelberg模型中,基于成本相同的假设,得出了“先动优势”的结论;在本文中将放松这个假设,扩展到不同的边际生产成本,并增加关税的存在,于是得到了与Stackelberg模型有所区别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产生于18世纪中叶的相对比较利益理论从技术差异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收益的分配.该理论认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都能获利.其原理可概括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理论和实践同时证明基于相对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确实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比封闭经济下更多的福利.然而与之相伴的另一结果: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日益恶化,进而贸易得利的日趋减少,却使得我们不得不对相对比较优势重新进行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动态变化是FDI区位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运用单位劳动力成本(ULC)来衡量一国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在对比分析中国与周边国家劳动力成本动态变化趋势基础上,通过构建数理模型来分析劳动力成本变化对FDI区位转移所起的内在作用,最后运用周边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检验了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变化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力,以期为中国相关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比较成本说”是十九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时期产生的,学说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我认为其实质是可取的。根据李嘉图的论述,“比较成本说”的含义是:由于资本和劳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支配一国商品的价值规律不能支配国际商品的交换,故通过自由贸易,各国可集中资本和劳动生产和出口“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商品,可以增加产品总量,节约劳动和资本,形成互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利的是出口本国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商品,进口本国生产成本相对高的商品,这一体现了学说实质的原则是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合理国际分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陈玉凤 《北方经贸》2009,(11):53-54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展,发达国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纷纷把知识型产业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形成了服务外包产业。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服务外包国,并且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正逐步加快。黑龙江省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独特竞争力,促进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互联网发展对一国制造业出口复杂度的影响。通过一个基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的简单模型,指出互联网发展可以通过两个机制——信息成本节约效应和人力资本提升效应促进一国制造业出口;由于信息和人力资本密集度差异,这种作用对较高复杂度制造业的影响大于较低复杂度制造业,因而会整体提升一国制造业出口复杂度。利用39个国家1995~2011年互联网用户数和附加值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实证,结果显示:一国制造业出口及出口复杂度都与互联网发展水平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分组回归发现,互联网发展对高、中复杂度制造业出口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前者作用大于后者,对低复杂度制造业出口则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浅析汇率变动对比较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比较优势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国家在某种商品上表现出的成本优势。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通常反映在交易商品的价格上,因此,较低的本国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将是比较优势的具体表现。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到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