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国的西北角》到《西线风云》,从《大公报》记者到人民日报社社长,他的一生始终与“新闻”相伴相随。也许正因如此,他才能读出“新闻”的真髓,并因此成为中国新闻人永远的榜样。  相似文献   

2.
戴玉 《理论观察》2010,(4):173-174
作为学者型的记者艾丰,极力提倡思考。他最忌讳的就是别人把记者称为笔杆子,认为笔杆子就是没头没脑的,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记。所以他把他的新闻作品集命名为《思考的笔》。希望大家要做一支“思考的笔”。记者有三个任务,第一个是报道,第二个是解释,第三个是预测。要完成这几个任务,哪一个也离不开思考。为此,就新闻写作中的思考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3.
刘百航 《理论观察》2010,(3):164-165
新闻之所以可贵,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必须完全真实.即构成新闻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绝对真实.真实地反映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尤其体现在典型人物报道上。例如一篇关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典型报道.写他搞研究如何一连多少天不睡觉,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事后经袁隆平本人澄清,这完全是记者杜撰的虚假情节。  相似文献   

4.
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很忙,忙着和记者们"抬杠"。英国《卫报》这样描述:"一个73岁的小孩在电视直播中发脾气。他戴着红色长领带,管理着一个世界大国。"从近期报道来看,《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有线电视新闻(CNN)……美国众多权威媒体都对特朗普的防疫措施表示不满。  相似文献   

5.
他曾“发愿终身作记者,春风吹动耐寒枝”,自此踏上了“言论报国”,“新闻救国”的道路;他曾因揭露袁世凯和段祺瑞政府的卖国行径,两度入狱;他曾经提出了后来成为《大公报》永远遵循的“社训”的八字办报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他就是——  相似文献   

6.
张达 《走向世界》2009,(3):58-59
十多年前,由于给一个新闻班讲课.我结识了《济南时报》的王兴步。当时.他留给我的印象是健谈、坦诚、随和.很好相处。后来,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又渐渐知道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资深体育记者。他每年的发稿量都在600篇以上、接近100万字,其中超过五分之一的报道反响都很大,许多还被新华社定为通稿;他也多次得到表彰、奖励。我想,这样的记者.定当有其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王添福 《开放潮》2005,(4):36-38
有谁注意到,当您在书店里拿起一本国外畅销书津津有味地品读的时候,很可能那却是本伪书。“你听说过伪书吗?”近日记者在福州一家新华图书城,就这样试着问一个在看伪书的读者。他张大眼疑惑:“什么伪书?”“就是……你在看的是什么书?”他合上手上的书给记者看:“《执行力》啊,怎么了?”记者接过一看,果然是伪书《执行力》。于是跟她说:“这就是伪书。”没想到,那位读者还是一头雾水,半信半疑。  相似文献   

8.
时隔半年,山西记者再陷“封口费”漩涡。 3月17日,香港《大公报》以《晋血站问题多卖血农离奇亡》为题,报道了山西翼城某农民一个多月内4次在山西曲沃献血浆后死亡的事件。3月22日,血站方面在天涯论坛发表声明,称香港《大公报》山西办事处记者曾“敲诈”并索要30万元“版面费”未遂后对曲沃血站诬陷,做了不实报道,  相似文献   

9.
李玥 《西部大开发》2011,(11):52-52
主题性报道是中国电视新闻的一大特色,是实现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途径。然而这类报道毕竞不如事件性新闻“好看”。可以说是“背着石头上山”,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电视制作人可以感到沉重,但不能让观众也感到沉重,恰恰还要增强新闻节目的吸引力,以期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这就要求记者编辑有“举重若轻”的本领,将重大主题转化为可视性强、说服力强、打动人心的节目。100集系列特别节目《边疆行》作为中文国际频道主题性报道一个富有特色的活动载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10.
胡玉坤 《发展》2012,(9):107-107
随着报业竞争加剧,媒体同质化趋势日益严重,特别是同城报纸同质化现象尤为突出,同一座城市的几家报纸“一张面孔”“一样的新闻”“一样的报道方式”,不但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更让百姓在阅读时没有选择的余地。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许多报纸加大了调查类报道分量,增加了深度报道的版面,同中求异。与全国性大媒体不同的是,作为一张城市类报纸,因受各种客观因素制约,其舆论监督的范围、力度、影响力,远不及央视《新闻调查》《南方周末》等全国性媒体。因此,如何做好城市报纸调查类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兰州晚报》为研究对象,对城市报纸调查类报道的特殊性做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1.
连续看到两篇有趣的报道,算是本次日本众议院选举的“花边”新闻。一篇来自《联合早报》,说记者随机采访了一名日本国立大学的学生,结果。当被问到选举当天会不会去投票时,他竟然回答说:“看看天气再说吧。如果是晴天,上街时顺道去一趟投票站。要是下雨天,就呆在家里睡懒觉。”  相似文献   

