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发表了他的成名作《隆中对》。《隆中对》后来成为刘备集团的总体行动指南,也决定了刘备集团的命运。《隆中对》在对形势做出全面分析后,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其中的第一步是,占据荆、益,联吴抗魏,形成三足鼎立;第二步是,分别自荆州、益州分兵两路北上,统一中原。  相似文献   

2.
刘备与诸葛亮相差20岁,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是“60后”,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请27岁的诸葛亮出山.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世间美谈.作为60后的刘备是如何成功“招聘”到80后诸葛亮的呢?这段人间佳话又能为今天的企业招聘带来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3.
孙航 《人力资源》2006,(5):6-10
诸葛亮协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可谓功勋卓著,名垂千古。但诸葛亮在用人的决策上,却有过重大败笔,那就是派马谡守卫街亭要塞,并任其为一把手。结果街亭失守,险封汉中咽喉,诸葛亮本人也不得不上演一出系毫发之间的“空城计”。正所谓——  相似文献   

4.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26集《回马荐诸葛》中有一组感人肺腑的镜头:徐庶中了曹操“赚母”之计,决意赴曹营侍奉生母。刘备留之未果,伤心至极,虽“龙肝风髓,亦不甘味”,遂与徐庶“相对而泣,坐以待旦”,最后设宴饯行,且率众文武送了一程又一程。徐庶为报刘备知遇之恩,决定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设一谋”,离去之后又回马向刘备推荐了比其“才高百倍”的诸葛亮。 这段千古佳话活生生地勾划出了刘备的爱才、惜才、重才之心,他在送贤过程中表现出的豁达大度、真挚情谊让人顿生敬意并终生难忘。“士为知已者死”,徐庶也因此“身在曹营心在汉”,淡泊功名利禄,终生默默无闻,这不正是送贤者得到的丰厚“回报”吗?  相似文献   

5.
刘备得诸葛亮,如如虎添翼,事业平步青云,蒸蒸日上。而后,诸葛亮又相继组织发展庞统等人。从此,天下开始了长达60年的三国鼎立之势。说来笑谈,刘备论才智不及诸葛亮,论武功比不上关、张、赵,却“黄袍加身“为蜀王,指点江山。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的加入是刘备事业腾飞的起点。岛从得到诸葛亮之后,未来的蜀国,这家曾经颠沛流离、数次濒临灭亡的“小企业”,终于走上发展壮大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胆量与品格     
所谓有胆量,即敢于用强于自己的人,不怕别人超过自己。 据笔者所知,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现已成为日本企业界的一部宝书,其中不乏用“强”的典范。如东吴孙权敢于用“强”,才使他成为三强之一。孙权直口果不敢重用用兵强于自己的周瑜,百万曹兵压境,早把东吴“吃”个精光。刘备也同样。诸葛亮人未出山,名声已震天响。如此一个“强”者,可刘备敢用,结果刘备也成了强者。 又如日本已故的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其用人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老幼皆知的历史人物。对于诸葛亮的出山立业,人们往往侧重于刘备的思贤若渴,而忽略了诸葛亮的自我宣传。孔明先生不但智慧过人,而且他的自我推销意识即使在今天也应该是先进的。请看他的出师表所言:“臣本布衣,本想苟全性命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但……”云云。试想,如真象孔明先生所言,不求闻达于诸候,那何必还要“自比管仲、乐毅”,还要广泛地向他的友人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政治大计惹得刘备来“三顾茅庐”呢?看来,诸葛亮久怀出山报国之意,一直在伺机而动。那么他在出山之前一定会对天下诸候做过…  相似文献   

