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甘肃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户生计产生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上,主要阐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对耕地、生态环境、农民收入、基础设施产生的影响。在微观层面上,借助实地问卷调查,并借鉴英国国家发展署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甘肃秦巴山区的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多样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户的生计资本与生计多样化状况都好于非退耕户。因此,应该加大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宣传、监管力度,创新退耕还林(草)工作机制,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户加入到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来,积极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加大对自主创业农户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耦合关系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广州和深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建立起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模型,用耦合度来表达这两种效益之间的协调关系与程度,并以广州和深圳为例,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1~2008年28年间,广州和深圳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81~1984年)的土地利用效益从低级共生向协调发展过渡阶段;中期(1985~2003年)的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发展阶段;后期(2004~2008年)的土地利用效益不甚协调发展阶段,广州和深圳的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接近90°,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广州和深圳未来的土地利用效益可能进入极限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定量研究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动态耦合规律,为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演化分为3个阶段.土地利用效益在1984-1990年,处于持续、稳定、最佳协调状态.1991-1996年,处于耦合变化状态,即从最佳协调状态向不甚协调发展.1997-2005年有所下降.宁波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变化近似于对数曲线.1984-1987年,耦合度从-16.17°速增加到44.71°,从低级共生到协调发展.1988-2005年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耦合度缓慢增长,接近90°.目前深圳市与宁波市土地利用效益均处于不甚协调发展阶段.研究结论为了促进深圳市和宁波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阶段土地资源开发要在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同时,注意经济结构优化,通过科技创新,降低能耗,加大对环境的投入,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农牧户生计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规律,为提高农牧户生计水平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选取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4个年份奇台县作为研究时点,构建农牧户生计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耦合评价模型,针对两个系统的演变规律以及耦合协调度进行探究。[结果](1) 2002—2017年奇台县农牧户生计水平不断提升,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现出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低的倒"V"型特征;(2)奇台县农牧户生计活动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两系统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两系统间的耦合度水平较强,介于0.60~0.97;(3)农牧户生计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耦合协调度处于0.17~0.42,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虽然较低,但耦合协调度水平始终保持缓慢上升的趋势,由严重失调衰退阶段逐渐向濒临失调衰退阶段转变。[结论]虽研究区内农牧户生计水平增速较快,但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缓慢下降趋势,在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压力仍然较大。在奇台县农牧业经济发展中,应重点促进农牧业产业优化升级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实现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改进可持续生计框架,对比分析搬迁前后农户生计现状,厘清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对推动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资本量和生计资本稳定性的建议。[方法]文章引入主观满意度对可持续生计框架进行改进,建立适宜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评价的指标体系,探究者相镇安置点农户搬迁前后的生计资本持有量变化,并对其生计可持续性及生计资本对生计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1)者相镇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搬迁后生计资本综合值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物质资本和满意度明显提升,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下降;(2)者相镇安置点农户搬迁后生计稳定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随搬迁年限的增加而提高,生计多样性和收入多样性降低,非农业生计多样性提升;(3)搬迁后农户生计耦合度提升4.059 6%,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耦合协调度由低度耦合提升至中度耦合。[结论]者相镇安置点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各类生计资本指标差异明显,推动搬迁农户生计资本的均衡发展和提高收入多样性,可帮助搬迁农户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农户、土地、产业转型耦合协调水平的演化特征及规律,对促进村庄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村庄系统的理论分析,构建转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并分析不同时期农户、土地及产业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1)农户和产业总体表现出良性转型,且两者转型速度快于土地转型。(2)“农户—产业”、“产业—土地”的协调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农户—土地”在2010年后出现不协调趋势。(3)综合耦合度呈“波浪式”上升态势,值均在08以上,三者联动作用较强; 1980—2010年综合协调度快速提升, 2010后出现下降势头。(4)农户、土地和产业间的转型耦合协调水平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 2010年以来,土地转型的滞后阻碍了村庄协调转型。[结论]村庄系统协调性的下降是农户、土地和产业三者共同作用与反馈的结果,三者的综合耦合度及协调度的变化反映了系统自调节自组织的过程,符合“农户—土地—产业”开放系统由耗散到协调有序演进的规律。最后,文章总结了促进村庄协调转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目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生态敏感性较强的地区而言尤其如此。[方法]文章选取生态易损且位于传统农区的里下河水网地区为例,借助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的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和农户生计相关统计数据,并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农户生计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户生计的时空特征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结果](1) 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升后降”的演化特征,空间上表现出“中间高南北低,市辖区低值集中”的分异格局。(2)农户生计水平不断提高且随着时间推移农户生计指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的趋势逐渐凸显,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里下河地区农户生活质量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3)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耦合度呈“先升后降”的波动变化趋势,极度耦合县域占比最高;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状态持续优化,勉强协调类向协调发展类转变以及濒临衰退类向勉强协调类转变是耦合协调度最主要的演化方向。耦合协调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并表现出随时间推移向南北两侧辐射扩散的趋势。[结论]里...  相似文献   

