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上海企业》2011,(6):38-39
陶开宇在2011年1月11日《中国财经报》撰文指出: 财政拉动消费,既要扩大总量,更要引导方向,调整结构。具体而言,一是要把扩大政府消费和扩大居民消费相结合,重在扩大居民消费。二是要把扩大城镇居民消费与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相结合,重在扩大农村居民消费。三是要把扩大高收入者消费与扩大中低收入者消费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拉动内需、刺激居民消费的角度,着眼于影响居民消费动机的因素研究,分析消费动机与消费需要的关系,提出影响消费动机的内外部因素,以期为制定刺激消费政策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关于扩大城镇居民消费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城镇居民消费心理趋于成熟,消费呈理性化,加上政府出台的宏观政策在影响居民消费上互相矛盾、互相抵消,使国家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收效甚微。笔认为,政府应当把提高消费的立足点刺激消费需求转化到优化供给上,各项政策措施统筹安排、互相配合,同时加大舆论教育引导消费的力度,调整分配结构,提高中低收入的购买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针对辽宁省城乡居民消费特点的调查问卷入手,从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及资产配置等角度分析辽宁省居民消费的特色,找出为提高辽宁省居民消费能力需要寻找潜力市场,并提出引导居民增加消费可采取的方法为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和增强及改善居民消费观念,为刺激辽宁省消费及振兴东北经济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北京市政府消费、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发现北京市政府消费比例过大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降低了对经济拉动的影响力系数。而政府消费内部的不合理,行政管理费用比例过高是挤占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因此,北京市需要降低政府消费的比率,优化政府消费内部结构,降低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加大科教文卫方面的支出,提高居民消费,从而更快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然而居民消费率却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于是,很多人开始怀疑是收入分配影响了居民消费。西方消费理论隐含收入分配影响消费需求的前提条件是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随着其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究竟是否存在收入分配影响消费需求的基础,本文将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检验江西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否随着其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7.
张峦 《数据》2008,(4):24-25
城镇居民抽样调查资料分析表明,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已从生存型的温饱消费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的富裕消费发展。随着城镇居民对服务性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居民消费支出逐步向服务性消费领域分流,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从1985-2012年全国城镇化和居民消费支出的互动关系来看,城镇化同消费支出变化及平均消费倾向变化并无直接关联;从31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来看,目前居民消费增长的主因仍在于收入的提高,经济增长对扩大消费也有显著正影响,但城镇化对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表明,近年来城镇化率的提高实际上并没有带动居民消费的增长。不确定的未来预期、分割性户籍制度、缺位的社会保障以及相对牢固的习惯习俗,阻断了城镇化同居民消费增长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田宛毅 《价值工程》2011,30(27):274-275
关注消费潜力的发展趋势对于企业来说很有必要。我国不同居民间的消费水平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差距。以后的消费潜力将主要集中于普通居民消费水平的升级和奢侈品消费的进一步增长,其中奢侈品的消费潜力会迅速显现,而普通居民的消费潜力则会以较慢的速度逐渐呈现。  相似文献   

10.
杜峰 《价值工程》2011,30(29):14-15
文章利用凯恩斯主义消费函数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出山东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的具体形式,分析了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显著差异的存在性,对山东省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提供了若干政策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陈鹏联 《价值工程》2010,29(25):38-3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发展,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之间一脉相承,相互影响。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面临众多障碍的现实背景下,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彻底转变政府执政理念,通过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习伟  习静 《价值工程》2011,30(20):293-294
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终极理想。翻开中外历史典籍,智者关于社会和谐的描述比比皆是。但是,实现社会和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今,人类社会在经历过漫长的人治、德治历史过程后,最终选择依靠法治力量来构建社会和谐,这已成为现代国家的基本共识。建设公正平等的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不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杨金玉 《价值工程》2008,27(1):52-53
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当代中国提出了"和谐社会"思想,其实质是确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理想。这一社会发展理想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和谐社会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然环节;其次,和谐社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最后,和谐社会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utch statistical society: "Vereeniging voor de Statistiek", founded in 1857.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society flourished and ha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members. It played a very active ro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entral official statistical bureau: "Centraal Bureau voor de Statistiek". These activities ended with success in 1892. Then the society changed its name and did no longer engage itself with statistics. Members o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thought of statistics as facts about society, mostly numerical, but not always. They hoped to discover the laws which ruled society, by means of statistics. In that way the social sciences would improve.  相似文献   

15.
刘中霞  杨好利 《价值工程》2012,31(21):250-251
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正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也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推进教育公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和质量保证等方面入手推进远程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信息化社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信息化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政府工作职能如何转变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各级政府需要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社会建设任务。这是一个在冷静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作出的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正确理解和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来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第一次把资本主义社会分成五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国家面临的课题,更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必然要面对的课题。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发达国家给我们准备和提供了有大量的经验和教训,这主要是单纯市场机制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活力与社会和谐难以兼得,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任务应该是降低社会的两极分化程度,要注意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义上应是民主法治的社会。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包括民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密不可分的,阐述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具有全局性、实践性、开放性、平等性、改革性五大特点,探索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郑峰磊 《价值工程》2010,29(33):104-104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较高的政策变动性,这是我国这种社会转型的特性与公共政策的职能所共同决定的。通过论述由公共政策变动性所可能带来的负效应,最终得出一些有利于社会转型而降低政策变动性负效应影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