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商业银行通过参与银行间合约、债券投资和银团贷款等金融交易活动,相互间结成紧密的捆绑关系,加大了金融动荡快速传导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评估银行间系统性关联。网络传导分析可以规避银行双边风险敞口数据的限制,通过跟踪银行假想的几轮倒闭外溢效应,确定商业银行TCTF风险及其脆弱性。通过对17家主要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冲击试验,发现银行业经营稳健,随着银行同业交易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显著增强了系统性影响。监管部门应该特别关注流动性紧缩事件导致的商业银行资金展期风险,它可能成为新的系统性风险来源。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6年1~12月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数据,分析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经济正常时期和上行时期,随着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增加,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会显著降低;在经济下行时期,随着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增加,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会显著增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来自于风险传染和融资流动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机制及其影响,在违约风险基于会计账户传染的马尔科夫过程假设下,运用投入产出法构建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模型,以2007-2012年中国影子银行业务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信托公司部门是主要的风险源,银行部门是系统性风险最主要的承担者,观测期内影子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防控系统性风险应从影子银行业务风险隔离机制、资本与杠杆率监管、信息透明度、宏观审慎框架和风险应急机制等建设着手。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不仅可以增加营收,而且进行对冲交易也能降低银行风险。本文以2010-2017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数据为样本,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表外业务对银行的风险、盈利能力、杠杆和流动性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表外业务可以显著地提升银行的股本回报率和股票收益,与外汇风险、利率风险以及非系统风险成不显著负相关,但也提高了银行自身的系统性风险;表外业务活动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流动性与杠杆率所起到的作用较小。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健全国内金融市场环境,加快银行体制和机构的改革,使商业银行合理科学地发展自身表外业务,把风险控制在合理的区间,以增强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凸显了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系统性风险传染效应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成为衡量金融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利用矩阵法构建我国银行的风险传染模型,用最小二乘法和相对熵两种方法分析了不同损失水平下单家银行倒闭可能引起的系统性风险传染。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方法下的风险敞口矩阵更符合实际;2005年的银行风险传染过程会发生一到二轮,且受到负面影响的主要是股份制银行;由于银行核心资本的提高,2009年的风险传染则几乎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6.
2007年~2009年的金融危机更加强调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在金融危机形成中的作用,从而引起了学术界和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更为广泛的关注。文章在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内涵梳理的基础上,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有形传染渠道和无形传染渠道,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评述,最后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未来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GARCH和非参数法的动态VaR模型——L_VaR模型,用来度量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两者综合风险的大小。并通过采样我国银行间隔夜拆借的高频交易数据,以及SAS软件的数据处理分析发现,GARCH(1,1)模型能较好地拟合隔夜拆借利率的波动情况,而非参数估计法(Boot- strap)能较准确地估计拆借市场流动性的波动水平。实证结果表明。基于动态VaR模型对于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两者综合风险的短期预测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李艳杰 《企业导报》2014,(14):23-24
近几年,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密而广的联系,日益突出,存在的风险交叉传递,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形成威胁,有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探讨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风险管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进行估算,然后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指数,测度了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分别对影子银行规模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稳健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影子银行规模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稳定性指数呈显著的U型关系,而与城商行的这一关系则不显著。从2012年开始,影子银行规模已经超出银行稳定性拐点,为此需要对影子银行采取适度监管政策,构建影子银行官方数据库,重构影子银行风险导向政府审计风险模型以及加强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审计。  相似文献   

10.
2004年2月4日.银监会为了规范国内金融衍生交易的发展.正式颁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衍生交易的准入和风险控制等进行了规范.并允许合格的外国银行分行开展衍生业务.银行间在争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客户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运用衍生产品交易以规避风险和增加收入。我国商业银行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核算准则基本为空白.造成了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核算和披露方面不规范.各银行间缺乏可比性.相对于有较严密的核算办法和风险控制手段的外资银行而言。中资银行在起跑点已经落后。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