8.
基于1132户退耕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及生计状况问卷数据,采用二元Probit模型和DEMATEL-ISM集成分析法剖析退耕农户营林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退耕补偿满意度、产权安全感知、非农就业技能、风险偏好水平、生计风险抵御能力、生态环境关注度与家庭劳动力数量等因素是影响退耕农户营林决策的关键要素;退耕补偿满意度与产权安全感知要素构成了结果子系统,对农户营林决策具有最强的、直接的影响效用;非农就业技能与生态环境关注度等要素构成了原因子系统,是影响退耕农户营林决策的根源性要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西藏自治区7镇172个农户的调查,采用熵值法对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下各项生计资本进行评分,并使用Logistic模型分析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进而对比退耕户和非退耕户生计资本水平及生计策略选择的差异,为退耕户生计策略的改善提出建议。结果表明:退耕户人力、社会和金融资本水平远高于非退耕户,自然资本略低于非退耕户。选择以农业生计策略为主的农户相对拥有较多的自然资本,而选择以非农业生计策略为主的农户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社会、金融资本对退耕户生计策略的影响最显著,自然、物质和社会资本对非退耕户生计策略的影响最显著。基于研究建议通过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利用优惠政策发展自营及旅游业,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等方式改善退耕户生计策略。  相似文献   

10.
2008年退耕还林农户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1998~2008年全国100个退耕还林县的1165户退耕农户监测数据为基础,反映了延长期退耕补助政策落实和金融危机对退耕农户外出务工等情况,深入分析了10年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的微观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生计产生深刻影响,陡坡耕种大幅度减少,退耕补助显著增加农户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农户收入面临农业直补等新挑战,国家应明确退耕还林在国家生态战略中的定位,实现农户增收与生态保护的长期双赢。  相似文献   

11.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黑龙江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程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8~2017年,黑龙江省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在2011年经历了急剧下降,其他年份生态环境质量是不断向好的,两系统的耦合度除了在2009~2010年处于中耦合水平,其他年份处于极强耦合状态,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向好,2016年开始进入高级协调发展阶段。(2)黑龙江省12个地市整体从中城市化区转向偏高城市化区,高城市化地区在减少,偏高城市化区在增加,低城市化区开始显现,除哈尔滨市是劣生态环境区外,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是不断提高的。(3)黑龙江省12个地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涉及中度失调、濒临失调和中度协调发展三种类型,并且除伊春市、鹤岗市和鸡西市以外,其他9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是不断向好的。  相似文献   

12.
科学探究森林公园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作用关系对于推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福州市为研究区,基于其生态旅游环境特点,构建森林公园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2008~2016年森林公园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6年间福州市森林公园旅游经济水平呈线性上升趋势,森林公园生态环境整体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V形变化趋势。(2)福州市森林公园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大多处于0.8~1之间,说明福州市森林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基本保持在高水平耦合状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正向影响,互相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耦合协调有助于全面了解移民的生计问题,对提高移民可持续生计能力及后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甘肃省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2019—2021年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移民家庭的生计状况进行调查,选取测度指标并计算各类移民的生计资本值,根据移民收入来源对生计模式进行分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各生计模式下移民5项生计资本间的关系。[结果](1)生计资本内部耦合水平总体较低,处于低度耦合和失调衰退等级;(2)非农型的生计资本耦合度和协调度最高,分别为0.299和0.230,是最为接近中度耦合和过渡协调阶段的生计模式;(3)两类兼业户的次之,处在(0.15,0.3)的区间内,属于低度耦合和衰退协调的中高级阶段;(4)纯农户的较低,为0.172和0.223,处于低度耦合和协调衰退的中阶段;(5)补贴户的最低,耦合度、协调度均在(0,1)的区间,处在低度弱耦合和恶性失调等级。[结论]古浪县不同生计模式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资本存量和差距,导致其耦合协调性较差、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退耕农户长期生计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陕西、青海两省4个县15个村400个退耕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20年的成本效益分析,探讨了退耕还林对农户生计的长期影响,预测了退耕后林草产品的产出、价格和农产品产量,分析了样本农户退耕前后在土地利用、种植结构、收入和成本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对林草产品价格、退耕补助、毁林复耕等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预测的价格和产出水平上,退耕提高了样本农户的收入水平。从长期看,退耕农户面临自然、技术和市场风险。要实现中国政府的生态建设目标,决策者应关注退耕农户尤其是退耕地比例高的农户的长期生计。  相似文献   

