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根本的措施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落后,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主要途径。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基层干部必须做好农村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农村产业的发展,从解决农村经济问题入手,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2.
董宪光 《时代经贸》2010,(20):194-19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现在农村经济得了到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搞好会计核算是服务三农,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农村财务管理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是党的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农村集体经济是现阶段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支柱,新农村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建设环境和条件,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讨论并总结农村集体经济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种种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现在农村经济得了到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搞好会计核算是服务三农,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农村财务管理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是党的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问题一直以来便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当中的重点问题。探究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缩小当前我国地域性经济差异的有效手段。新农村概念的提出以及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的运行,促使人们不断思考一条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以新型小镇的建设,带动农村经济活性。因此,必须要掌握影响农村经发展的各种因素,并结合预见新农村的功效,在科学总结和分析下,提出未来农村建设的重点,以此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海水 《经济经纬》2006,(3):111-1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做好以下基础工作:统筹兼顾, 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调整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加强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提高组织化程度,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和范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规划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农村社会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现实举措.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地区的财务会计工作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近年来,存在于农村地区的财务会计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本文通过分析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现状,就在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出现的弊端,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9,(2)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针对农村发展提出的重要指导方略,要求加强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途径。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程度依然比较低,文章提出了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信息化建设策略,旨在以信息化工具的运用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与使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阚中华 《经济导刊》2007,(11):106-108
我国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的条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成为可能.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新农村在建设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农村人才的缺乏与流失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如何有效地培养和使用农村社会经济所需人才,突破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制约瓶颈,成为广泛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科学选择和确定战略重点,对实现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分析,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重点应该是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建设、非农产业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安忠起 《经济论坛》2006,(22):42-4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赵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推进新农村建设更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县域经济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加快构建和谐赵县的根本途径和载体。一、发展农村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物质基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一是继续把工业项目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集中精力抓好大型工业项目建设,抓好支柱产业的培育扶…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各级党政机关积极推进的一项政治任务,是一项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长期工作,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确保开局良好意义重大.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是农村社会小康和全面进步的重要体现,农村环境恶化问题犹如一颗"定时炸弹",能否妥善处理,关系到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广大农民能否安居乐业、农村及整个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因此必须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之一,抓紧抓早.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是按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实现农村的经济繁荣、制度完善、环境优美和谐。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教育公平问题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也是制约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瓶颈,影响着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因此,主要分析探讨农村教育目标、教育投入、教育师资等方面的教育公平现状及理论对策,切实实现农村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资源相对贫乏,农业生产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要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快农村人才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农村青年是农村人口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新农村建设应充分发挥农村青年的主体作用,用人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开发农村青年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必然要求大力开发农村青年人力资源。以牡丹江市为例,探讨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发展农村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本文对发展农村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促进农村经济腾飞的有效途径,为保持和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良好态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立足龙海实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带动农村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准确把握的中心任务和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区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应该从广大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又容易见成效的工作做起——诸如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等,也就是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9.
农村信用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农村信用社须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以陇南市为例,首先从农村经济和金融机构两方面介绍了陇南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接着分析了甘肃省农村信用社支持陇南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组织体系改革、创新金融借贷产品、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信用合作社支持陇南市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笔者在平目的农村工作中对部分村干部(主要是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的基本素质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和了解,广大农村干部处在"三农"工作第一线,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骨干力量.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中心问题,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农村工作的"牛鼻子".而农村干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