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市场》2009,(11):62-62
<正>从部队退役后,1999年底,张波只身来到深圳,进了宝安区公明镇一家开关电源厂做业务员。有一次,他出差到常德,手机没电了,但他忘带充电器了,跑了几家商场店铺,也没找到合适的充电器。结果,不仅没把当地业务市场打开,回到深圳后  相似文献   

2.
山东烟台的杨国辉今年33岁,几年前还是一名打工仔,在广州一家电子厂上班,工资每月只有1000多元;而如今他却成了一个年赚几十万元的小老板,买上了楼房和汽车,过上了让大多数人羡慕的幸福生活。他是怎么发的财呢?原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个好项目,命运  相似文献   

3.
<正> 张刚是一家私营副食厂的厂长。由于经营有方,其生产的副食品十分走俏,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到1998年底,建厂不足三年的时间里,他那十几万元越翻越大,很快就身家上百万了。除了经营副食品,他还涉足房地产业,早已是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随着事业的成功,亲戚朋友及乡邻们都换了一副脸孔出现在张刚面前,纷纷用新奇的赞语夸奖他。而他爱听,感觉自己已经"功成名就"了……于是乎,半年时间内,厂的主要部门都换上了自己的亲信。一开始,有朋友劝他说,这样做恐怕不行,但他坚持自己的意见说,厂有厂规,任何人都一样。2000年春节过后,朋友的担心渐渐成了现实。在厂里干出纳的小姨子到银行取钱,在回来的路上丢了一万元,按制  相似文献   

4.
<正> 2002年3月初,在长春市从事广告业的刘先生,揽到一笔印刷业务。为了保证印刷质量,他决定把这个活拿到广州去干,因为在广州印刷不仅费用低,而且效果还要比当地好些。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一个自称是广州某彩印有限公司业务员的谭某。两人一拍即合,刘先生觉得谭某这人很实在,而且印刷费用要的也很低,谈完之后,刘先生先交了3万元的预付款给谭某,谭某也表示尽快把这批活干完。几天后,刘先生却怎么也找不到了谭某,打他的手机被告知已停机。无奈刘先生只好往谭某留下的名片上的广州某彩印有限公司打电话,  相似文献   

5.
<正> 该部是一家集农资销售、科研开发、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民营企业。自2001年成立以来先后研制开发了苗木防护袋、果实用纸袋等产品,投放市场后,销势喜人。该部科研人员发现,经过市场调研,当地果农在生产过程中,都采用给苹果套袋再贴印有吉祥语言或图案的字模的方法。水果成熟后揭去字模,字或图案便会如刻在果面上一样。水果"卖相"  相似文献   

6.
<正> 家住晋南的徐文柱,80年代初就开始种植苹果树。如今他上了年纪,不种苹果树了,却专门为当地的果农寻找果商。因心直口快,又是个热心人,所以他很受果农及果商们的好评。每年一到苹果成熟时节,果商们纷纷从四面八方来找他联系收购当地的苹果。于是,久而久之村中的果农就把每年的苹果销售任务交给了他。徐文柱也不负重望,不知不觉中就成了果农与果商心目  相似文献   

7.
洗车营销     
朋友开了一家洗车场,由于洗车这个行业竞争很激烈,生意一直不好,朋友便找到我,希望我能够给他拉一些业务。  相似文献   

8.
<正>皮带式充电器帮他找到生产商"糟了!忘带充电器了!"深圳一家开关电源厂的业务员张波一下就懵了。这次出差到湖南常德,可是带着重大任务的,客户联系不上,还指望完成啥任务啊!他急急  相似文献   

9.
认识张波是在2008年上海戏剧学院书法本科班上.一位知名书法家第一次上课时看到他,说道,"张波应该在台上当教员".他是为充电而来的.接触多了,大家感觉他言语不多、温和散淡,心境逍遥,待人以诚,鄙视浮躁.  相似文献   

10.
和讯 《销售与管理》2005,(11):82-83
王佳原来在一家电脑公司做推销员,后来一位当老饭的朋友多次鼓动他自己创业,并许诺如果需要贷款可以提供担保。有好友的鼎力相助,他便辞去了这份收入不菲的工作,自己注册了一家电脑公司。在好友帮助下,他顺利从当地信用社取得了30万元贷款,信用社的服务非常完善,可就是贷款利率比法定贷款利率上浮30%,另外还要从贷款中扣除两笔莫名其妙的“咨询费”和“理财顾问费”,这样,他实际贷款的年利率达到了7%以上。当时,王佳没有过多考虑贷款成本,可由于电脑业竞争激烈,他只能微利经营,到年底一算账,偿还贷款本息后正好不挣不赔,用他的话说,等于白白给信用社打了一年工。  相似文献   

11.
<正> 为稳妥,通过银行办汇票谢明兆是山西大同市一家运输公司的经理。晋煤外运需要大量的运输设备,因其使用率频繁,路面又不好,每年运输公司都会更换一批大型载重汽车。谢经理通过南方一家杂志上刊登的广告,与广州某销售汽车公司取得联系。对方手中正好有他们想购买的进口载重汽车,而且报价比当地机电进出口公司的价格低三成。双方经过在电话及传真上多次洽谈,最后签定一笔价值290万元的购车合同。对方说他们公司是外资企业,享有进出口权。这批车是经"易货贸易"进口来的,虽然价格低廉,但保证是原装。交货方式由运输公司派人带款或汇票,到广州  相似文献   