15.
环京津贫困地区退耕调查分析及农户生计出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环京津贫困地区31个县一期退耕工程的执行状况及其对当地退耕农户生计的影响展开了实地调查,分析了一期退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在的危机,并从县、乡、村3个层次量化分析了环京津贫困带退耕与该区域生计贫困的相关程度。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工程的实施没有加重该区域农村居民的贫困程度,但也未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贫困的解决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调查反映:复耕意识的存在严重威胁着退耕成果的巩固和退耕二期工程的进一步深入。所以,建议在退耕工程已取得生态成效的基础上,必须将退耕成果的巩固和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相结合,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全面和系统地研究掌握少数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生计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生计、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对协调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社区发展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183户农户数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综合对比了不同生计策略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结果,探讨了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1)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生计资本总体水平较低,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五种资本分布不均衡,农户物质资本最高,自然资本水平最低。(2)研究区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是自然资本与人力资本。(3)纯农户、兼业户和非农户三种生计策略中,兼业户生计资本水平最高,生计结果也最好,综合来看,兼业户的生计状况比纯农户和非农户更好。文章定量评估了农户生计结果,系统地揭示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生计现状,采用多种方法分析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与生计后果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研究结果与讨论,文章提出加大教育投入、技术扶持是提高研究区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质量的关键;在改善生计的同时,还需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以促进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黑龙江省的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3~2017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程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3~2017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指数极速发展,从0.053提升到0.667,旅游产业得到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指数从2003年0.623提升到2017年的0.856,总体发展水平得以提高,尽管2011~2015年生态环境指数整体下降,但之后又有回升趋势。(2)12个地级市耦合协调度方面,除大庆市不断向好、鸡西市指标有所下降以外,各地区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时空格局演变很小,基本格局变化不大。(3)总体来看,2003~2017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由中度耦合协调逐渐过渡到极度耦合协调类型,两者的要素关联水平较好,彼此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评估非农就业对农户退耕成果保持意愿的影响效应,为完善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配套政策、制定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方案等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基于1 132个退耕农户的调查,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平均处理效应分析,并剖析非农就业对不同个性特征与资源禀赋农户的退耕成果保持意愿的处理效应差异。研究结果:非农就业是增强退耕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农户退耕成果保持意愿的关键要素;消除农户自选择等显性偏差及不可预知的隐藏偏误后,从事非农就业的退耕农户其选择继续保持退耕成果的概率显著提升30.88%;从农户异质性来看,低学历、退耕还生态林、小退耕规模、有非农工作经历或接受过非农技术培训的农户,非农就业更有助于提升其退耕成果保持意愿。研究结论:各退耕区应加大退耕农户的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健全退耕区劳务服务体系,建立有序的退耕地流转市场,引导退耕农户建立多元化生计转型策略,增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基于云南省休耕试点区的农户调研数据,定量测算不同生计资产配置的农户休耕前后的福利变化。研究方法:生计资产量化法,模糊评价法。研究结果:(1)研究区总样本的农户福利水平未有明显提升,且不同生计资产配置的休耕农户福利水平变化状况存在差异。休耕后资产富裕型农户的福利水平整体提升幅度最大,除心理状况有所下降外,经济状况、社会保障、景观环境都有所改善;资产均衡型农户的福利水平整体未有明显提升,资产缺乏型农户的福利水平整体有所下降,两类农户除景观环境有所改善外,经济状况、社会保障、心理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休耕后农户间的福利水平分化进一步加剧,休耕农户福利水平分布特征呈现出生计资产总值越大、福利水平峰值出现的区间越趋后的特征。研究结论:为缩小不同休耕农户间的福利差异,促进休耕农户福利的均衡发展,建议政府在现有经济补偿的基础上探索补偿对象差异化、补偿方式复合化的补偿方案。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吴起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DEA模型对陕西省吴起县196个农户退耕前后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农户的总体效率变化不大;农户生产的纯规模效率比退耕前下降了许多,退耕前大部分农户的规模效率在0.9~1.0之间,而退耕后则集中在0.3~0.4之间;退耕后纯技术效率却明显的提高了,由退耕前的0.40提高到了退耕后的0.51。投影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后农户的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产值的增值空间远远大于退耕之前,这主要是由于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农户的精耕细作、政府在林业方面提供的技术培训以及圈养畜牧业发展的缘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