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腐可以降房价?这又是一个业内专家给出的哭笑不得的命题。以中国60万左右的干部来算,即使人均算上四五套房,即使全部任其流入二手房市场,又能增加多少供应?其供应量真的足够引发房价的下跌吗?答案完全是否定的。为了防止读者将网上曝光的极少数为官者名下的数十套房产拿来说事,我们不妨先来比较另外几个数据:08年至今,每年的高考录取人数分别是599万人、629万人、657万人、675万人和685万人,如果考虑毕业之后成家的购房需求,中国每年面临的新增住房需求总量也是巨大的。所谓的刚需并非空口无凭。 相似文献
2.
3.
铁路货运的市场化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于2013年偏冷的中国经济,对于物流成本过高的中国物价,甚至对中国民生至关重要的CPI,这都是一件其影响力不可低估的大事。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中国铁路,这都是一件大喜事。 相似文献
4.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也出现下滑和乏力现象。因经济形势不好,通胀压力大,基建投资规模压缩较大,铁路施工企业债台高筑、资金短缺、经营困难、业绩下滑,参与施工的多数项目面临大面积亏损。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铁路基建市场缺乏透明度和封闭管理不无关系,铁路施工企业的经营困难,效益是如何被瓜分的,笔者作为一个多年来从事铁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亲历者,想从管理的 相似文献
5.
6.
多年来像服用了“伟哥”一样坚挺的中国楼市,终于跌了。跌得那么兵荒马乱,跌得那么人心惶惶,跌得开发商无可奈何花落去。楼市踉跄而跌,是一群良知学者和千千万万普通百姓梦寐以求的事。按理,飙升的房价戛然而止,幸福应该写在他们脸上。但是,从经济学家到小百姓,没有人从下跌的楼市中,读到一丁点胜利的快慰。 相似文献
7.
8.
9.
王绍凯 《企业管理(北京)》2013,(1):38-39
2012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玛雅的末日预言终究只是个传说,但对中国这条巨龙而言,却已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2012之所以特别,是在这一年里中国经济增速的显著回落给尚在经济危机中挣扎的人们心头又罩上了一层阴霾,更重要的是,从这一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收拾起浮躁的心态,集体坐下来进行冷静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企业家是稀缺资源,越是稀缺资源,从市场供求关系来说,回报就越高。一路向南,海闻的地理坐标勾勒出了他的人生经历,从北大荒知青,到参与创办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再南下扎根深圳建设"南国燕园",每一段都是浓墨重彩。他说,没有十年,办不成一件事。如今,他创办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已走过十载春秋,这位经济学家的身上又增添了教育创业家的光环。即便忙于教育办学,但海闻仍保持一种治学的严谨与激情。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建立了一种经济增长模型,强调企业家通过创造性破坏即创新,以对技术的试错,生产新产品,或以新技术、新方式生产旧产品。以此来改进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创新,即是对原有要素组合的革命性破坏.、熊彼特特别强调,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集中表现。结合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我认为,内生于经济体系的技术变革,知识资本和企业家精神,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13.
我们必须换一种思维看待经济形势,必须从发展看运行,以长论短。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12年来,我们从上到下,从学界到企业界都非常关注企业运行。但是关注的频率越来越快,眼光也越来越短。我们熟知的著名经济学家、熟知的新闻发言人反复念诵的就是四个字:冷、热、涨、缩。GDP低于8,就冷得不得了;物价指数高于3,通货膨胀就来了;低于3呢,通货紧缩又挥之不去。降了也不行,升了也不行,冷热涨缩循环往复,把我们的政府念得心力交瘁。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产权保护始终是改革进程的重中之重,而真正触及产权的改革始于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会计的对象是产权价值运动,会计要素本质上属于产权要素。会计与产权的这种内在关系在中国的产权改革实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需要理论界予以研究和总结。以产权改革为主题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究竟如何影响了会计变革? 相似文献
15.
16.
往事并不如烟。未有改革前,中国已经有经济学者为改革而坚持和抗争的身影。顾准被称“中国经济学发展史中提出市场取向改革的第一人”,上世纪50年代中期即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的问题是废除了市场制度。“干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1964年,孙冶方在被批斗时,依然如是坚持。文革结束前后,顾准与孙冶方相继离世。“老一辈的经济学家以自己的生命在敲开改革开放的经济大门”,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副秘书长冒天启,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主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颁奖盛典”上如是感慨。 相似文献
17.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尽管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中国还是交出了一份好于预期的成绩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经济增速预计将超过8%。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亮点。后危机时代中国与世界经济出现了诸多新的特点。中国如何寻求长期增长的动力,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记者冯立新孙勇报道最近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下行趋势的显现,国外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成为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此,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林毅夫先生首先表示,中国经济崩溃论并不成立,我们拥有后发优势,我们从2008年开始应该还有20年8%的增长潜力。中国的新常态与发达国家新常态不同。在金融市场上,投机非常多,泡沫非常大,风险非常高,这是发达国家的新常态。通过对我国经济新常态进行分析,我认为我国依然具有很大的后发优势潜力。 相似文献
19.
时代是惟一真实的宿命,每个时代都需要相适的脸谱,进入2008年,这张脸谱写满了焦虑。坏消息总是集中爆发,股市绵延下行、CPI高高翘起、暴雪不期而至、大洋彼岸次贷来袭、中小民营企业经历成本折磨、西藏暴乱、奥运圣火传递屡受干扰,谁也无法预测这是一年中最困难的时刻,还是最困难一年的开始。尽管4月24日印花税下调到1‰,引来沪指暴涨9.29%,创7年最高涨幅纪录,但股市已不是社会焦虑的解药,尽管它曾是挑动焦虑的引线。不无矛盾的是,这仍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3个月后,奥运会的亢奋将暂时冲淡焦虑情绪,最新公布的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长率达到10.6%,尽管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11.2%,却明显高于预期,一些经济学家据此认为投资与消费的潜在增长动能依然强劲。硬币的两面真正出现了,很少有人怀疑中国稳步前行的能力,但这个肌体强壮的巨人无法摆脱焦虑情绪的缠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摆脱低收入国家后,正在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相似,中国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阶段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为此,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先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