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金融舆情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声誉有着重要影响,并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绩效和业务发展;影响金融机构声誉的金融舆情主要有金融机构评价舆情和金融机构事件舆情等类型,其对金融机构声誉的影响也具有一定差异性;金融机构应建立基于声誉管理的金融舆情监测调查、分析研究机制,并充分重视和运用金融舆情信息营造良好的金融机构声誉环境、防范声誉风险尤其是突发性的声誉风险。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传播速度快及渗透性强等特点。政府网站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动态,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妥善处理好网络舆情事件。政府通过设立网站向公众公开政府非保密信息,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有利于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政府网站信息公开为网络舆情引导奠定了基础,网络舆情引导有利于提升政府形象及公信力,构建和谐信息环境,实现合理执政,科学执政。  相似文献   

3.
吴庆 《首席财务官》2009,(11):95-95
金融家们经常在常人的视野之外、低调地做着一些影响深远的事情,经济学家称之为信息不对称。有时候,金融家们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拯救世界。例如JP摩根把华尔街上最有影响力的金融家们关在一间书房里,迫使他们出资拯救即将倒闭的金融机构。因此有人说他挽救了1907年的金融危机。有时候则不是。  相似文献   

4.
以微博为关键节点的微时代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互联网"生态系统"。从2010年开始,微博开始在重大危机事件的爆发、传播和升级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条微博可以让企业品牌快速地树立起来,也可以让企业品牌受到重创。近年来,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银行收费、高利润等问题时常形成舆情热点,但一些夹杂误读、曲解和情绪化因素的负面舆情,也常使金融机构陷入被动。微时代下,银行如何适应时代特征,在深陷危机时积极进行危机公关,发出正面声音来转危为安,化解声誉风险;如何积极利用微博宣传形象、推广品牌就成为了造就新时代银行所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课题。中国工商银行要实现"最受尊重"银行的愿景,在微时代下的危机公关能力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5.
正一、主要做法(一)制定实施办法,规范金融对外宣传和舆情监测。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乐安县支行(以下简称"乐安县支行")组织专班,历时3个多月,制定了2套工作文件。一是制定《乐安县金融机构新闻与舆情监测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根据舆情信息影响程度和传播范围,把舆情分为5个等级;根据金融机构的行业性质和经营业务将舆情信息划分为2大类共8小类。二是制定《中国人民银行乐安县支行新闻宣传和舆情监测处理工作规范》,建立了必要的组织架构和办事流程,形成一套完整的舆情监测、负面舆情应急工作简本。  相似文献   

6.
对建立我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的思考中国人民银行稽核监督局局长刘崇明众所周知,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所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始终都是金融家们关注的课题,而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又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因此,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研究既是一个普遍的理论问题,又是...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对税收问题关注度的日益提高,税收热门话题此起彼伏,如何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妥善处置涉税舆情,成为摆在各级税务机关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当前涉税舆情的主要特点舆情主体由纳税人向税务机关转移。以前,处于一系列涉税大案风险中心的大多是纳税人,伪造、虚开增值税发票偷逃税等案件一直是将税收推入公众视线的主要推手。随着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逐渐提升和信息治税水平的不断提高,涉税舆情的主体逐渐由纳税人转换为税  相似文献   

8.
<正>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有利于提升自身风险管理水平,推动更多资金和资源配置到绿色低碳领域,并向公众展示其服务社会经济低碳转型的社会责任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情况环境信息披露是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企业识别、评估、管理环境和气候风险的重要环节,也是外部审视其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不仅有利于提升自身风险管理水平,推动更多资金和资源配置到绿色低碳领域,还有利于向公众展示其服务社会经济低碳转型的社会责任,让投资者充分了解并评估其商业价值和投资前景,对提高机构声誉和市场影响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十一五"时期,广泛承担起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均等化重任,大力探索实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十二五"迎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更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紧密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推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深化改革与科学转型?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对此问题撰写署名文章,敬请关注本期《金融家论坛》。  相似文献   

