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道德意识比较的典型案例——孟子与斯宾诺海的一个比较冯晓峰情欲对于人是决定的事实,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恶”。但是人性毕竟要以自由为自己的归宿的,自由是道德追求的理想,为了实现自由节制情欲是道德的基本原则。《中庸》说情欲动中节为和,不中节便是不和...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中性”角度观察,日本企业“经济人性与道德人性高度亲和”是不争事实。客观面对这一事实可促进中国企业健康发展。日本“广泛引入,辩证吸收”的内隐文化从宏观上铸就了日本企业兼顾“经济人性与道德人性”背景。微观上看,企业财团内部体现出具有日本特色的“家族式”伦理关系。在运营理念上,严格遵守“在道德人性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人性”准则。在企业运行方式上,加注较强烈的道德色彩。这些经验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经济人”具有的经济人性入手,探讨了如何实现国际经济秩序的和谐。经济人性正义化是对“经济人”的经济人性品性发挥的规范,其价值诉求在于经济人性发挥要符合公平、正义理念。经济人性正义化需要社会主体实现观念认同、制度认同和人性平等认同,还需要社会主体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承担社会责任和提升道德资本含量。  相似文献   

4.
陈琨 《魅力中国》2011,(5):161-162
刑法理论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仍然是“人”,“以人为本”是其价值灵魂。刑法的要立足并充分考虑到人性,不仅要建立在理性人基础之上考虑人性的趋利避害,而且也要考虑到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实现刑罚的个别化。人道则是在人性的基础上,以人性为内容和尺度来处理和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的道德准则,刑法应该在人性的基础上在人道化的道路上前进。而保障人权是现代刑法的终极价值追求,而保障人权的刑法都是立足于人性并且关注人道的。  相似文献   

5.
道德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道德除了具有理想性和崇高性外,更应该具有一种与人性紧密相连的本然性和自觉性。关注本然性和自觉性的道德才是一种文明的道德,它意味着三方面的认可,即道德是目的的而非理想的、是契约的而非政治的、是世俗的而非宗教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社会上出现一股思潮,认为道德排斥了人性,道德约束使人性中许多自然的、正常的东西得不到应有的释放和满足,道德压抑人性、摧残人们身心健康;主张将人们从道德束缚下解放出来,打倒一切违反人性、压抑人性的东西。文章通过对人性本质的揭示认为:人性与道德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道德的产生和存在始终立足于人性的获得乃至提升和完善。在人类历史上,道德之所以出现走向人性反面的现象,只不过是因为人们将道德绝对化、制度化和虚无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何艳波 《魅力中国》2010,(3):157-157
陈鹤琴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被誉为“幼教之父”。他的“活教育”思想是在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新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反对已经埋殁人性的死教育,反对读死书的死教育,它要摧毁传统教育的锁链。“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其“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是爱国的起点。陈鹤琴先生认为实施活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做人”,重视道德品格和人生观的教育。他指出要从教育目的入手,把做人的道德观、爱国主义的人生观和国际主义的世界观三方面的精神,贯穿于各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樊丁 《新西部(上)》2013,(20):135+137
本文认为,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德教育应该从追求人性卓越转变为引导受教育者去发现人性的不足;二是要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理性的道德选择;三是学校应教授道德规范知识,讲授何为美德;四是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由灌输知识转变成激发情感;五是要让受教育者个体尽可能多地去体验人性美德。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社会上道德缺失的负面新闻不断地被曝光,给社会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面对令人寒心的道德事件,我们不禁思考,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道德的时而的缺失究竟是人性的退化,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一切,重拾社会道德的自信?  相似文献   

