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口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分析——基于199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国人口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对刺激农民消费、扩大内需、推进经济转型,以及保障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199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普通固定效应回归、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和差分GMM估计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由于农民消费的惯性和消费习惯的存在,纯收入增长率、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率等对其消费率的贡献不显著,财政支农政策的影响仍然是有争议的,农村居民性别比的降低、家庭规模的缩小以及抚养比减少等人口结构的改变是现阶段中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1997—2010年中国30个省(除西藏)、自治区、直辖市城乡面板数据,分别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收入是当期消费的决定性因素,但对城镇居民影响更大;物价指数(CPI)也是影响居民消费的原因,但对城镇和农村居民作用的方式不一样,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都能容忍较高的通胀水平(5%);高房价抑制了城镇居民的消费,医疗保健支出制约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通过消费、收入、GDP、财政收入增速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得出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的失衡是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之一。在所得基本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居民消费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快"走出去"步伐,对外直接投资额逐年扩大。通过利用2003—2012年我国25省市相关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从母国的角度分析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人均GDP、汇率、贷款利率、科技水平和国际环境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性的影响;日益增长的出口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虽然也有着促进的作用,但是影响并不是很明显,说明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有微弱的互补关系。同时,由于"假外资"的存在,吸引外资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4.
5.
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使用世界银行的WDI数据集,分析了储蓄率的决定因素,认为消费习惯、人均收入、政府支出、人口抚养比和GDP增长率是决定储蓄率最重要的因素。通过以上几个因素的国际比较,我们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和高经济增长是中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政府支出是影响消费和储蓄最重要的政策变量之一。通过改进政府支出的规模和组成可以有效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6.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具有持续性作用。在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研究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章采用1992年—2008年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面板数据,首先对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和人均纯收入进行了面板单位根检验及面板协整检验,发现二者之间具有协整关系,进而进行了面板数据模型选择与估计,结果发现应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从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农村居民的自发性消费有着明显差异,平均消费倾向有着显著特征;最后提出应在中部地区实施差别化消费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消费信贷、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基于2004~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扩展的C-M消费函数框架内,本文利用2004~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消费信贷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对收入变动和信贷条件变动同时呈现出\"过度敏感性\",但信贷敏感性系数要远远小于收入敏感性系数;当前的消费信贷主要缓解了居民当期流动性约束,促进了耐用品消费的增长,但对非耐用品与服务消费的影响较弱;不同收入的居民对信贷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明显不同,中等收入组和较高收入组居民的信贷敏感性系数最高,高收入组居民次之,而低收入组和较低收入组居民最低。因此,尽管消费信贷对拉动内需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应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打破消费信贷发展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家庭的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基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1988、1995、2002和2007年的调查数据,利用混合截面和虚拟面板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和农村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呈现显著差异。农村家庭储蓄率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上升而下降,但城镇家庭储蓄率却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上升而上升。根据理论模型,本文发现城乡二元养老保险制度可以解释上述结论。考虑到中国也进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进入城镇,同时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我们认为人口老龄化本身不会降低居民储蓄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1978-2008年31个省市的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别考察了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和混合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及稳健性。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意义上都是成立的,且都是稳健的。政策含义是,政策制定需高度重视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前瞻性预期。 相似文献
10.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基于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伴随在华跨国研发投资的增加及其作用显现,跨国研发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是一个急待揭示的课题.文章基于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市场规模、市场竞争程度、FDI的区位分布是在华跨国研发投资的重要区位决定因素,当地政府研发支持及其政策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同时验证,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主要是为了支持其在华的市场营销和生产.基于研究的政策建议为强化市场竞争、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跨国研发. 相似文献
11.
Using a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 and the system GMM,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rural income polar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in the period 1995 to 2010 in China. The estimated results and significant tests indicate that a certain degree of urban–rural income polarization is beneficial to economic growth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in both stages for China as a whole, though the contribution of urban–rural income polariz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s relatively small. Aggravating urban–rural income polarization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Based on a cluster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he authors carried out the same analysis separately for two categories of regions too. The results for those two categories of regions show that positive correlations also exist between urban–rural income polar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both stages, which are very similar to the analysis for the whole of China. In addition, a meaningful finding can be deriv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consumption growth rate to economic growth rate in the second stage is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first stage obviously. 相似文献
12.
