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青 《陕西审计》1996,(2):29-2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社会对民间审计的需求迅速扩大,民间审计怎样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并勇于向社会承担责任,以取得社会的信赖,审计目标是重要问题。本文拟就认识和确立民闻审计目标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计算机审计产生与发展的角度,对计算机审计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甄别。认为与财务报告直接相关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计算机辅助审计、网络审计等属于计算机审计的范畴,而信息系统审计是随着信息系统的大型化、复杂化发展并在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新兴的一种审计类型,不属于计算机审计范畴。  相似文献   

3.
信息时代审计环境的变化必然促进手工审计模式向计算机审计模式过渡,这需要研究计算机审计模式理论。当前计算机审计无论实在理论研究还是实务上的研究都严重不足,计算机审计模式的研究更是很少。本文综合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了计算机审计模式研究的特点及不足,以期为计算机审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志坚 《电子财会》2002,(10):23-25
互联网作为网络经济的基础,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传统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极大的改变着传统的财会工作方式.其标志就是网络财务、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等的应用和发展。面对这种变化,审计工作面临严竣的挑战。实现从传统计算机审计到网络审计的飞跃,既是对以往传统计算机审计的时空观的又一次突破,又是网络经济时代的新发展和内在需求。网络审计必将开辟现代审计发展的崭新阶段。网络审计是审计学的理论、实务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是计算机审计系统发展的高级阶段。在新的网络经济环境下,网络审计的模式将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从审计的客体和主体两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金融审计领域的广泛应用,给审计客体、主体双方带来了实质性变化。传统意义的审前调查,已不能适应进一步开展金融计算机审计工作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必须强化审前调查在金融计算机审计中的作用,才能对计算机审计在采集和转换电子数据、分析确定审计重点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所以,开展计算机审计审前调查的目标,是使审计机关和审计组所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满足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商业银行审计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审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相关高校迫切需要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本文结合南京审计学院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实践经验.分析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的情况,从而为高校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当前计算机审计应用和发展的水平还不高,这成了现阶段审计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表现为:一是由于审计丁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的对象、审计范围、审计线索等基本的审计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审计准则、标准与规范已不能适应计算机审计的要求。而相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还没有出台,对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安全性、科学性、审计证据可靠性等方面带来极大的风险和障碍。  相似文献   

8.
陈梓泉 《会计之友》2003,(12):24-25
加入WTO后,我国政治与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必然导致国家审计面临的环境发生变化。审计环境是审计产生的土壤,是审计发展的客观条件。因此.国家审计必然受此影响,在审计内容、依据、方式等方面发生相应变化,本将就上述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现代审计总目标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是审计行为的起点和终点,整个审计监督系统的运行机制就是围绕着审计目标来进行的。故研究审计目标的确立,对审计理论结构研究及审计实践工作都有一定的意义。一、影响审计目标确立的因素1.审计目标是社会需求与审计能力的有机统一从历史上看,影响审计目标确立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的需求;二是审计自身的能力。前者对审计目标的确定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后者则对审计目标的确定起着决定性的平衡作用。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当社会对审计的需求远…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1月8月,黑龙江省审计学会、省审计厅计算机中心为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与计算机审计实践的研究,在济南市组织召开了计算机审计理论研讨会。与会人员围绕计算机审计案例、成功经验及计算机审计技术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省审计厅原志峰副厅长出席了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省审计学会李国君主持,山东省审计厅、山东省审计学会的领导到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  相似文献   

11.
浅谈计算机审计的取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过程中,为形成审计结论而获取的证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企业管理领域,尤其是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普及,审计的对象、范围、线索、方法等基本审计要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电子数据方式存在的审计证据贯穿于计算机审计的全过程。因此,利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完成审计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计算机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在我国审计事业中各有其特定的地位与作用。文章通过对计算机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的起源与发展、基本概念与审计目标、适用准则与审计技术等方面的比较,厘清两者的本质区别,以求两者并行不悖地得以发展。随着环境的变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计算机审计的内涵与外延必将得以深入与拓展,而成功地开展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则是我国审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起步伊始的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应当多方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追踪国际惯例,并针对国情提出发展对策。当务之急,是制定切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在我国审计事业中各有其特定的地位与作用.文章通过对计算机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的起源与发展、基本概念与审计目标、适用准则与审计技术等方面的比较,厘清两者的本质区别,以求两者并行不悖地得以发展.随着环境的变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计算机审计的内涵与外延必将得以深入与拓展,而成功地开展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则是我国审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起步伊始的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应当多方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追踪国际惯例,并针对国情提出发展对策.当务之急,是制定切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  相似文献   

14.
审计署5号令《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将审计重要性定义为: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重要程度,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信息使用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上述定义中,要求审计人员在判断重要性时,应当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特定环境,二是信息的使用对信息的需求,三是审计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文章揭示会计电算化给审计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分析其对给审计工作提供的新的发展机遇;认为开展计算机审计不仅能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同时还促使会计电算化及审计办公自动化向更高目标迈进。文章还结合审计软件开发的实践提出审计软件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并对计算机审计发展的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浅谈计算机审计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算机审计是与传统手工审计相对应的。传统手工审计是指在手工操作下对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的审计,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电算化审计,即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进行的审计;(2)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电算化),以计算机作为审计工具进行审计。会计电算化及审计自身的发展给传统审计带来一系列影响,审计要适应这种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可借鉴国际上计算机审计模式主要有下述四种。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计算机审计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探索到逐步多方位发展,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在计算机审计理论研究方面,有很多学者已经发表了一些见解独到的论文,审计署已经举办了多次计算机审计研讨会。笔者对计算机审计的理论体系研究进行了评述,同时探讨了计算机审计研究的发展方向,将计算机审计在实现技术和相关理论的综合方面进行了深入与拓展。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审计会显著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但同时也使审计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化。本文将审计线索和审计证据的风险以及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风险确立为计算机审计的关键风险,对其成因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就降低相关风险的对策提出几点认识,以期为解决计算机审计风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审计是与传统手工审计相对应的概念。一般而言,利用计算机进行的审计和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的审计都称为计算机审计。我国的计算机审计工作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二十多年来,计算机审计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和审计对象的日益复杂,审计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应用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发展。探讨这些应用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审计工作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华审计长在南京计算机审计展示会上指出:“在今后若干年内,我们的工作目标是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逐步实现审计全过程的电子化和自动化。”可以说,开展计算机审计已摆在了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面前,必须全员推广,全方位开发动作。本文就计算机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