10.
人民银行舆情调查制度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舆情监测是人民银行及时了解公众对当前经济金融热点、焦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的一项新的重要工作。本文围绕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舆情调查形式,分析其优势和缺陷,并提出了新形势下人民银行应尽快完善舆情调查制度,建立传统调查和互联网调查相结合的舆情调查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王静 《浙江金融》2007,(12):14-15
金融家群体作为一种具有特殊人力资源禀赋和风险偏好的企业家,能够存在于市场是由于其专业化服务所承载的金融功能。金融家这一履行金融功能、提升金融效率、推动金融创新的载体,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相似文献   

12.
伦敦东部的伦敦城(City of London)只有一平方英里,却云集了600多家金融机构。现在我们翻阅其中一位职业金融家日常生活中某一天的记录,来凝听这座以黄金、货币、信誉、梦想和欲望筑成的世界金融心脏发出的音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到底需要多少金融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伟 《金融博览》2004,(2):46-47
目前,中国突然涌现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热潮,这多少有些让人啼笑皆非。金融中心的形成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靠官员表态和政府倾斜就可以长久维系的,而是金融机构、金融家和相关企业自发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温博 《浙江金融》2023,(10):57-66
本文通过剖析导致美国硅谷银行破产的问题根源,针对该破产案所暴露出硅谷银行存在的应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不力、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失效等漏洞和短板,结合分析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现状,就提升中小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关注货币政策周期变化、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健全内部风险管控机制、提升危机处置能力、有效应对舆情风险等政策建议,并就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风险化解长效机制进行了探索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披着晶莹的飞雪,奔赴南半球的热情。我们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金融教育与培训考察团一行共20人,一瞬间,从冬日的北京来到盛夏的澳大利亚。作为南太平洋乃至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这里汇集了众多金融机构,也是金融家的摇篮与舞台。  相似文献   

16.
张成 《中国税务》2012,(11):48-49
涉税舆情,是指公众通过网络表达对税收事件、涉税问题、税务部门及人员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敏感度高、负面性强、影响面广的特点。税收执法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网上舆论的焦点。近年来,江西省上饶市国家税务局科学把握涉税舆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防范和应对涉税舆情工作中形成了一些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17.
一、积极探索,寻觅管理良策.人行铅山县支行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人民币管理工作新路子,以"银商结对子"为活动载体,将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商家--公众连为一体互动,解决了流通中人民币"脏、破、烂"的状况和"体外循环"问题,创造性地开展了"百所千店、银商携手爱币护币宣传示范活动",使市场流通领域中人民币的整洁度短期内得到较大提升,金融机构、商家、公众的爱币护币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的普及,公众的政治诉求越来越多地呈现在网络上,公众参与公共政策面临全新环境。公众参与往往与宪政制度、政治文化、经济条件、社会分层等密不可分。网络创造了公众利益表达的全新途径。对待网络公众参与,要注意其诉求的甄别和引导,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加强传统政策沟通机制的网络化建设,建立科学化的舆情研判机制,疏通公众利益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19.
运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方式化解金融风险的效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是金融机构终止存续状态的一种行为 ,对遏制金融风险的蔓延、保护个人存款人的权益、提高公众风险意识有着积极作用 ,但同时又在危及中小金融机构信誉、积聚风险等方面存在负效应。究其原因 ,市场退出方式本身的缺陷和不足是关键。这就要求在今后的金融风险处置上要多管齐下 ,综合治理 ,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慎用市场退出方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针对金融市场遭受的冲击,采取多种手段出手救市,对刺激经济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救市时机把握不同,措施选择不同,效果也各异。其中,各国竞相释放流动性的救市政策,由于不是把扩张的流动性用于救助社会就业和注入实体经济,而是用于弥补金融机构亏损和让金融家们兑现出局,这对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没有多少建设性意义,并且加深了金融体系的信用风险,削弱了社会对银行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