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悦平 《金卡工程》2010,14(6):343-34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念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理论研究和思想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七大以来,国内理论界围绕“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什么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如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问题开展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开展大众化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王辰 《投资与合作》2014,(10):368-368
本文简要的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进行概述,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的分析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主体维度在中国近现代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进一步分析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以及当代发展进行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路强 《中国外资》2013,(10):287-287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风格中国化、内容精简化、语言通俗化等内涵,具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包括队伍创新、教材创新、方式创新等。  相似文献   

4.
袁亚琦 《金卡工程》2010,14(10):293-29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赋予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时期高校必须在正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和教材建设、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空间、采用并创新新载体以及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探索和完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邵玲 《中国外资》2010,(12):219-220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高校师生两方面着手,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分析如何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载体的本质、发展特征出发,从党和人民群众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研究其群众化、普及化的实现过程,研究其学理化、科学化的实现过程,还要研究其人本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实现可能.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架构了一座桥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广于人民,应用于人民,实践于人民并促进人民真信、真学、真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重要的任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完成的好不好,关键在于人民群众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得好。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只有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贴近人们关心的问题,贴近人们接受思想教育的思想特点,贴近群众的语言,大众化的任务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进一步要求。作为一种理论,马克思主义本身具备大众性,因而可以也必须要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分为三个环节:理论通俗化、通用化;用理论"化"群众,让群众发展理论。三个环节紧密相联,相互促进,完成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王留玉  张立改 《金卡工程》2010,14(10):302-303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通过人际交往、以报刊和杂志为宣传主阵地以及深入工人中直面传播等方法,促生了中国共产党,培养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改变了中国历史。回顾这段历史,对实现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立新 《金卡工程》2010,14(2):300-30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科学理论走向社会实践,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面对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不断深入的局面,一定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本文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出的基本过程,继而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略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通俗化是相关的,但要避免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我们党在历史上有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良传统并值得我们借鉴。目前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普及程度还不够。现实多方面因素决定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以上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我国政治理论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受哲学上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得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效性不高,从而阻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进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应由主体性的视角向主体间性的视角转变,从而为不断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中的作用,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前提基础和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成果和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童之伟教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本课题旨在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理论做指导,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基本情况和需要,在分析吸收中外法学理论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构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较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文化建设,批判"指导思想多元化"论.  相似文献   

16.
张倩 《金卡工程》2010,14(4):293-293
在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其中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新形势下重要的理论成果。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任务、状态、方向等几个方面去阐述其价值内涵,从而对于其路径进行思考,认为可以从联系群众、丰富形式、学习创新、结合国情等四个方面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7.
赵雷 《投资北京》2008,(5):40-40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而今改革开放已经步入了第30年。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其有关金融的论述涉及金融的地位和作用、金融调控、金融改革、金融市场、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包含着十分丰富而深  相似文献   

19.
孙孝富博士等人合著、刘振洪书记做序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若干社会现实问题解读》一书于2007年9月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内蒙古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现实研究丛书”之一。该书27.5万余字,除导论外,共分三编十章。上篇在一种恢弘的语境中,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野、全球视野(世界意识、人类意识、自然意识)和未来视野。中篇聚焦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语境,按照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四位一体”分析框架,展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理论分析。下篇再行聚焦,关注中国民族地区的理论创新与发展。主要考察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政治发展与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创新、中国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等问题。自《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世界历史”理论以来,当今世界日益显著的全球化运动进一步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实践意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波澜壮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本身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展开。如何以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创新,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及其规律,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填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空白,提出了三大突破性思想,从而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大大推向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