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梁龙 《中国纺织》2010,(1):57-59
近日,由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印花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09·中国轻纺城·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印花技术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绿色印花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在绍兴举办。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李金宝,  相似文献   

2.
牛方 《中国纺织》2013,(6):100-101
绍兴作为中国纺织丁业的一面旗帜,被誉为是“一块布上托起的城市”,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绍兴有三缸全国知名——“酒缸”、“染缸”、“酱缸”,其中“染缸”即为纺织品加工中的印染环节,目前印染已经成为绍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形成了“印染+市场”的产业核心优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纺织看绍兴,绍兴纺织看柯桥”。纺织是柯桥的金名片,是柯桥人的骄傲。傅双利从2005年创办浙宇纺织贸易公司开始,到2008年创办铭园纺织,拓展纺织品织造和研发业务,特别是2012年创建的迎丰科技,是一家纺织品印染制造和贸易企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一体化、个性化印染综合服务企业,也是第一批搬迁落户柯桥区印染集聚区的印染企业,产品远销日本、欧美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并与HM、ZARA和优衣库等世界著名品牌建立长期战略合作。  相似文献   

4.
从2009年1~2月印染行业运行数据来看,印染行业生产、进出口贸易、经济效益和投资延续了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下滑态势,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入,印染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进一步加剧。生产增速加速下滑产量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1~2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2243家,同比增加197家。规模以上企业印染布产量60.90亿米,同比减少1.02%,增速减缓4.36个百分点。1~2月份,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  相似文献   

5.
《中国纺织》2010,(1):8-8
由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和中国染料协会共同主办的“2009中国染料和印染行业产品生态安全论坛”今日在浙江绍兴举办。论坛探讨了绿色壁垒对染化料行业的影响,分析了中国印染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对绿色生态染化料的需求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杭州萧山机场出来,上杭甬高速,大约半个小时就到了绍兴县。这个闻名中外的纺织重地,有着全球最大的纺织品集散地——中国轻纺城,它以占全国产量1/3的印染产业令世人瞩目。然而,这里更让人关注的是其庞大的印染产业集聚工程。2010年,绍兴县委县政府提出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按照"控量提质、集聚升级、节能减排"的基本要求,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使全县80%以上的印染产能集聚提升到滨海工业区,印染企业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和废水排放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绿色印染基地。截止到2012年,绍兴县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  相似文献   

7.
牛方 《中国纺织》2013,(6):62-63
化纤工业用科技的力量为中国纺织工业实现“绿色印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梁龙 《中国纺织》2014,(1):50-53
印染行业作为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产业,其科技含量与技术创新不容置疑。虽然近几年我国印染行业取得了量的飞速发展,但在“质”上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在节能环保方面倍受争议。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印染再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其中令人“头疼”的印染污泥,成了绿色印染一道迈不过的“坎”。  相似文献   

9.
绍兴县着手将分散于全县各地的100余家印染企业,逐步集聚至滨海绿色印染基地,政府将拿出30亿元作为配套资金。目前,首批23家签约企业正着手做搬迁准备,另有30家企业也将于近期签订搬迁协议。  相似文献   

10.
绍兴纺织工业是历史传统产业,古称“日出华舍万丈绸”,华舍是绍兴县的小镇,当时家家户户都有一台织机,可见其繁华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绍兴纺织工业目前已形成了面料织造、化纤原料、印染后整理、服装、纺织机械和专业市场较为完备的生产经营体系,特别是柯桥中国轻纺城的崛起更是带动了绍兴轻纺业的发展。到2004年末为止,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共有1064家,占全市工业数的44.9%,职工人数28万人,占全市工业人数的47.54%,全市共有大大小小纺织企业56600家,从业人员59.2万人。到2005年末止,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生产的纺织品产能分别达到:各类纱线产能30万吨、织造面料60亿米、印染产能接近200亿米、各类服装产能6亿件。绍兴纺织工业已成为绍兴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力量,为绍兴扩大出口创汇、增加财政收入、安排劳动就业、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聚焦     
《纺织服装周刊》2016,(20):35-35
滨海努力实现上市“零”突破
  今年柯桥区内著名的印染集聚地--滨海工业区(马鞍镇)企业的上市工作将有望实现“零”的突破。截至5月底,滨海工业区(马鞍镇)共有14家企业加入股改上市的“预备队”。其中准备主板上市的企业2家,中小板上市企业2家,创业板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7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标准推进印染企业整治提升工作的同时,今年计划股改上市的企业中,工业区印染企业上市意向骤增,乐高印染、迎丰印染、南燕染整等3家印染企业加入股改上市的队伍,锦森印染、永利印染等正在加快上市对接。乐高印染董事长王华明表示“:我们要成为印染行业的标杆,要向绿色印染、高端印染的方向发展,上市就是一条捷径。乐高将为加快上市争分夺秒,争取成为2016年第一家上市的印染行业企业。”这也体现出部分印染企业通过印染集聚升级,在产品创新能力、装备水平、节能环保、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实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2.
《纺织服装周刊》2013,(13):19-20
纺织业是绍兴县的"母亲产业",更是支柱产业。纺织业在绍兴县工业经济总量中占据着63%左右的比重。纺织业对于绍兴县经济发展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看一组数据。目前,绍兴县共有纺织企业近9000家,年产各类化纤原料305万吨、印染布190亿米,各自占全国产量的1/10和1/3。与此同时,绍兴县拥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命名的7个纺织特色名镇,是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国家新型工业化纺织印染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绍兴纺织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以及浙江省首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  相似文献   