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问题研究——基于户籍制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现象的今天,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也成为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极大地约束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因此改革或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然而,基于农民理性人的假设和对城乡相对收入差异模型的分析,得出改革或取消户籍制度并不会引发预期中的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城落户的结论,并进一步指出只有实施一系列旨在提高农村人口对城市生活满足程度的改革才是促进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main determinants of divorce rates in Spain for the period 1995 to 2010.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so-called Express Divorce Law (passed in 2005) seems to b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divorce rates in the short term. Income level and growth, female employment rate, and the proportion of foreign population are also positively related to divorce rates. However, as expected, the percentage of conservative vote seems to have a negative impact. 相似文献
14.
区域环境约束下的农户投资行为——巩义市山地丘陵区100家农户的实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巩义市山地丘陵区100家农户投资行为的调研分析,农户投资与区域环境关系有如下特征①自然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户投资;②不同社会环境下农户投资行为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农户投资愿望相对强烈、投资结构多元化,积极开放的制度、文化环境促进农户投资;③随着经济水平提高,自然环境对农户投资影响能力降低,社会环境的影响能力上升,但农户投资在经济水平高时地域特征更明显。基于对农户投资行为的分析,提出加强农户投资能力建设与农区发展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劳动要素报酬、人口结构与中国居民储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为出发点,分析劳动要素报酬、人口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并运用中国1978~2009年的数据对劳动要素报酬、老人赡养比、儿童抚养比与中国居民储蓄率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市场经济转型以来的劳动要素报酬高速增长、老人赡养比上升以及儿童抚养比的下降导致中国储蓄率不断升高,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持续增加的城乡居民高储蓄率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典型特征,正确分析这一现象有利于我国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本文应用1996—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劳动力转移率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率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储蓄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农村储蓄率的影响尤为明显。引入劳动力转移率和城乡收入差距的交叉项可以发现,通过提高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农村居民获取的非农收入,能有效弥补城乡收入不平衡。劳动力转移规模和转移速度共同通过收入差距的缩小对农村储蓄率存在间接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拥有城镇户口显著地有利于劳动者进入高收入行业,造成城镇居民在收入和福利待遇方面比农村居民显著要高,户籍制度下的机会不平等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同时,在控制了影响劳动者就业选择的控制变量的情况下,研究的主要结论依然稳健。研究的政策启示是应该继续改革户籍制度,努力消除户籍制度对劳动者就业选择的不利影响,进而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和谐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There are two unusual and important feature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savings rate in Chile. First, the economy increased the average savings rate by 11 percentage points in the period 1985–2013 compared to 1960–1984, mainly due to a large change in private savings rate (10 percentage points), and an additional 1 percentage point from the public sector. The second feature is related to the change in the composition of private savings. After several years of nearly no corporate savings, this component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otal savings reaching an average of almost 10% of Gross National Disposable Income (GNDI) during the period 1986–2012.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1984 tax reform, the boost in the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capital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financial market were the main drivers that explain the dramatic increase in corporate savings. We also found that the reduction in personal income tax after the tax reform and the higher income per capita growth helped to explain the increase in household savings, while the structural balance rule helped to explain the increase in public savings. 相似文献
19.
Aida Isabel Tavares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17,24(21):1588-1596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determinant factors of infant mortality. In this work, the focus is placed on the aggregate determinants of infant mortality in the EU. Data is collected from Eurostat 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Health for All databases for the period 2005-12. Robust regressions and panel data regressions are estimated in order to test the main determinants of infant mortality in the EU. Both the GDP and birth before the age of 20 influence infant mortality rate. It is likely that as mothers mean age at the first child increases, the rate of infant mortality decreases. The results found here contribute to the discussion on the factors explaining infant mortality in Europe and to future health policy. In particular, controlling teen motherhood may help to reduce infant mortality rate in the EU.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