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昆山市城市景观生态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城市建设理念已由单纯的自然生态取向转变为全面的生态化理念。2002年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发表的“深圳宣言”提出,生态城市建设应包含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意识等5个层面。合理的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管理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文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出发,在分析昆山市景观生态现状的基础上,对昆山市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基本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保护区网络建设尚不完善、布局不尽合理的现象显得比较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总结自然保护区景观空间结构分布状况,把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全局的角度综合考虑其增长极、廊道和基质等景观生态要素,从而实现区域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规划.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和生态控制的原理,提出以景观格局、景观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为核 心的“景观生态调控”的概念。景观生态调控的基本原理可归纳为:竞争和共生、正负反馈、增殖和自我补偿、废物循环利 用、最小风险、生态适应性、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多样性和稳定性、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等。景观生态调控的方法框 架包括:景观生态规划(整体共生方法)、景观生态工程设计与建设(循环再生方法)、景观生态管理(竞争自生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琰 《经济师》2010,(6):230-231
文章以四川省王朗自然保护区为例,对其生态旅游效益从经济与生态服务功能两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并依据评价结果,探析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5.
张家界旅游景观的系统评价及其调控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杰义  陈端吕 《经济地理》2012,32(4):173-176
在分析张家界旅游景观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张家界旅游景观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张家界旅游景观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景观价值权重为0.5584,其次是区域条件,再次是区位特征。进而提出了科学制订张家界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新机制、加快旅游法制化建设、强化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龙虎山作为广西中越边境跨国精品旅游线中的重要景点和首府南宁生态旅游的重点旅游目的地,开展低碳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龙虎山低碳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指出低碳化发展是打造广西第一低碳旅游区,实现产品转型升级,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对于如何实施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景观旅游资源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价值,但目前人们更多地关心的是其旅游观光价值。而忽视了其更深层次的经济价值、化价值、社会价值及景观资源的保护,影响了景观旅游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今后,必须正确处理景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树立新的旅游发展观,转变旅游开发思路;加快景观旅游资源立法保护,坚持立法治旅,以法兴施;坚持功能分区原则,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管理与经营角色的分离。  相似文献   

8.
从政策、管理、技术等角度探讨新疆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的战略和思路,提出通过类型创新、功能创新、形象创新和体系创新开发新疆地质旅游产品谱系,实现旅游产品创新战略;通过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打造跨区域的地质生态文化旅游圈实现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品牌战略;通过构建产业链,实现新疆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的产业化发展战略。通过完善地质旅游产品谱系,打造旅游品牌;加强区域之间旅游协作,利益共享;完善地质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加强旅游线路和旅游通道建设;建立人力资源保障机制等思路来促进新疆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生态干扰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景观破碎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因此,构建合理的旅游活动生态干扰评价体系,探索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规律,对指导自然保护区进行有效开发与科学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景观指数与生物多样性指数两个方面构建了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的多指标定量化生态干扰评价体系,对于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较好的环境预警作用,能为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及时做出科学决策,同时也为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是否符合生态系统保护的要求提供了定量化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0.
资源县八角寨丹霞地貌景观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道品 《经济地理》2003,23(6):859-864
八角寨丹霞地貌景观是我国已有风景区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丹霞地貌景观之一,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文章分析了八角寨丹霞地貌景观特征、特点,并将它与我国其它著名丹霞地貌景观进行了对比和景观质量评定,指出八角寨丹霞地貌景观开发方向和形象定位,最后提出八角寨丹霞地貌景观可持续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1.
自然保护区生态教育及其实施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探讨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教育活动的基本发展方向,并就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教育的具体组织形式、实施步骤及相关对策等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自然保护区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合理利用市场、提高自然保护区市场保护力度,是缓解我国自然保护区保护过程中日益增大的资金压力、生态需求压力的必然选择。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期和转型期,亟须市场参与、企业加入、产业链式发展来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市场保护模式。自然保护区市场保护模式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现实选择,在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我国逐步在缓冲区和实验区进行资源合理利用和生产经营的探索,发展了基于生态产品概念的自然保护区产业,而其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是自然保护区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和稳定。生态产业链的系统结构是自然保护区生态产业链形成与稳定的基础要素,文章在分析自然保护区产业发展的产品背景和产业独特性基础上,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生态产业链系统模型的构建及分析,以期为解决生态产品供给难、自然然保护区市场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平衡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广大,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应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三大效益组合最佳、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开发、协调发展等原则。要研究和制定出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进行合理分区,合理规划生态旅游景区,协调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的旅游行为。在产品开发中,要努力开发和推广绿色旅游产品。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大旅游管理力度等,以实现对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如何有效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是当前福建自然保护区所面临的最为现实问题。本文首先从管理条件、管理措施、科研基础和管理成效4个方面对福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进行系统评析,进而指出要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管理,核心在于如何协调好保护管理与资源开发、自然保护与社区参与两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为自然保护区的定位提出 了新的战略需求,正在开展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对自 然保护区定位提出了现实需求,而自然保护区本身面临事权 职责模糊不清、严格管控名不符实、旅游管理参差不齐的混 乱迷局。将自然保护区定位为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基础性地 位,基于自然保护区已经取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 是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的核心阵地、是生态安全与生态系统 服务的基本底线3个原因。为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性地位, 应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其地位与严格管理的基本要求,推动实 现中央事权与中央政府直管,保证自然保护区面积充足与代 表性充分,严格限制旅游经营活动,差别化管理和有序退出 社区生产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16.
:选取青海扎碾旅游公路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其路 域景观环境的特点,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基于遥感影像和 ArcGIS软件,在景观格局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可视视 域、丹霞地貌面积比、喀斯特地貌面积比、草地面积比、林地 面积比、农田面积比、居民点密度和景观综合指数几个方面对 路域景观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得出扎碾旅游公路沿线路域景 观特点。研究成果可为旅游公路的后续景观设计与营造、生态 恢复等方面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7.
构建自然与社会相协调的生态经济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走经济生态化发展之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其自身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用科学发展观去审视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蕴,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发展的协调性;以人为本为目的的人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以统筹兼顾为方针的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法对上海市1985~2004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入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由1985年的1.9340hm^2、0.1582hm^2逐年增加至2004年的3.0459hm^2、0.5805hm^2,一而同期的入均生态赤字也由1.7958hm^2上升到2.6656hm^2。同时计算了万元GDP生态足迹,并预测了2010年的入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最后得出,上海市入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