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政策性金融与开发性金融之辨析及其转型定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是本质上截然不同的两个逻辑概念,前者既不是后者的一个初级阶段,后者也不是前者的一个组成部分;政策性金融也必须讲求财务效益,实现非主动竞争性盈利。策性金融理论是发展中的科学理论。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政策性业务与非主动竞争性盈利的有机统一。政策性银行的定位,应该是包括其性质定位和职能定位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开发性金融是适应并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专门为实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增强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金融形式。在国际上已有百年历史,而在我国,这一理论才刚刚兴起。国家开发银行的建立则为我国的开发性金融得以实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策性银行向开发性金融机构转型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性金融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政策性银行成立之初相比,我国产业结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需求和微观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政策性银行向开发性金融机构转型的条件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形成了综合性开发性金融模式,它具有多元功能并存的特征。本文从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法学等学科出发,对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进行重新审视,揭示了其多重内涵、发展模式和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周学 《现代金融》2010,(1):23-23
2005年底.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名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一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适应新形势,传统的政策性银行要转变成为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上可持续的、具有一定竞争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我国政策性金融转型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阐述开发性金融产生的背景及意义,国外开发性金融的发展状况,我国开发性金融理论以及分析开发性金融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表明开发性金融在广西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分析了商业性金融的运作和不足以及开发性金融的定义、运作和主要特征,然后,根据开发性金融所具有的国家信用、以政府特定社会和经济目标为双重目标以及发行开发性金融债券等特征说明了开发性金融如何能够弥补商业性金融的不足,并给出了开发性金融能够弥补商业性金融的缺陷并在经济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金融与社会发展稳定的强烈需要,政策性金融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持续性的普遍发展,并日益壮大,其功能、战略地位与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仍在日益深化。然而在中国,政策性金融在机构上的独立存在和发展,仅区区十几年时间,并且在理论研究与认识上,政策性金融的客观存在被忽视甚至遭遇无视,存在误解、曲解或错解,因此理论研究有待深化。某些媒体的炒作更造成许多混乱,引起更多的疑虑,亟待澄清与纠正,以有利于政策性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关于开发性金融发展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金融更应该承担引导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与进程的特殊尊要。因紫,促使传统金融向开发性金融延伸,无论对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还是对金融自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促进传统金融向开发性金融延伸过程中,开发性金融的定位,开发性金融主体的确立,以及各开发性金融主体之间关系的协调等,是开发性金融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系统性风险的重视和对金融监管框架的反思,以逆周期调节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为主要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逐渐兴起,成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作为金融监管的新框架,宏观审慎政策已成为我国金融调控的又一重要支柱,逐步形成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中央银行宏观政策体系。本文从宏观审慎政策理论发展出发,结合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实践,提出健全中央银行"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金融发展的测度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探讨金融发展的测度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政策成为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调控模式改革的核心。尽管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很多问题的研究还远未达成共识,但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均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有待深入总结。依照宏观审慎政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逻辑脉络,本文一方面将对宏观审慎政策在其目标、工具、有效性、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另一方面,也将对国内外宏观审慎政策的实践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同时,结合构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目标,本文将在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解及未来宏观审慎政策理论与实践上有待深入探索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的发展历程,简要梳理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在二战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实践,认为发达国家的中介目标演进大致可区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中介目标的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认为中介目标选择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中介目标的选择和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持.最后,建议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应根据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等情况选择和调整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5.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无疑确定了行为金融理论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对现代金融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就其主要内容、实践意义以及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实证分析等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论述,并对其研究前景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前的财政税收政策存在一些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应逐步对其进行调整,增加财政对涉农行业的无偿投入,大力发展政策性投融资,调理财政支农投入的使用方向。同时完善税收制度,优化现行税收支出政策,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金融工程的发展不仅对一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传导、实施效应产生巨大影响,改变了货币的结构和内涵,改变了三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央银行应采取监管与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来应对金融工程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碳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碳金融是环境金融在低碳领域的创新,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气候经济学、环境金融学、企业社会责任和外部性理论等都为碳金融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现阶段学者们对碳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金融的源起研究、碳金融的特殊属性研究、碳金融的动力机制研究、碳金融的国际博弈研究和碳金融的适应性研究五大方面,并已取得一些重大进展,但是仍存...  相似文献   

19.
In a 40‐plus year career notable for path‐breaking work on capital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s in capital budgeting and valuation, MIT finance professor Stewart Myers has had a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bo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porate finance. In this article, two of his former students, a colleague, and a co‐author offer a brief survey of Professor Myers's accomplishments, along with an assessment of their relevance for the current financial environment. These contributions are seen as falling into three main categories:
  • ? Work on “debt overhang” and the financial “pecking order” that not only provided plausible explanations for much corporate financing behavior, but can also be used to shed light 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cluding the reluctance of highly leveraged U.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raise equity and the recent “mandatory” infusions of capital by the U.S. Treasury.
  • ? Contributions to capital budgeting that complement and reinforce his research on capital structure. By providing a simple and intuitive way to capture the tax benefits of debt when capital structure changes over time, his adjusted present value (or APV) approach has not only become the standard in LBO and venture capital firms, but accomplishes in practice what theorists like M&M had urged finance practitioners to do some 30 years earlier: separate the real operating profitability of a company or project from the “second‐order” effects of financing. And his real options valuation method, by recognizing the “option‐like” character of many corporate assets, has provided not only a new way of valuing “growth” assets, but a method and, indeed, a language for bringing together the disciplines of corporate strategy and finance.
  • ? Starting with work on estimating fair rates of return for public utilities, he has gone on to develop a cost‐of‐capital and capital allocation framework for insurance companies, as well as a persuasive explanation for why the rate‐setting process for railroads in the U.S. and U.K. has created problems for those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20.
财务学理论与实务前沿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财务学理论与实务不断创新与发展,财务学科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提升。为了繁荣财务学理论,推动财务管理实务创新,促进财务学科发展,由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财务学年会暨财务理论与实务国际论坛于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