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洞庭湖区是我国生物灾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地方之一。从调研来看,目前洞庭湖区地方政府在生物灾害防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如灾害预警机制初步建成、减灾救灾机制逐步完善、灾害善后工作较为合理。但是在灾害防治基础条件、防治技术水平和防治制度建设等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灾害防治预案体系建设,健全灾害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全民互动救灾体系,推进灾害防治法制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全球各类灾害进入频发期,世界各国在防灾救灾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我国一直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并且在救灾体系建设方面起步较晚。本文介绍了一些典型国家在救灾行政体系建设、法律保障建设、专业机构建设以及与非政府组织协调方面的一些经验,总结出一些对我国救灾体系建设有益的经验,希望能够结合国情兼收并蓄,提高我国的救灾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对于社会保障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定义进行解释,对灾害风险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则介绍了国外的相关灾害风险补偿机制(以地震救灾为主),由此得出启示。第三部分提出借鉴救灾的相关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发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为把灾害造成的风险降到最低而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逐步增长,保加利亚政府也逐渐加大了国内救灾体系的建设力度,在加强政府职能和技术投入方面都有新的举措.本文简要介绍了保加利亚在设立国家灾害与事故部、建设自然灾害监测中心、开通欧盟国家统一的救援电话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揭示了现存的一些问题,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白丽萍 《经济师》2010,(2):23-24
灾害救助社会化意味着政府虽然是救灾应有主体,但并非唯一主体,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等也有承担救灾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灾害救助社会化改革逐步加快,2008年抗震救灾中,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救灾,从捐赠救灾款物、人员搜救、医疗、心理援助到灾后重建、社会监督,中华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也为中国政府和人民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印象,这表明我国灾害救助社会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灾害统计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指标不完整、不统一,统计标准不一致,从而影响了对灾害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国家的减灾工作.完善灾害统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统一性、灵活性、完整性和可行性的原则,从自然灾害发生、损失情况,救灾工作开展情况,以及灾后重建进展和减灾防灾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设置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田玲  高俊 《经济管理》2012,(1):173-181
本文在考虑灾害风险冲击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消费者—政府随机决策模型、权衡福利与财政的得失和理论推演,得到政府最优救灾规模的多维边界。具体救助规模由刻画灾害风险福利损失的各参数内生决定。具体而言,灾害损失程度是导致灾害救助需求加重的直接原因;而消费者的风险厌恶程度则会进一步扩大人们对灾害救助的需求;资本的留存情况和形成效率可减轻政府救灾的压力;灾害发生频率虽不影响最优救助规模,但会对整个社会福利产生消极影响。据此,加强灾前防御、普及灾害科普知识以及提高灾害资金运作效率,可达到减轻救助支出负担、提升灾害救助效果、增进社会的福利水平的目的。本文展示了如何设计灾害救助的最优规模,以与实际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动态挂钩。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我国重大地震灾害易引起财政剧烈波动的现实背景,借鉴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保险机制替代财政救灾的方式,根据我国地震相关历史数据,通过构建地震灾害财政救灾支出负担的积累模型,模拟了在不同保险金额下2014-2020年我国地震灾害财政积累救灾支出负担的变动情况,并以此检验保险如何平滑财政波动风险的事例。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购买保险可以有效地平滑财政救灾支出的波动性风险,且波动性与保险赔付呈反向关系。在98%的置信区间与10%的赔付率下,100亿元保额的地震保险可以使财政积累救灾负担的上下界各有08.%和12.%的下降,而1000亿元保额则可以基本消除财政救灾支出的波动性风险。文章研究表明,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运行,有助于政府优化灾害管理、提高救灾效率、发挥市场功能和尽快建立巨灾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政府强调防灾、抗灾、救灾三结合,同时发动人民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其中,防灾是指对易发生灾害的地区在灾害发生之前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减灾是指为抵御、控制和消除灾害的影响在灾情出现时,采取各种措施将损害后果降低到最低程度,包括紧急抢险、转移疏散灾区人口、抢种抢收农作物等.当灾害形成后,政府应当迅速开展灾害救助,组织力量抢救人们的生命财产,安排灾民生活,尽快恢复灾区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因此,人类社会在对付灾害袭击时,防灾、减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本文提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考虑从建立健全七大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防洪救灾、减灾制度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府是救灾的行为主体,但不应该是唯一主体,救灾工作既应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力量,又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推行农业保险、洪水保险等政策性保险或商业保险,建立政府、社会捐赠、灾害保险合理分工,彼此配合的防洪救灾、减灾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李津  石军红 《经济研究导刊》2009,(29):255-256,F000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破坏程度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越来越大。为应对呈增加趋势的自然灾害,我国政府在长期的灾害斗争中也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应对体系,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着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诸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我国的灾害应对体系也必然存在不足,特别是从经济角度来看,需要在防灾、抗灾、救灾三个层面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气象灾害频发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学术界对气象灾害对经济的影响日益关注.特别的,对企业而言气象灾害可能会带来经营中断及业绩波动.在灾后恢复中,社会捐赠对应急救灾有着积极作用,投资者对灾害捐赠的市场反应如何,也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本文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梳理.  相似文献   

13.
