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一种观点认为,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导致我国区域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本文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从"发展的不平衡"和"增长的不平衡"两个角度,对此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上述观点并不能成立,尤其是1991年后,我国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程度的扩大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率的下降相伴而生的,两者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另外,尽管东中西部经济增长率的趋同趋势较为明显,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与我国区域间增长的不平衡程度之间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前,中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下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采取了以平衡为目的、以投资向内地倾斜为手段的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开放度的提高,区域经济利益的作用逐渐增强,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也日益扩大,区域经济发展逐步转为以发展沿海经济为主的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实施手段的这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机制的构建——一个山东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山东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不断扩大成为新时期山东各区域间的突出矛盾.鉴于此,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域共生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这一理念,提出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和谐观,并分析了实现山东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现实基础,最后,基于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构建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前经济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众多地区凸显出来。经济发展决定着区域人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区域经济如果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或者趋势,都将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这也逐渐成为国家理论与实践工作的重点。本文将讨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以及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且就现当代经济社会环境分析相关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是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各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东部地区面向太平洋和西部地区深入欧亚大陆内陆深处的陆海分布的自然地理格局,迎合国际产业大尺度向东亚特别是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空间转移的趋势,使中国向沿海倾斜、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区域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实现了从内陆发展为主向沿海发展为主的转变,促进了经济的腾飞.进入21世纪,“三大地带”发展差距逐步拉大,形成了自然资源丰裕程度和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阶梯形态分布格局,客观上要求各区域发挥优势,缩小差距,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也具备了坚实的客观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不可避免地迎来转型时期,砥砺多年的“4+3战略”日臻成熟,同时以经济发达程度和市场发育程度为导向制定的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进入发力期,促进协调发展成为区域发展转型的基本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更加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统领性战略.  相似文献   

6.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历史的教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又一次重要调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共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西部开发,即“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这两次西部开发是以地区均衡发展或国防需要为宗旨。建国初期,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为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一五”时期工业建设重点转向内地;“三线”建设时期,为了国防安排的限额以上项目有68%分布在内地,投资额有48%投到了内地,其中“三线”地区1投资额占投资总额的30%以上。两次西部开发的基本方式,一是在内地投资新建,一是沿海地区老企业向内地搬迁。其中“三线…  相似文献   

7.
共生理论及其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运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长期以来,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从本质上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能力的高低,不仅牵涉到国家综合国力在全球竞争的胜负,也影响到本地区乃至全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仍很不平衡,差距突出.面对这种情况,确立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升级的大系统战略及其宏观微观定位,便非常重要和迫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走势出发,在21世纪前10年,促进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必须兼顾系统性、综合性和全局性,是国家确立的区域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共生理论来指导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慎重选择合适的共生行为方式和共生组织方式,构建东、中、西部三大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机制.  相似文献   

8.
由陈栋生、魏后凯、陈耀、刘楷合著的《西部经济崛起之路》,最近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系统研究西部地区发展问题的有新意与创见的新作。众所周知,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由重工业优先转变为轻工业优先,二是区域重点由倾斜内地转变为倾斜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取向由匀衡战略转向非均衡战略。这两个转变使内地削弱了两个重要发展条件上的优势,即内地原有的重工业优势和生产布局的内地倾斜优势,使内地和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十余年间发展差距有所扩大。因此在这个背…  相似文献   

