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曾本祥 《旅游学刊》2006,21(2):89-94
近年来有关中国旅游与贫困的研究解决了一些重大问题,如旅游扶贫的意义、政府的重要作用、社区参与的核心地位、乡村资源的基础地位等得到广泛确认.但是总体而言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在研究对象上,没有将贫困人口作为研究的核心;对重大问题的研究方面,尚显不够系统、深入;在研究方法层面,大量的定性研究集中在探讨定义、概念和旅游的一般性影响,缺乏深入的旅游扶贫定量研究.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地通过对不同旅游形式对贫困人口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影响进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案例研究,设计旅游扶贫的概念模式和具体的模式实施指南,并创建出中国旅游扶贫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安徽省铜锣寨风景区旅游扶贫开发为例,基于旅游扶贫开发对贫困人口的经济影响和非经济影响,从实际效应——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开发中实际受益和发展情况,感知效应——贫困人口对景区旅游业发展及由此产生的生活变化的感知和态度,效应的可持续性3个方面对旅游扶贫效应中贫困人口的受益和发展情况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3.
旅游扶贫的核心焦点是贫困人口,但旅游扶贫带来的效应却是惠及大多数人口的,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感知和评价是衡量旅游扶贫效益的重要因素。文章在梳理旅游扶贫效应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以片马镇全体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居民旅游扶贫感知进行分析,进而对当地旅游扶贫效应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片马镇旅游扶贫综合效益良好,但各方面的效应存在一定差异。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中政府作为感知的评价最高,其次分别是环境效应感知、社会文化效应感知、经济效应感知、居民参与意愿感知和居民参与能力感知。片马镇应该立足于居民旅游扶贫感知评价结果,以感知差异为依据,对旅游扶贫后续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研究评述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张伟  张建春 《旅游学刊》2005,20(1):90-96
旅游与消除贫困研究是近年来旅游研究的新议题,本文从旅游对贫困人口的影响、贫困人口参与和受益情况、PPT战略4个方面回顾和分析了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中重点分析了PPT战略研究的相关内容,总结了国外旅游与反贫困研究对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发展中,旅游扶贫作为一种新型扶贫方式,不仅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还可以提高当地贫困人口的素质水平。文章以磐石市为例,通过分析磐石市旅游扶贫现状,并根据现有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及对策,促进磐石市旅游扶贫有效且可持续的发展~([1])。  相似文献   

6.
崇木凼村地处湘西南虎形山花瑶核心景区,其自然生态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潜力大,但旅游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仍占很大比例。在精准旅游扶贫背景下如何有效挖掘崇木凼村及虎形山区域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潜质,加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地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本文在崇木凼村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该村旅游扶贫现状和出路进行了有益探索,希冀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相似文献   

7.
提高贫困人口的受益水平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提高贫困人口受益的角度,通过对广西海洋文化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耦合内在机理研究,分析制约贫困人口受益的耦合因素,优化提升广西海洋文化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耦合效应途径,为精准扶贫助力,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呈现出从区域经济效应为主向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应并重发展的态势,研究视角也开始从贫困地区向贫困人口转换。本文在分析以藏族为主体的典型民族贫困地区——青海省三江源地区贫困与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探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正面效应感知明显而负面效应不敏感,对发展旅游总体上持支持态度,具有较高参与热情;不同人口特征的居民参与机会和能力在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上有显著差异;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正效应的感知对其态度和参与意向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与"三农"利益保障机制探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梁明珠 《旅游学刊》2004,19(6):69-72
生态旅游是21世纪的一种旅游时尚,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旅游开发新趋势。在我国,生态旅游开发方兴未艾。一方面.旅游的扶贫效应日益显现;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也出现农民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由此造成了生态旅游发展与“三农”利益的不协调。本文依据“实现主体利益持续互动均衡”的原则.就关乎生态旅游成败和农民生计的土地补偿、利益分配、培训与就业、社区参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三农”利益保障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我国旅游扶贫生态效率的提升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5年国家旅游局携手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宣布,到2020年在全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受益农民5000万人,预计带动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这标志着旅游扶贫正成为我国扶贫攻坚的崭新生力军,也标志着旅游扶贫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和“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战略引领下迈入新阶段,并逐步走向以生态和环境为底线、以投入和能耗为标尺、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新方向.基于此,旅游扶贫生态效率提升便成为我国当前贫困地区走规模增长与质量效益并重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我们应从洋规划中学习什么?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喻学才 《旅游学刊》2001,16(4):17-21
本文通过对洋专家编制的四川、山东和云南三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特色剖析和对近 10年国内专家所编制的各种类型旅游规划的对比和思考 ,将外国专家所编制的旅游规划概括为生态导向型旅游规划 ,而将国内专家编制的旅游规划概括为经济导向型旅游规划。文章从 9个方面对中外专家编制的旅游规划进行了比较 ,认为对国内专家而言 ,今后应特别重视学习洋专家规划文本中贯穿始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2.