12.
《中国供销商情》2004,(12):53-53
广西玉林市的梁业廷,原来在一家国企上班。下岗后,自己自谋出路搞创业,没有太大的发展,他搞推销小商品的生意,摆摆地摊、夜市什么的,但是都不赚钱。瞎折腾了几年后,去年秋,他推销我的朋友发明的专利产品——燃气节能燃烧器(节能灶头).不料一年后.竟轻松地赚了13万多!  相似文献   

13.
<正> 1996年,刚刚高中毕业的邵兵不甘心像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便独自来到省城太原谋生。在饭店里干了近两个月,觉得吃苦又不多挣钱,便辞职不干。但在饭店干的日子中,他悟到商机。山西人爱吃面,若是开一家面食馆肯定能赚钱。几经筹款,1997年3月,他在太原五一路开了一家面食馆,从开始他就决定以刀削面、拉面、浇肉、素面、汤面等多品种、多  相似文献   

14.
<正> 老万前几年到广州开川菜馆。临行前有三位厨师朋友,主动找上门来说,如果能把他们一起带出去,工资多少都无所谓,而且会凡事尽力搭上一把劲。到了广州,老万给手艺最好的大厨黑皮工资高过老家时的一倍。住旅馆,黑皮住几十元的,老万住十来元的。而且还供黑皮抽烟、喝酒。老万的生意越来越好,黑皮的架子也越来越大了。每次多炒几个菜,他都要躺在椅子上抽烟,晚上一过11点钟,就自动休工外出洗澡。老万忍着气,常常好言好语相劝,可人家根本不理他的茬。在广州,正宗的川菜师傅特  相似文献   

15.
<正> 1983年,李卫华来到海南岛,在一家公司的贸易部打工。聪敏和辛劳使他在4年中,挣了20多万元。1988年,他带着这笔钱回到故乡衡阳。考虑到自己搞过贸易,李卫华决定先开办商场。第二年,一家宾馆也有此意,于是两家合资开办了一家商场。李卫华倾其所有,满怀热情地投入经营中。没想到,商场开业不久,就出现了因业务分工不明导致许多扯皮事。扯皮事一出,商场便开始亏损。一年后,他看见怎么维持也难有希望,便在亏损10多万的情况下,忍痛抽身,拔出了这个沼泽。这次惨败,令他痛彻肺腑。他终于找到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合作关系他现在还处理不好。那能不能单独干呢?带着剩下的10万元,他开始寻找新的创业路。1990年,他发现在广东走俏的红木家具在衡阳还是空白,便决定创办一家红木家具厂。这一次李卫华完全把握了市场脉  相似文献   

16.
<正>他叫王鹏,贵州兴义市人,文化程度并不高,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当地一家国有企业上班,后来企业效益年年滑坡,王鹏也下岗了,每个月拿着200多元的下岗补助金总觉得不是滋味。他也曾想着各种法子赚钱,可一则自己本钱太少,太大的项目不敢去干;二则自己也没什么一技之长,所以成天为了赚钱的事发愁。一次,一个朋友来他家玩,闲聊时朋友提到,从照相馆、医院放射科等处的生产废液中可提取白银,王鹏认为此项目很有市场发展前景。但在浙江某地学了废水提成之后,回家之后根本炼不来白银。几经辗转,他在杂志上看到安徽黄山市科技服务中心培训废水废料提炼白银的项目报道,便拨通了该中心的电话(0559- 2541785),中心答道:开展废水提炼银项目,只需几种普通的化工原料和工具,就能在短时间内将废水中的白银全部提  相似文献   

17.
反潜规则     
<正>几年前,女孩陈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她顺利地来到了广州一家大公司市场部工作。上班的第一天,显得和蔼、40多岁的汤经理就拉住她的手不放:  相似文献   

18.
<正> 2000年4月,赵义群在一家电脑耗材公司打工。他发现,喷墨打印机的墨盒价格特高,有的甚至比打印机本身还贵。而附近一些手工灌装的墨盒,价格不到原装的1/3。当然,由于其质量差,只有用便宜打印机的机主才敢用。当时他就想,如果谁能把各种档次的墨盒,都进行灌装,肯定大有市场。至此,一个要当老板搞灌装开发的念头便在他的心中生根。他开始研究起打印机工作原理、墨盒构造、墨水性能及灌装等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到南方进货,正好是一家小有名气的墨盒厂。由于双方合作很好,他便借机提出  相似文献   

19.
现年43岁的邹建华系江苏省阜宁县城北乡新桥村人。1981年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1986年因犯投机倒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由于表现不错 ,1991年夏提前出狱。在回家的那天 ,他发誓今后好好做人 ,再不干违法犯罪的事了。回到家后 ,他向工商部门申办了营业执照 ,携带一家四口来到离县城不远的施庄乡开了一家“兴隆饭店”。饭店紧靠204国道 ,来往车辆、行人多 ,由于他诚实待人 ,饭菜价格合理 ,赢得了来往顾客和当地居民的好评 ,生意红红火火 ,几年时间便赚了一笔 ,还清了久拖在身的大部分债务。然而邹建华干了一段时…  相似文献   

20.
<正>他乡打工偶遇商机勤奋好学立志创业23岁那年,郭建波怀揣着父母为他凑齐的创业资金和朋友来到云南的西双版纳共同创办了一家酒店。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酒店的经营一直很红火,但由于他们在当地的人脉资源有限,所以经常会有一些竞争同行来此故意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