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文 《新财富》2005,(10):40-41
日前,创维集团旗下的创维数码控股有限公司(0751.HK)公布2004年度(2004年4月1日至2005年3月31日)业绩报告.显示创维数码营业额再创历史新高.为104.66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3.6%;纯利为4.03亿港元,增长17.8%;每股基本盈利增加至17.99港仙。此外,截至2005年3月31日,创维在银行的现金及存款总共为19.4亿港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36%,其中包括向供货商发出的应付票据而存于银行的已抵押存款合共10.55亿港元。  相似文献   

2.
《北京商业》2005,(2):29-29
中国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联华超市(0980.HK)4月20日公布2004年度经营业绩。公告显示2004年联华实现销售约108.55亿元、净利润约2.16亿元,与2003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6.9%和31.7%,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0.36元。  相似文献   

3.
美容连锁企业间的竞争力是有关美容技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的竞争,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美容师的技能水平,从而增强美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相对低廉的成本。本文认为,美容连锁企业的竞争力能力与其企业对其技师的培训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美容连锁企业采取的传统扩张方式由于过度追求经营规模,而忽视了美容技师服务的水平与质量,从而导致企业逐渐丧失其基本的市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连锁零售行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连锁零售企业的总数量急速增长.店面数量迅速扩大从业人员数量也急剧增长。随着2004年WTO对零售行业保护期限的到来,连锁零售行业即将对外资完全敞开大门,为应对外资零售巨头大规模扩张带来的直接冲击,国内连锁零售企业的自主整合或政策性整合如火如荼。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建设新的店面实现扩张走向了直接投资与企业整合相结合,并以企业整合方式为主的扩张方式。  相似文献   

5.
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企业凭借拥有广泛的销售渠道网络,能够如同银行吸收存款一样,通过“账期”占用供应商资金,将获得的周期性无成本短期触资投入到企业的经营过程。这种“类金融”的企业性质使国美、苏宁在外部融资面临较大困难时,借此缓解资金瓶颈的约束,实现规模扩张及多元化发展.本文以国美和苏宁勾例说明当前我国“类金融”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实现“类金融”企业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凌  孙红  于欣  周莹 《新财富》2007,(11):66-67
这是一个连锁的时代。 从美容、超市,到钟表、服装鞋帽,连锁业态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所有服务性行业中。而有着千张“面孔”的连锁企业.归根结底只有两种模式:直营模式和加盟模式,在我们观察的自然美、现代美容、百丽、新宇亨得利、亨吉利、ITAT、七匹狼等一系列案例中,概莫能外。[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三联竞争力》2007,68(11):16-16
2007年9月20日,中国家电连锁龙头——国美电器“掌门人”黄光裕悄然减持国美电器1.7亿股,套现23.9亿港元,如果再加上2006年3月黄光裕以国美电器35%股权注资套现,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已经从股市提款80亿港元。  相似文献   

8.
毛学麟 《新财富》2008,(9):22-23
2008年7月21日,香港英皇集团旗下英皇钟表珠宝(00887.HK)挂牌上市,筹资约6亿港元,用于新开门店。此前的6月2日,飞亚达(000026)宣布拟定向增发3000万-5000万股、筹资不超过5.32亿元,拓展亨吉利名表连锁。中国钟表市场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之一,相关数据估测,中国手表消费市场容量将达到400亿元,  相似文献   

9.
李凌 《新财富》2005,(1):64-66
2004年12月13日,中信21世纪(0241.HK)公告称其2004/05年上半年(截至2004年9月30日)盈利1164.2万港元。这是该公司1997年以来首次实现盈利,而这个巨变与中信集团在2000年成为其策略股东、并在2003年11月成为其单一第一大股东密不可分。在一年多时间里,中信21世纪两次获得母公司低价转让的优质资产,市值从约4。89亿港元猛增15倍到约75亿港元,继中信泰富之后再演“香港股市神话”。  相似文献   

10.
综合     
《新财富》2007,(5):78-90
中信泰富 受益于钢铁、矿业和房地产三大主营业务增长,中信泰富2006年收入达470.49亿港元。同比上升77%。其业绩增长的最大亮点为特钢制造业,公司旗下目前拥有江阴特钢、湖北新冶钢及大冶特钢等企业。特钢产能超过700万吨。2006年初,公司出售香港又一城项目50%股份。套现61.8亿港元。荣智健个人2007年3月斥资4.53亿港元入股保利香港(00119.HK),成为第二大股东。  相似文献   

