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更正     
老表 《中国企业家》2005,(18):10-10
通过《中国企业家》杂志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事件的全面报道,我才算真正明白,国际经济其实就是国际政治的一种利益表现。尽管该事件是一个独立的商业行业,但号称老牌的市场经济大国——美国,却在别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时,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加以阻止。  相似文献   

2.
王巍 《中国企业家》2005,(15):56-58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伴随中国方面的舆论高调和态度坚决,这种原本并不被国际看重的资源收购案就迅速演化成为震动美国朝野,当然更是牵动中国人民族情操的国家大事了。善于微言大义的国人自然联系起中国企业收购国际矿业巨头诺兰达的困难,收购IBM资产的审查刁难,收购没落贵族品牌美泰格的曲折,收购巴基斯坦电信的挫折等等一连串事件,在体验着中  相似文献   

3.
并购成功固然可喜,但适时收手亦可谓明智之举在中海油撤回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后不久,另一石油企业中石油打赢了另一个关键之仗。日前,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已接受中石油集团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提出的41.8亿美元收购报价。看来,中国这两大能源巨头同样的海外寻油故事很可能有不同的结局。但如果就此说中海油集团优柔寡断、中石油集团是深谋远虑的智者,笔者不敢苟同。我们总有“非成即败”的思维恶习。殊不知,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投资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日益加快.此次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典型案例,对于这一经典案例的实证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文章基于财务指标法对双汇国际控股公司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其采取杠杆收购这一并购策略以及新型支付手段给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了绝佳的范例和新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良毅 《物流技术》2005,(7):104-105
1引言 2004,发生在国际物流、快递市场中超过亿万美金的物流并购项目有UPS收购Menlo,TNT收购Wilson、UPS收购亚洲合资公司、FEDEX收购Kinkos、DHL收购BlueDart等.国内物流企业并购市场也是非常活跃.有国际物流企业进军中国的并购,也有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物流企业并购将是未来的发展主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年以前是孕育期,2000-2007年是发展期,2007年以后是全面推进期.在第一阶段,中字头、国字头的企业开始尝试着走出去,以海外贸易和运作作为基本的对外交流窗口,代表企业如五矿、中粮、中国银行等;在第二阶段,2000年"走出去"被中央正式确定为新时期的一项开放战略,2005年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全球化元年,是年众多著名行业领先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寻求海外拓展,标志性事件有中海油竞标优尼科,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还有联想、TCL、华为等民营企业"走出去";在第三阶段,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中国企业全球化从行业广度到深度均得到提升和拓展,标志性事件包括鞍钢收购澳大利亚金达必公司、中国移动收购巴科泰尔以及最近中铝收购秘鲁铜业等等.  相似文献   

7.
6月中旬以来,海尔欲收购美国第三大家电企业美泰克公司(Maytag)的消息成为中国家电业也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引人关注的事件。以家电、IT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一直不顺利,TCL李东生连连失手,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也被人投以怀疑的眼光。至今,这起跨国并购还没有最终结果,但由此引发的对如何走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困境的思考却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8.
当兼并收购活动超越了一国的范围而成为跨国行动时,使产生了企业的国际兼并收购活动。在国际上,L十年代以前,国际兼并收购活动并不十分活跃。以美国为例,1973年以前,由于这类活动很少.美国商务部并没有专门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但自那时以后,国际兼并收购活动越来越活跃,对国际经济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我国,““中策现象”以及中信、光大、首钢等企业到境外或海外从事兼并收购活动所引起的争议等,表明在我国,企业的国际兼并收购活动已经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国际兼并收购活动作深入探讨,由于国际兼并…  相似文献   

9.
海尔在美国建厂,TCL并购重组法国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市场。那么,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也必将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最大障碍,尤其是对于许多缺乏国际化经验的中国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想走出去,但没有人才去开"铺子"怎么办?没有实力收购外企怎么办?没有机会融入海外主流、不被信任怎么办?新大陆集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论是海尔在美国建厂、TCL收购德国著名家电品牌施耐德,还是格兰仕为全球微波炉厂商贴牌生产,在中国制造业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今天,都已不算什么新闻了.  相似文献   