9.
资源层次、经济重心与区域经济的多元合作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与经济重心的跨区转移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而其根源则是围绕资源一技术一人类需求三者间的协同态变化而展开的。本文基于资源层次性分析,揭示了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源贡献率变化,必将导致主导性资源在不同经济时代发生动态更替进而引起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客观事实。本文就资源层次、经济重心、人类需求的协同机理进行解析,这些解析能够为我们追寻区域发展差异的本质原因、选择科学的区域发展路径、实现跨区域经济的多元合作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电话通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认识的普遍提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它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由于区域经济的差异,区域电话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影响电话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很多,除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可量化研究的一些固素外,还有很多难以量化的定性因素。本文就针对影响区域电话发展影响的定性因素,结合吉林省九个地区采用简化的层次分析方法加以量化研究. 一、影响区域电话发展的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鉴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成果,将之运用到区域经济层面上来,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评估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区域智力资本水平,并进行相关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广东省区域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区域智力资本的4种构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所差异,而且省内各个地区之间的区域智力资本水平很不平衡.本文进而探讨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泉和机制,并为地方政府选择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 是我国指导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 在当前经济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背景下, 以中部崛起战略为切入口, 对其为代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对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完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对1999~2017年中国29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后发现, 中部崛起并未有效推动中部地区人均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作用不显著。在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观念指引下, 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大幅度提高, 挤压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空间, 政策效应没有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3.
增长极理论的非均衡发展观与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长极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增长极理论认为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由落后状态向某种发达状态过渡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形式,而平衡发展则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要求和所达到的结果.为解决非均衡发展所造成的区域差距悬殊的问题,增长极理论主张用战略性区域政策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即在落后的边缘区域构建新的"诱导性"增长极.许多国家正是运用增长极理论这一政策主张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在加快落后地区开发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对我国解决中、西部与东部的区域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当前应加快区域发展战略重点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从战略高度统筹中、西部发展,按着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原则,分区域确定东北、中部、西北、西南四大增长极作为中、西部区域增长极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当今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当今国际科技和经济激烈竞争的制高点,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金融危机寒潮来袭,许多高科技企业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力,鲜明的对比折射出科技的重要性和创新的紧迫性.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态势,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关键问题在于是否有合适的发展战略,利用这一规律实现良性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从产业一体化和区域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一方面可以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一个整体上量化的掌握,便于区域间的比较研究,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可以找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策略,保持产业竞争优势,最终目的是获得产业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1999-2005年中国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活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缩小我国沿海和内地的差距,是我国区域发展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自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又相继实施了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战略,但这些战略的实施,始终无法使内地的经济赶超东部。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沿海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性是其工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而内地由于工业结构调整的被动性以及不适当的专业化,限制了其工业的增长。内地经济要赶超沿海,必须采取新的思路,变被动调整为主动调整,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这是振兴内地经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了新的格局。工业重心的转移,使老工业基地经济呈现低速增长,东南沿海区域工业的振兴和高速发展,带来了这一区域的经济高速增长,形成新的工业重心。同时,工业重心的转移也使得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怎样看待这种趋势,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工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工业发展与经济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工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全球经济的巨大变化,而工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这种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越来越突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之后在“二会”期间又吹响了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号角。宗旨是以国民经济平衡发展为指导思想,缩小地区之间差距,培养并形成新的增长极,实现东西互动,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凯 《山东纺织经济》2013,(12):11-13,7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贸易都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突出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但是,长期以来,重视出口贸易、低估甚至忽视进口贸易对本国科技水平提高、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我国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的总体倾向。受这一政策倾向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加剧,贸易摩擦频发,技术含量低、贸易附加值少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技术溢出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检验部分,分别从国家整体、分区域的角度,考察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从而为相关政策的推出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沿海开放区域的不断展开,内地各省区纷纷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从总体上来规划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这中间的一个极为重要方面就是内地各省、区、县相继宣称要加速“强化自己”以便“呼应沿海”开放。这样,各地没组织,没重点选择,形成一股一股的浪潮。彼此竞相效尤,提出宏大的追赶目标。在吸引资金、技术等方面互相攀比优惠条件。其结果,这种竞相攀比的政策措施产生的是盲目的效仿与盲目开发,使肥水外流。成为引发信贷规模膨胀,投资重复和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观以来,人类社会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由于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间依赖性减弱等原因使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加强区域经济协调,追求可持续发展,对处理目前与长远利益关系,繁荣区域经济和促进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加强区域经济协调的措施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一、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区域经济在发展初期,保护和扶持了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维护了地区利益。但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区域经济在摆脱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的束缚方面还没有重大突破,在某些方面甚至阻碍了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区域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地区经济不平衡状况进一步突出,区域经济协调任务随之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