11.
《北京商业》2004,(1):15-16
经历了2001年和2002年的数量规模快速扩张后,2003年,连锁企业已开始向重质量效益的方向转变,规范经营、加强管理已经成为连锁企业关沣的重点一而据保守测算,全国连锁经营企业的销售总额已超过7000亿元,占到了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以上.显示出连锁经营这一现代流通方式  相似文献   

12.
永乐的游戏     
非语 《三联竞争力》2005,(11):13-14
内地投资者度过漫长的十一假期,香港市场并没有闲着,传言多时的永乐电器(HK0503)也终于在此期间开始招股,募资超过10亿港元。至此,内地三大家电连锁企业都完成了上市。业内人士一致预期,今后的市场整合势必更加残酷。但永乐电器上市的意义却也不仅仅限于此。  相似文献   

13.
解永军 《商界名家》2007,(1):108-108
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前七名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2%.国美电器从2002年的销售收入109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238亿元.增长了118%;苏宁电器从2002年的59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221亿元.增长了274%。  相似文献   

14.
赵崎 《国际市场》2006,(11):67-68
根据连锁经营协会发表的数据,现代流通方式在消费品零售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1年,“连锁百强”企业的销售额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到2005年已超过10%。同时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龙头企业正在逐步形成。2005年与2001年相比,”连锁百强”平均销售额由16亿元增长到71亿元,增长了3.4倍,平均企业店铺数量从131个增长到382个,增长了1.9倍。百强前十名销售规模总额占到百强销售总额的44%,同时这种发展依然保持高速增长。”连锁百强”销售规模总额增幅,2001年为65%,2005年为42%;百强企业增幅2001年为65%,2005年为32%;虽然增势减缓,但是增加的速度还是高于国际水平的。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2月19日,由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易居中国、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连锁商业暨商业地产年会在广州广东大厦成功召开。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新语境下,本届年会汇集行业著名专家学者、连锁零售业界权威领袖、商业地产开发商高层,以及行业服务机构、主流媒体等500多位业界精英,共同探索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美容几乎是每个女人每天的必修课。瞅准这一商机,近几年,美容店已经开遍了大街小巷,美容连锁加盟市场也炒得异常热闹。有过美容经历的女性大都知道,美容院多是以连锁店的形式出现,在一家美容院办了会员卡之后,负责人会告诉你在某某地方以及某某地方都有自家的美容店,顾客可以选择就近的一个连锁店,而且确实让顾客感觉到该美容院的规模之大之正规。美容院的市场宣传如此火爆,加盟美容院连锁果真会有如广告宣传般的诱人回报么?且看以下案例:  相似文献   

17.
《财经界(学术)》2008,(8):14-17
尽管2008年存在国内及外部金融环境动荡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但业界普遍认为.银行业的高增长依然可期。利率重估和所得税率是2008年银行业盈利增长的基本保障。其中,仅税率一项因素,即可使行业一季度平均净利润增加25%。同时,央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亦无碍行业盈利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8.
李莉 《商》2014,(1):324-324
根据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汽车美容行业也随之兴起。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养护,汽车美容采用专业先进的特殊养护手段,结合高新科技产品对汽车进行全新的护理保养。从我国汽车美容连锁企业的经营现状分析,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企业凭借拥有广泛的销售渠道网络,能够如同银行吸收存款一样,通过"账期"占用供应商资金,将获得的周期性无成本短期融资投入到企业的经营过程。这种"类金融"的企业性质使国美、苏宁在外部融资面临较大困难时,借此缓解资金瓶颈的约束,实现规模扩张及多元化发展。本文以国美和苏宁为例说明当前我国"类金融"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实现"类金融"企业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北京商业》2006,(3):21-21
2006年上半年全国前30家连锁企业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上半年我国连锁企业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国前30家连锁企业2006年上半年销售额达2751亿元(其中,直营店的销售额为2363.4亿元,占销售总额的86.1%),比2005年同期增长25%;店铺总数为15563个,比2005年同期增长17.1%。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商业连锁部分)以383.7亿元销售额、6451家店铺的业绩稳居第一,销售额与店铺数分别比2005年同期增长5.2%和9.4%。国美电器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大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家乐福(中国)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分别以303亿元、289亿元、173亿元和119亿元的业绩排名第二至五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