12.
[英国《金融时报》2月2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将他此次对欧洲的访问称作“信心之旅”。伦敦是他的第五站。天还未亮,他就早起在伦敦海德公园晨跑。这位67岁的中国总理看上去敏捷、精力充沛。他竖起食指,直视采访者的眼睛,说道:“我会以开放与真实的态度接受你的采访。”  相似文献   

13.
老黄 《中国西部》2012,(11):79-83,78
据2006年4月《楚天都市报》报道,在湖北省竹山县的武陵峡谷深处发现一处穴居族群。这里花香扑鼻,鸟语入耳,形成一个自然村落,当地居民始终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一位老人看见记者到来,无比欣喜,他问道:“毛主席他老人家现在身体可好?”……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后来记者得知,这是三十年来,当地居民第一次看见外人。  相似文献   

14.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上海某报记者马骋为了对一新闻事件进行深入采访,于4月18日向上海市规划局传真了采访提纲,但该局不予答复。4月23日,马又以挂号信形式向上海市规划局寄送了书面采访申请,请该局按照《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提供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再次遭到拒绝。为此,他把规划局告到了法院。马骋在诉状中称,根据《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除了保密的范畴外,政府部门对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有权依据该规定,要求政府机关向其提供相关的政府信息。尽管马骋后来撤回了起诉,但这起记者状告政府规划部门“政府信息不公开”的行政诉讼案,还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相似文献   

15.
连续三年,《中国报道》获准进入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在代表、委员驻地及新闻中心等区域摆放。“两会”期间2014年第3期《中国报道》封面故事“大国善治”引发了与会代表、委员的阅读关注。  相似文献   

16.
解玺璋 《今日重庆》2009,(1):111-111
看了电影《梅兰芳》,觉得还不错。最初听说陈凯歌接了《梅兰芳》,以为他攥在手里一个“雷”.真担心会“炸”了他。因为前有《霸王别姬》,是他很难超越的;而且,《梅兰芳》毕竟不同于《霸王别姬》,它带着太多的禁忌,影片中的那副“纸枷锁”几乎就是其自身处境的写照。所以,对这部影片,我—直不敢太抱有希望。  相似文献   

17.
“我给自己的规定是一天只接15个电话.一个星期必须骑自行车出去短途旅行一次,一个月至少回一次菲律宾与家人团聚.一年至少有150天的时间是属于我个人的。我不希望自己与工作‘结婚’。”北京世贸天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贸天下)董事长李昂多用他那“声调怪异”且还不娴熟的普通话为《当代经理人》记者报出了上面一组数字。  相似文献   

18.
阚迪 《理论观察》2008,(4):176-177
“平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普通的人民”。新闻传播中的“平民化新闻”就是指普通人民的新闻。这种新闻报道的主体是普通老百姓,报道的内容是普通百姓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喜怒哀乐等等。  相似文献   

19.
5月19日开始的中国“国家哀悼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美国有线电视新闻(CNN)不仅现场直播了中国举国默哀3分钟的情况,而且发表了题为《情感在中国举国默哀中流淌》的报道。CNN现场记者口述说:“在静默的那—刻,所有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一些人哭泣着……他们对于如此多人的遇难感到难以置信和震惊。”德勃社称:“设立国家哀悼日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生命的关爱。”(据5月20日《环球时报》和央视报道)  相似文献   

20.
时隔半年,山西记者再陷“封口费”漩涡。 3月17日,香港《大公报》以《晋血站问题多卖血农离奇亡》为题,报道了山西翼城某农民一个多月内4次在山西曲沃献血浆后死亡的事件。3月22日,血站方面在天涯论坛发表声明,称香港《大公报》山西办事处记者曾“敲诈”并索要30万元“版面费”未遂后对曲沃血站诬陷,做了不实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