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部冲击,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中央出台了以民生为核心的新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在民生支出上就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2.
程承坪  赵伟 《财政监督》2007,(12):63-6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均衡性转移支付改革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等化的转移支付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有效手段,其资金分配公式中标准财政收支的科学度量是准确判断各个地区应取得转移支付资金量的关键,也是实现均等化目标的关键。在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中,具有均等化转移支付性质的只有均衡性转移支付。鉴于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中标准财政支出测算中存在的问题,以下讨论运用一种相对简单且客观的测算支出需求的方法测算标准财政支出,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均衡性转移支付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下的我国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义务教育作为重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实现其均等化早在联合国《人权宣言》第26条就明确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表  相似文献   

5.
基本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本文在探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我国七个省份1996年~2015年的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论证了财政支出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表明在我国通过推进财政支出均等化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可操作范围和财政预算支出项目;在分析三种均等化标准优劣的基础上,提出均等化标准应该是逐步达到各个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差距量控制在不高于或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0%的范围之内。本文建议对于不同的财政支出项目可以实行不同的差距控制量标准,不采取"一刀切"的标准。根据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完全实现均等化目标需要一个较长的渐进性历史过程。为此,可以从一些局部的与民生直接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开始,分为两大层次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项目进行优先排序,逐步以"蚕食性"的方式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7.
目前,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尚未纳入城乡管理体系,他们在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人口的差距正逐步拉大。据统计,在已就业的流动人口中,参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分别为31.7%、55.7%、23.8%、12.1%和4.6%。  相似文献   

8.
陈辰  叶映红 《理财》2011,(7):67-6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城乡之间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差距逐步拉大。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均等化,切实提高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而且对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出发,重点从财政视角分析了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原因,进而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逐步形成惠及全体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张雪 《财政研究》2009,(8):22-24
2009年是扩增长、保内需的关键一年。在4万亿投资计划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鲜明提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  相似文献   

11.
有限政府与财政服务均等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市场经济要求公共财政能够提供一视同仁的公共物品,然而,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惯性等原因,公共供给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本文以政府介入公共品供给模式作为逻辑分析起点,认为要解决这些矛盾,实现财政服务均等化,有限政府理念的确立是关键,同时还有赖于其他相关制度的跟进及完善程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1998—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系统GMM实证检验宏观税负与财政民生支出的数量关系。结果显示:宏观税负上升带动了财政民生支出绝对额的小幅增长,但对财政民生支出份额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这表明中国的宏观税负与财政民生支出的协调性不容乐观,财政民生支出强度不足不应主要归因于政府财力规模不足。因此,囿于宏观税负高低之争并无实质意义,关键在于实现宏观税负与财政民生支出的协调和匹配,确保财政收入更好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公共品供给差异与均等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各地区财政能力和公共品支出的不对称,我国各地区农村公共品的国际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根据2009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农村公共品供给状况的分析,发现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和均等化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排在前十名的大多是中部和东部地区,而排在居后位置的大多是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财力与农村公共品的支出需求存在较大的不对称。为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建立和完善政府预算管理体制;走农业联社、集体农庄化的道路;有针对性的加大政府对各地区农村公共品的投资;多渠道多方面加大对农村公共品建设的投资。  相似文献   

1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其与公平理念密不可分,但不等于平均化,而且还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可以有收入路径、支出路径和政治路径三种路径供选择.  相似文献   

15.
公共服务战略管理是战略管理途径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运用,是制定公共服务战略并实施和评价战略的过程,以此更好地满足公共需求。公众是公共服务最直接的受众,应该把公众纳入公共服务战略管理的研究框架之中。同时,适当的公众参与对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及公共服务战略绩效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农民工进城务工,广大农村也随之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特殊家庭群体——留守家庭。这类家庭由于青壮年流出,只留下妇女、儿童、老人孤守家庭,生活困难,需要社会广泛关注。公共管理机构应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关注留守家庭问题,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路,向广大农村的留守家庭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从而保证农村的家庭成员们过上稳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进而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共财政监督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公共财政监督的法制建设滞后,财政法律规范之间相互冲突,预算法可操作性不强以及公共财政绩效监督制度缺失。本文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改预算法、制定公共财政监督法和公共财政绩效监督条例等完善公共财政监督制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概念、发展、功能与作用以及适用标准等进行了简单介绍,并结合对我国区际法律冲突的分析,提出该制度在解决我国区际法律冲突中适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及适用时必要的限制和相关辅助制度。  相似文献   

19.
建立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①的财税体制保障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从财政支出体制和收入体制的改革入手: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解决政府越位和缺位问题,加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严格界定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完善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比例,推进地方税改革,改革财产税制,充裕地方财政,形成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移支付机制。  相似文献   

20.
Public and private provision of a service coexist. There is asymmetric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agency providing the public service with respect to the costs, the quality of the service and the innovation effort of the agency. We examine the optimal government design of the funding contracts to induce the agency to reveal its costs and exert high innovation effort. The optimizing behaviour of consumers and private firms generates observable information, which can be used by the government to reduce its information problem. In the optimal contracts, the informational rents of the agency increase with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effort that the government induces from the agency. Correlation between public and the private sector costs results in a trade-off in the government's policy between inducing innovation and extracting the informational rent of the agency. To increase the redistribution inherent in the public provision of the service, the government will manipulate the expected profits of the private firms to induce higher innovation eff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