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利用1992-201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收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源强度、收入、工业化与城市化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收入对能源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工业化、城市化对能源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业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大于收入与城市化,只有收入增长到能抵消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时,三者的联合效应才会使能源强度降低.从政策角度看,降低能源强度,不能仅依靠提高收入的经济政策,而重点在提升工业化、城市化的内在质量,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是当今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它在推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把握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规律,积极培育具有地区优势的产业集群,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缩小差距、快速崛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质量演变过程呈倒\"U\"型关系。文章根据人的需求理论和产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重新对产业进行定义和划分,用一个较完整的理论框架融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动力机制,并深入解释了这种动力机制的影响因素和形成过程。结果表明,人的需求和产业动力机制使得人的环境需求、产业环境需求和产业环境压力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倒\"U\"型关系的演变。最后,分析了这一关系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依性研究——基于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培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8,3(2):277-295
There are a number of theoretical reasons why citie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Such spatial interdependence has been largely
ignored by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with only a couple of recent papers accounting for such issues in their estimation. This
paper takes spatial dependence panel data models in specifying and testing to analyze three metropolitan growth behaviors
in China. We find that controlling for fixed-effects allows us to disentangle the effect of spatial dependence from that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that of omitted variables. The estimated relationships of traditional determinants of urbanization
are robust to inclusion of terms to capture spatial interdependence, even though such interdependence is estimated to be significant.
Additionally, the three metropolitan areas might be said to represent three distinct stages during the urbanizat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二者是否协调发展直接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研究在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评价了成都市自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和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二者的协调性。并提出了现阶段促进成都市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以实现成都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城市化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一国的粮食安全由粮食的生产能力、流通能力和消费能力三大因素构成。工业化、城市化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国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但工业化、城市化需要相关行业支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顾农业承受能力,牺牲农民利益的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战略,是当今“三农”问题日趋严峻的政策性原因,也是中国粮食安全的直接诱因。其负面影响表现在:对耕地的大量占用,使粮食种植面积锐减,造成粮食总产下降;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大量吸引,使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和弱质化,造成粮食单产不高;工业化、城市化使粮食消费能力增强,如生产供给没有相应提高,将后果严重。因此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城乡统筹,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尽量减少耕地流失,增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力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控制人口增长,缓解粮食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8.
新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和不断提高的城市化水平所呈现的能源需求特征使得经济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陷入两难困境。在估算了1978~2008年新疆的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之上,从工业结构和城市化两方面分析了新疆能源消费引致的碳排放的主要特征,选用协整方法和VECM研究发现新疆的碳排放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城市化水平和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每变动1%,分别带动碳排放总量同方向变动1.516%和3.038%。相比之下,工业产值变化对碳排放总量具有显著影响。减排政策调控的重点应该是从节能和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两方面入手,才能在碳排放约束下实现新疆经济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对辽宁省的工业化水平、工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等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的工业化率对城市化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两者间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相对偏低。提出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服务业和扶持中小企业,以提升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带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经济拉动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如何协调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或孰先孰后的问题对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这也一直是经济与社会各界中颇具争议的重大话题.本文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造成的影响,运用1983-2006年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数据指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分析了三化的经济拉动作用,论证了现阶段只有以城镇化为龙头才能引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出当前困境,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5):56-60
本文基于武汉市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各乡镇、街道1949~2002年户籍人口统计资料,对武汉市城市化历史进程、现状、市内城市化差异进行综合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1949~2002年,武汉市城市化进程曲折缓慢,武汉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就业水平,城区与郊区之间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变"在控制中发展"为"发展中控制"是武汉市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制度环境、审计行业专业性与审计质量——一项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审计行业专业性市场份额测度法和市场化指数,以我国2001-2006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制度环境、控制人性质对审计行业专业性与审计质量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行业专业性与审计质量之间有着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在非政府控制的公司中,审计行业专业性与审计质量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对于非政府控制的公司而言,制度环境因素显著影响行业专业性与审计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即在政府干预少、法制水平低的地区,这种正相关关系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1978~2004年的数据为样本空间,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法、Johansen协整检验法、Engle Granger误差修正理论和Granger因果分析法对中国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有别于其短期关系、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变动均具有惯性等结论.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及其原因的探讨,提出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认识到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二者之间的长短期关系,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有选择地引进、改造和吸收适宜先进技术、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投入、优化城镇投资环境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脆弱性与贫困:江苏李庄村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脆弱性与人类的贫困相伴生、互为因果。从脆弱性分析入手,可以为农村反贫困提供新的思路。该文以江苏省李庄村为案例,讨论了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和疾病风险,以及农户抵御风险时可以利用的人力资产、物质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的主要特征。文章最后从消除脆弱性入手,提出了反贫困的若干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7.
2002年,诏安县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主题,以工业为主导,以项目为龙头,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扎实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力争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2亿元,比去年 相似文献
18.
一、福建省城市化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福建省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据最新统计,2000年福建省城市化率约为36%,超出全国平均发展水平。但与我国沿海各省相比,福建省城市化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进程,而江苏、广东、浙江和山东分别达41.5%、41.3%、39.5%和3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