11.
2005年,我国第三大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海油")考虑对美国同业对手尤尼科公司发出逾1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它标志着中国企业规模最大的一宗海外收购案拉开了序幕.但是历经雪佛龙公司及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阻挠,这宗收购案的进程可谓一波三折.最终,中海油权衡了各方利弊,果断地宣布退出竞购,虽然令国人感到惋惜,也使我们看到了希望.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其意义深远,在整个竞购过程中,中海油遵守国际规则,始终抱着积极主动的合作态度,但是仍有一些主客观因素导致了收购的失败.其中包括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缺乏跨国兼并经验、国际商战的扑朔迷离、跨国运作的公关技巧等等因素.本文从公关技巧这一角度来分析中海油收购案,为将来国内企业跨国兼并运作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2.
“门口的野蛮人”这个词产生于美国80年代资本市场,当时美国出现了一批金融资本公司,通过大比例收购股份“掌控”上市公司,启动资本运作.这些资本运作有时将联手管理层,如给管理层大量期权激励,实现MBO (management buy out),有时对原管理层带有敌意,后一种情况就是“门口的野蛮人”,其代表案例为美国最出名的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杠杆收购案.而在中国的2015年年末,深圳潮汕系资本集团“宝能系”斥巨资狙击万科地产这一事件引起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剧烈震动,也成为了中国保险公司举牌现金牛型上市公司的最新案例,而这一事件也被称为“中国版门口的野蛮人”.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杠杆收购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全新风向,以对中国资本市场中的杠杆收购进行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3.
海尔在美国建厂,TCL并购重组法国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市场。那么,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必将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最大障碍,尤其是对于许多缺乏国际化经验的中国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党的十五大向中国企业发出的号召,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与水平的必然要求。中国加入WTO在即,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会面临着诸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未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胜,首要的是知己知彼,制订正确竞争策略,特别是以直接投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那么,对于收购还是创建两种策略的比较与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收购策略研析 作为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之一的收购策略,是指通过购买目标市场上现有某个企业的股权并占到一定份额而取得对该公司的所…  相似文献   

15.
杠杆收购及其在国企改革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杠杆收购概述 杠杆收购是源于美国的一种特殊的企业兼并形式,其实质在于,买方企业通过杠杆收购可以投入少量现金以较少的股本投入融得数倍的并购资金,而实现对目标企业"以小搏大"的收购.杠杆收购融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及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作为抵押,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16.
跨国并购浪潮此起彼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实力的强大,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入到跨国并购者的行列。本文拟探讨跨国并购中,中美两国企业并购策略与支付方式上的差别及内在原因。一、跨国并购策略的比较(一)美国企业跨国并购策略。从美国企业2003年和2004年的重大跨国并购事件可以看出,要约并购在美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占了很大比例,并且较多地使用恶意收购策略。笔者认为,这是由  相似文献   

17.
海尔在美国建厂,TCL并购重组法国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市场。那么,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必将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最大障碍,尤其是对于许多缺乏国际化经验的中国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去年初写了<葡萄酒--无声的国际社交语言>一文,谈葡萄酒在国际交往、特别是国际商务交往中的文化沟通作用.当时提出这个独家论点,是有感于中信集团高层主管车尔先生在美国大金融家索罗斯家做客时,交流中修正了索罗斯对中国的误解这一段经历,以及日本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对各国文化和生活习俗的细致研究.年中便发生在西班牙焚烧中国鞋的事件,促使将这一重要问题再提出来,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走向世界市场时须补习各国文化和生活习俗,在商务运作中注意融入当地社会这一必修课.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凭什么走出去?走出去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还是为了提升竞争力?我认为,首先这是企业生存的需要。当企业从一个工厂走向提供商时,必须有设计、营销、产品开发资源,这个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走出去收购一家公司,而是在收购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人才优势。我们集团在收购美国的一家公司后,把公司搬到美国的高点,是家具的硅谷。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跨国经营、外向型发展成为国内很多企业的经营战略. 2001年8月28日,万向集团设在美国的万向美国公司成功收购了美国上市公司UAI,成为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第一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