前言美国地域广大,各种灾害频繁发生,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超过几百亿美元。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对灾害的预测和预报、响应和救援,以及灾后的恢复和重建都十分重视,制订了相应的计划与措施,并设专门的灾害应急机构。联邦政府的有关计划包括国家减灾计划、联邦政府灾害响应计划和联邦政府灾害援助计划等。国会还专门制订了一部关于授权和规定联邦政府提供灾害救援的《斯塔福特救灾与紧急援助法》(简称《斯塔福特法入联邦政府于1979年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联邦应急管理局。这是直接向总统报告的专门负责灾害应急的独立机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海洋灾害频发的国家,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影响.从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和预案体系等方面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基于对适应问题的探讨,并借鉴美日等国在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提出了适应海洋灾害的三类措施,即制度性适应措施、工程性适应措施和技术性适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完善救灾资金使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8月10日我国建国后超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福鼎,对福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因灾死亡人员303人(含非福鼎籍),直接经济损失32.7亿元.灾情尤其是重大灾情发生后,如何及时拨付救灾各类资金,支援灾区、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是各级政府首要考虑的着重点.面对灾后极为复杂的情况,加强救灾资金管理,完善规范使用范围,建立监督机制,发挥救灾资金的最大效益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结合福鼎市实际,就如何加强救灾资金使用管理,完善救灾资金监管机制,提出几点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今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给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根据灾后的初步调查,笔者做出如下分析:做好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抗灾救灾的思想与物质准备:抗灾、救灾应把发挥政治优势与运用经济杠杆结合起来;加强雪灾应急体系建设;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和实行积极疏导的方针;科学布局、建设与合理利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规划输变电设施的修复和电力建设;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推进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就汶川地震对我国救灾捐赠制度的影响变化、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分析研究,并强调指出:要减轻或战胜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我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只有在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大改进力度,才能提高其救灾效率和救灾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直升机在救灾中的重要性 在抗击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过程中,凸显了直升机在灾难救助和应急救援中无可替代的作用。直升机具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和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特点,尤其在水陆交通绝断的情况下,直升机具有其它交通工具不可替代和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重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时间之长、涉及工作之繁、施行难度之大均为救灾活动之最,也决定了其成为救灾行为成功与否的关键战役,必然要求以大战略和长效机制保证救灾活动取得最终胜利。本文首先给出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研究综述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出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时期全国性长期机制的框架和政策体系建议。  相似文献   

20.
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防灾减灾投入机制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中国防灾减灾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会促进社会各个层面积极探索新机制和新模式,寻找不断完善符合中国防灾减灾特点和规律的支持策略,实现防灾减灾投入水平和使用效率的大幅提高。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调整投入重点,由注重减灾、救灾向注重灾害发生前的预警系统、灾害发生中的救援系统、灾害发生后重建系统的整体布局、合理配置转变,将是中国防灾减灾未来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