论"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与合作是当前学术界颇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处在同一旅游线路①上的不同旅游地之间产业和产品的空间竞争与合作是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的典型代表,较少有学者进行研究.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在竞争与合作中旅游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对两地在旅游开发、投资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上海城乡交错带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庞振刚  董波 《旅游学刊》2001,16(3):76-79
本文在对上海城乡交错带范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区位布局状况,提出了上海城乡交错带的生态旅游产品的规划,并分析了上海城乡交错带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上海城乡交错带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路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试析旅游规划中的客源市场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林璧属 《旅游学刊》2001,16(6):54-56
客源市场分析应当成为旅游规划的首要因素.现有旅游规划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客源市场分析不深入、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欠深化、市场预测与客源目标市场定位不准确.只有强化旅游规划中的客源市场分析,加强旅游规划人才的培养与培育才是制作高质量旅游规划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概念和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是指原来不曾被认知为旅游资源的客体而现在被认为是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的总过程。文章分析了我国“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类型、特征和支撑“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三大内在动力。提出了“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四个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会展旅游参与者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卞显红 《旅游学刊》2002,17(4):59-62
会展旅游主要参与者主要分为会展旅游组织者、会展旅游目的地及会展旅游者三大类。会展旅游者决策行为过程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四大类:个人/商务因素、会展旅游组织者因素、区位因素及涉入机会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两个模型:前者阐述了会展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后者描述了会展旅游者决策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彭兆荣 《旅游学刊》2004,19(6):20-27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许多应用学科中的“后进者”。但是,旅游人类学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不仅成为该分支最具学科性的核心价值,也成了其他学科乃至决策部门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对旅游人类学研究视野中“旅游文化”以及相关的问题作一些评述和分析,借此提出一些问题以期引起学界的注意和重视。这无论从学科的理论反思抑或是应用层面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旅游规划产品设计"双筛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许春晓 《旅游学刊》2003,18(1):27-30
文章介绍了一种关于旅游产品设计的新方法-“双筛法”,其致力于协调旅游规划研究过程中,旅游规划专家、旅游开发者、旅游客源市场(旅游消费者)和旅游开发地居民之间的关系,包括旅游资源普查及其市场评价和旅游开发条件的详细调查与市场评价、旅游产品的专家创意、开发者与开发地区居民对于旅游产品创意的接受意向水平调查、在旅游产品修正与补充基础上的旅游市场的认可意向调查、旅游产品的最后确定五大步骤,具有客观性、易接受性、针对性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9.
旅游的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伴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旅游符号表象化的危机在悄然滋生并不断加剧.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指出符号化旅游是解决旅游的"符号化"的一把钥匙.借用"前台"、"后台"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舞台化空间与文化保护性空间的旅游规划设计及旅游活动模式,为原生文化的演绎及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找到了游客旅游体验及游客行为规范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旅游规划整合--对"大旅游"内涵的再认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发展,旅游规划实践在我国各地蓬勃兴起,旅游规划的思想、内容与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发展,并对系统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思想等对旅游规划的影响进行了评析,认为在我国很多地区都亟待发展的情况下,旅游规划必须重视旅游地的社会经济要素.让旅游规划可以在当地发挥实际作用,通过“大旅游”开发切实增强旅游开发地的自我发展能力。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旅游”的内涵进行了更为明确的阐述,将其概括为大资源、大产业带、大产业链、大市场、大系统等几个方面,并就其中的产业整合和空间整合进行了重点阐述,分析了深入研究与发展“大旅游”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