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健全家庭教育权的保护制度是优化教育合力,解决教育纠纷的当务之急。通过研究国外立法例,发现我们在这方面尚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目前的制度性选择是建立学校重大事项听证制度以及建立教育仲裁制度,切实保障学生家长的教育知情权、教育参与权、教育监督权,以健全教师教育权、学校教育权与家庭教育权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
鲁春平  李彬 《经济论坛》2010,(11):36-38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接受物本主义的教训后提出来的,强调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求"发展"所依靠的人民必须有自然理念,即控制和管理自身的欲望或需求,控制科学技术的运用方向,要求人们认识到发展以人为本,人以幸福快乐为本,而幸福快乐的决定性心理因素是社会关系的强度和闲暇的质量。此种侧重精神层面的制度安排必然会减缓自然环境的压力,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应有之意,在解读时应给自然合适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无论在何时都为大家所关注,一个孩子的养成和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尤其是母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担任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此文中分析“虎妈”、“徐妈”现象,提出一种与传统家庭教养方式完全不同的和谐的家庭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和西方传统人本主义甄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澜  凌保东 《经济师》2009,(4):32-33
人本主义的价值追求具有普适性特征,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就已闪现出人本主义的火花。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与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同为人类文明的伟大理论成果,它们在反对“物本”、“神本”.在肯定人的力量、弘扬人的价值上有相同性,同时也都具有强烈的现世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在“以什么人为本”、在“以人的什么为本”上两者有本质的不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的螺旋式复归,它既是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又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论断,把以人为本提到发展的本质和核心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目的,突出了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在整个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那么哲学上到底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呢?本文主要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历史、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论述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生成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的进一步科学化,并深入阐述了其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所被赋予的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是当前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体会,并通过与众多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从确立父母的家教责任意识、学会正确看待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讲求家教的艺术与方法、帮助子女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与道德品质、为子女成长创造有利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学生家庭教育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旨在引起家长对孩子家庭教育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试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学礼 《经济师》2005,(1):103-104
素质教育是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而进行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教育改革。当前形势下,在素质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非常重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旋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良好的个人素质和民族素质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和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主张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工程中,重点是家庭教育预防,其中家庭教育是关键,而我国当前家庭教育普遍缺陷,必须弥补这些教育缺陷,更新观念,才能更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概念虽然早已有之,但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还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思潮,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脱离社会关系、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的人性论,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一种宣言,仅仅停留在少数知识精英的书斋之中。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赋予以人为本以真正科学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涵,也才有可能真正地将以人为本融入和谐社会理想与实践之中。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灵魂。恩格斯在逝世前一年,卡内帕请他给《新世纪》杂志题词,他考虑再三说我不题词了,说从马克思著作里面找出一句话,也是最欣赏的一句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说,“除此之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  相似文献   

10.
吕萍 《经济研究导刊》2010,(10):202-203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飞跃,是在立足中国当代现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而提出的,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新形势.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以人为本".中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自始至终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关注人的发展需要和精神需求,为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崇尚法治,否定人治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基点和核心。邓小平法治思想主要包括: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正确处理党和法的关系;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大学生成长、发展与成才的高度出发,为学生搭建获取信息资源、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娱乐交友、发泄情绪的各种网络平台,通过正面信息的引领与疏导,提高学生的网络政治素质、网络道德和网络自律;通过平等交流,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和了解学生成长之痛,实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实现服务育人、引导成才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3.
马禄堂 《经济论坛》2001,(17):53-53
1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使教育教学工作彻底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争创一流学校,我们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的重要论述;反复研究汩罗、梁丰、苏锡常等先进地区的教改经验;派出骨干教师到黄石中学、北师大附中、青岛二中等先进学校参观考察;深刻剖析应试教育的弊端,认真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引导广大教职员工更新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反复研究,多次讨论,明确提出“教好每一节课,育好每一个人”的办学宗旨,确定“实施一流管理、培养一…  相似文献   

14.
李敏 《经济研究导刊》2011,(31):319-320
"90后"作为一代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的成长环境及形成的特点,需要认真的研究和面对。家庭因素、尤其是家长、自身的特点及处理问题的观念,对"90后"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立足尊重"90后"的整体特点,寻找家庭教育的重心,做到尽量避免家庭教育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本质上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培养人和造就人的活动,是一门处理关于"人"的艺术。马克思主义中蕴涵了大量的"人"的思想,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人"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产全面发展的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回归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固有轨迹。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微观组成部分,并且我国家庭基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普遍加大了教育投资,出现了过热与疯狂的投入现象,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家长都开始关注家庭教育投入中的风险问题.本文欲从家庭教育投入中前景选择这一角度,分析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投入时的不同风险偏好.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们从事各项工作的先进思想。本文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发展模式,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改革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提高专职教师的专业技能、多元化培养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应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慧君 《开放时代》2001,(2):115-116
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就是个性教育。众所周知,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乃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把学生看成有需要、有情感、有思想的能动主体,而是把他们看成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教育加工的原料。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必须实施 教育价值观 由强调教育 的工具功能 (社会功能) 向教育的本 体功能(个 体功能)的 转变,以学 生自身的发 展作为教育 的基础和出 发点,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素质充分、自由、全面地发展,造就充满活力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代新人。 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9.
如今,教育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社会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给高校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在高校传统教育的深刻变革中,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新条件,开拓素质教育持续化发展新途径,将信息技术与素质教育进行有效整合,是适应现代化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内在要求,也成为当前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从家庭教育消费特点看激发重庆居民教育消费的着力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彩虹 《经济师》2003,(7):221-221,223
文章对当前重庆市家庭教育消费特点进行了剖析 ,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激发居民的教育消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