10.
稳定性问题是罗尔斯正义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其旨在证明公平的正义论不仅可欲,而且可行。在《正义论》中,罗尔斯从人的道德心理基础、道德价值论的基本概念、人性基础等三个方面对正义论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有力论证。文章将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的缘起是符合“人性”的,它在个体“私向化”欲望的驱动下发育而成,并充分利用个体“私向化”欲望而迅速发展。然而,市场经济激发的个体“私向化”欲望过度膨胀,导致了社会价值观扭曲以及道德沦丧行为的发生,成了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根源。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基本准则,可以很好地约束个体“私向化”欲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玉 《改革与开放》2012,(4):195-196
“谦卑”不仅是犹太人的美德之一,而且是犹太道德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甚至被称为是“至高的美德”.那么,拥有如此地位的“谦卑”在犹太人的道德标准中是被如何定义的呢?出于何种原因犹太人需要遵守“谦卑”这一道德律令?同时,根深蒂固的作为“上帝的选民”的观念岂不与“躬行谦卑”这一道德理想有所矛盾?本文正是从规范道德生活的“犹太智慧书”——《阿伯特》着手,致力于探索这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洪战辉从来就是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但他出了名成了道德楷模之后,在众人的眼里已远离了“普通人”的行列。为了符合众人的道德楷模标准,他也不得不远离普通人的行列,将自己弄成了“道德符号”。然而,这种违背人性的做法,虽然能够让众人得到某种自己难以企及的“心里满足”,但对于洪战辉来说,却是件痛苦的事。本就是普通人,硬让其做成“神仙”,那种痛苦恐怕不是常人所能够体会得到的。  相似文献   

14.
钟伟 《发展》2002,(8):15-17
以经济学安身立命的人我们姑妄称之为经济学家;以道德良心作为卖点并且不断推己及人的人我们姑妄称之为道德家。经济学家为什么只讨论经济学,并且假设资源是稀缺的,人性是自私的,而不宣扬仁义道德呢?难道经济学家个个是唯利是图的小人,是不是经济学家多了导致了社会的沉沦呢?在物欲横流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道德家来净化我们难以安息的灵魂吗?我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若平扬先生就这个问题做了精妙的分析,他重新审视了道德的涵义。在他看来,道德自然是“社会人”的问题,笛福笔下的鲁滨逊如果生来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  相似文献   

15.
云月 《改革与战略》2005,(6):99-102
“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普遍存在。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能达到某种平衡或和谐,亦称大自然的和谐。但这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一个稳定、向上的和谐社会,其必要条件是信仰、法制和道德等三个方面的和谐共处。信仰是基础,法制是保障,道德是完善。  相似文献   

16.
向祚群 《理论观察》2007,3(6):70-71
从康德“人是目的“命题提出之前提、实质及其实现方式来看,其中内含着丰富的为个体道德思想.受道德起源之时为群体性特征以及康德等义务论思想影响,传统道德观念对“人是目的“进行了片面理解.其片面性在于把“人是目的“简单等同于“他人就是目的“,忽视或否定了“自己也是目的“;其错误在于把道德的全面为人性简单等同于道德的为群体性,忽视甚至否定了道德的为个体性.  相似文献   

17.
孟小玲 《魅力中国》2011,(4):294-294
《源氏物语》创作于平安时期,作为一部古典主义的巨著,虽深受中国汉文化与佛文化的影响,但作品中平安时期贵族男女奇特的情爱方式及作者的道德评判标准却迥异于否定情欲的汉文化和佛教思想,体现了浓烈的好色传统,本文从《源氏物语》的婚姻制度和道德评判标准两个方面来展现大和民族的好色传统观。  相似文献   

18.
我国侵权责任法确立了严格责任原则,因此,架构严格责任原则存在的合理性基础是一项重要的理论课题。从历史维度看,经历了从结果责任和过错责任阶段后,严格责任产生于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从价值维度看,由过错责任到严格责任的制度变化从本质上来讲,正是由矫正正义向分配正义嬗变的结果。从人性维度看,人性具有“恶”与“善”两个方面,人性之“恶”构成过错责任原则的人性论基础,而人性之“善”是严格责任原则的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概念来评判人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而发生作用。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做官有“官德”,执教有“师德”,行医有“医德”,从艺有“艺德”,经商有“商德”。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0.
米会娟 《魅力中国》2011,(8):264-264
推动社会道德向前发展的内驱力,历代儒者们主要通过研究人性是什么和如何使人性得到最高发展来促进社会道德的发展,本文将从先秦、汉唐、宋明、近现代四个阶段探究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