13.
浙江绍兴地区声势浩大的印染整治提升"亮剑"活动终于在5月底迎来了第一轮验收,柯桥区内101家印染企业有5家停产,其余96家继续整改,6月底将进行复验.《纺织服装周刊》记者独家对话柯桥区印染工业协会执行会长、绍兴海通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传海,听他讲述一家普通的印染企业在此次"亮剑"活动中需要进行哪些提升?此次历时3个月的整治活动对印染企业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读者反馈《绍兴印染的"聚变"》一直以来,印染产业的污染问题饱受诟病,一些集群地更是作为"污染大户"而频遭争议。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作为纺织产业的重要一环,印染行业功不可没。如今,能在纺织行业媒体上看到卓有成效的治污经验,为我们印染企业节能减排增添了信心,我们将跟随这些先行者的脚步,为行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浙江读者周泽冰  相似文献   

15.
闫文佳 《中国纺织》2011,(10):52-53
这是一个环保的时代,纺织行业的环保脚步正在持续前行,但面对分散的企业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单靠政府的力量注定无法走远。能源污染、污水排放、基础设施改造……当这些难题被集中管理、集中受控、集中得到解决时,我们看到滨海绿色印染基地正在成为环保典范。这里将聚集规模以上印染企业近200家,这里将为染缸带来一场“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16.
印染行业生产连续性强,单机成线配备,印染设备多数具有庞大笨重、种类多、生产效率高以及计划开动台时波动性较大和大修工期长的特点.长期以来,设备维修沿用棉纺行业的周期修理方式,往往造成盲目修理或耽误生产.近年来,江苏省印染行业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一、江苏印染设备管理方式沿革江苏印染行业规模较大,1988年底有印染企业100家左右(其中注册企业35家),124条生产线,印染主机2300台,总能力15.22亿米,居全国之首.1980  相似文献   

17.
梁龙 《中国纺织》2013,(2):29-29
近年来,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加快推进,国家对纺织工业在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污染大户印染的“门槛”日益抬高,不断出台新规,“倒逼”着印染企业不断走向清洁生产、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从年初至今,绍兴地区印染整治提升大动作不断,停产限产、兼并重组、阶段验收,伴随着史上最严环保标准的出台和当地政府壮士断腕力推印染产业迈向绿色高端、世界一流的决心,处在印染整治风潮中的绍兴企业家们进行了哪些积极探索?从这些探索中,也透露出后印染时代企业前行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赵伟伟  董淑秀 《中国纺织》2024,(Z1):126-128
为提升行业产品质量和研发水平,搭建优秀产品学习交流的行业平台,中国印染行业协会自2010年起开展“中国优秀印染面料”征集活动,2023年共收到来自12个省份93家单位的439块面料。为使业界同仁更好了解当前印染行业面料发展情况,洞悉印染面料发展趋势,协会对征集的面料进行认真整理分析形成本文,谨供业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20.
梁龙 《中国纺织》2014,(4):80-81
近年来,印染行业屡屡被一些社会环保组织列为“公敌”,直指我国印染行业密集地区水污染严重,部分印染企业大面积违反新的废水排放标准,甚至环保设备不达标等,要求纺织企业正视供应链造成的污染问题.为什么节能减排成效突出的印染行业还如此“恶名昭彰”?究竟是被“妖魔化”还是果真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