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金融业是否会出现像日本那样的“大银行倒闭”事件?中国银行机构未来改革风向标将指向何方?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应该如何处置?以上的问题都在7月3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2004中日金融高级论坛”上求得了答案。与会的数百名中日金融界高层官员、学者,为中国金融未来发展指出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金融危机的来源之一就是金融体系中最引人注目的巨额国有银行不良资产 ,其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改革进程.不良资产问题包括存量的消化和增量的控制两个方面.首先 ,从存量方面讲 ,2002年初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不良贷款比例为 25%,总额在 1.6万亿元左右.这一数字远远高于国际和我国的监管目标 ,以至于曾经由国外的经济学家指出 :"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这虽然有失偏颇,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金形成和分配关系扭曲是困扰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八·五”期间及今后十年金融深化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就如何理顺社会资金分配关系,深化金融改革的取向,进行若干对策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6.
7.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14年的金融改革基本上是按照“宏观管住、微观搞活”的思路进行的。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建立了两级银行体制,放宽了专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改变了信贷资金管理办法,恢复和新设了一些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拓和发展了金融市场等等。这些改革对于促进整个经 相似文献
8.
<正>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已将近两年,但整个世界并没有完全从危机中解脱出来,危机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仍在继续扩大。相对于惊魂未定、遭受危机痛击的其它亚洲国家来说,中国显然要幸运许多,当然幸运的并不仅仅是免遭劫难,更是我们有充裕的时间总览全局、反观自己、调整自己。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明康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10.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它以金融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跨国公司为载体。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在金融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由于各国(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政策环境殊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一直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的改革,造成了危机重重的金融体系,现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对于当前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选择,国内学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本从金融效能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金融体系现存的问题,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了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13.
14.
随着国际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又一次成为人类追求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资本跨国的转移愈加频繁,规模日渐增长,这促使各国不得不放松外汇管制,以自由化为基本特征的金融改革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基本趋势。这个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率自由化。西方主要国家普遍取消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二是金融业务自由化,西方工业国家相继放松或取消对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证券公司业务交叉的限制。三是金融市场自由化。西方工业国家开放国内市场、放弃外汇管制,设立离岸金融市场,使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高度融合,推动金融国际化。金融自由化正在向深度、广度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在过去的25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尽管内部矛盾重重,而且前途未卜,然而实际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不少外国人怀疑我们的统计有假,但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对这个成绩深信不疑,因为我们吃的比过去强,住的比过去宽,玩的花样比过去多,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了. 相似文献
17.
让·保罗·戈地(John Paul Getty)曾经说过,“如果你欠银行100块钱,那是你出了问题;如果你欠银行1亿,则是银行出了问题。”在中国,这位石油大亨的格言又得到了进一步演绎:中国的某些银行家认为,银行的钱属于他们自己。欺诈和挪用公款的规模之巨令人咋舌,中国一家分行的银行职员 相似文献
18.
WTO后过渡期:银行业需重新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后,中国进入“WTO后过渡期”。主要产业将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所作的承诺而陆续开放。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发放进行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给予外国银行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19.
20.
一、几种不同的改革思路与评价在向目标体制过渡的过程中,选择正确而有效的突破口或改革主线,并通过它的前后关联效应催化和启动其它方面的相应变革,即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被认为是十分必要的。从已有的研究文献和讨论结果来看,在金融改革主线的选择(在改革初期表现为改革突破口的选择)上,金融理论界明显不同地存在着四种思路:第一种思路认为金融体制应以改革和转变宏观金融调控机制作为重点;第二种思路认为金融体制应以开拓和发展金融市场作为突破口或主线;第三种思路则认为金融体制应以重塑金融微观基础即推进专业银行企业化作为基本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