9.
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恐怕不会忘记庞统这个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 在第五十七回,小说写了庞统去投刘备时,刘备见他“貌陋”,“心中不悦”,没有仔细了解他的才华,而是直接让他到耒阳县做县令。庞统因为对刘备小瞧自己感到不满,闹起了情绪,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里,有个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说的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为北伐中原,统一全国,首先要定门后方。公元225年,他亲率大军安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联合各部落首领顽强对抗。诸葛亮擒住他后,亲去其缚,列位于帐,好言抚慰,以礼相待,给予鞍马,送其归寨。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擒住,却又轻易放回,众将都不理解,问曰:“何故放之?”诸葛亮笑曰:“吾三番擒之而不杀,诚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在诸葛亮的感召之下,孟获被七擒七纵,终于心悦诚服。南中人民为诸葛亮立祠享祭,呼之为“慈父”。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为何企业却做不好呢?因为中国人都是过分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而且越是成功的老板,越自以为是。所以中国大多数企业的人才都被浪费了。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公认为最聪明的人。诸葛亮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关键不在于诸葛亮有多厉害,而在于刘备对人才的欣赏和重用。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足智多谋,为蜀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领导方式上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事必躬亲。诸葛亮身为蜀相事无巨细“皆专之”,竞到了“杖二十以上亲决的地步”,他还曾“自校薄书,流汗竞日”。试想,如果诸葛亮将众多琐碎之事合理授权于下属处理,而只专心致力于军机大事、治国之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岂能劳累而亡,导致刘备白帝城托孤成空,阿斗将伟业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13.
1.“智借荆州”占领地。诸葛亮还未出山,就认识到拥有领地的重要性。赤壁大战后,他巧设计策,让张飞乘乱袭取了荆州。而刘备因为没有自己的地盘,只好向诸葛亮“借”取荆州。之后,刘备以此为根据地,乘机取得了西川与汉中等地,终于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力量,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可见,巧借他人地盘来开辟自己领地,进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过关”与“把关”杂谈黎莎说到关,很容易联想到“三国”时期诸葛亮派关羽“把关”华容道,可关羽遇曹操后却想起“曹操当年许多恩义”而纵虎归山。关羽放弃原则断送了蜀汉的根本利益实属违法行为,理应依法论处。然而,惯以执法如山形象示人的诸葛亮这回碍于刘备等人的...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曾被当作兵书来读,而今,同样也可当作管理名著来读。如书中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构想,在中国的战略策划史上,可谓精彩之笔。因为,一段整整半个世纪的三国历史,后来竟一步步验证了这一策划的精彩与正确。那么,这一策划的形成过程及其本身,无疑可以给今天我们的管理决策提供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陈亦权 《财会月刊》2011,(2):I0007-I0007
当关羽收复了长沙,刘备进驻长沙后,在诸葛亮的组织下对以前的人员进行了一次清查。当问到黄忠将军在哪里的时候,关羽说黄忠将军身体不适没有来迎接。刘备说那先不要打搅他,等他好点再去拜访,而诸葛亮则主张刘备立即去探望黄忠。刘备见到黄忠的时候,黄忠正在练习射箭,其实并不是在练习,而是在发泄心中的不满。  相似文献   

17.
决策活动自古有之。如汉文帝的“与民休息”、诸葛亮的“隆中对”,朱升提出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这些决策故事都名传千古,脍炙人口,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在现代领导活动中,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务必把好六关。一、调查研究关。正确的决策离不开系统的、周密的、科学的调查研究。如果不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了解真实情况,体察下情,坐在办公室里,靠“拍脑袋”、凭“印象”决策,就会陷入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之中。  相似文献   

18.
阴杰 《人力资源》2015,(1):84-85
用人不昏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诸葛亮几乎成为智慧的象征。历朝历代的王公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者不计其数,却没有一个人能像诸葛丞相一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稳居人臣首位。隆中对、前后出师表成为千古绝唱。借东风、空城计、舌战群儒、骂死王朗等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就是这样一个聪慧绝伦、计谋百出,能够挽狂澜于既倒,为西蜀鼎立创下不世功勋的诸葛亮,却委任  相似文献   

19.
孔明太累了     
诸葛亮去世后,西蜀后继乏人,更无大将,不用说刘备时代的关、张、赵、马、黄式的一流战将没有了.就是孔明时代的魏延、关兴、张苞、马岱式的二流战将也难以寻到。原来数不着的三流战将廖化当上了大将,实在勉为其难。后人常用“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一词讥讽某一团体人才平平,只能是“山中无虎,猴子称王”。  相似文献   

20.
用人的艺术千变万化,一部《三国演义》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生动的范例。一、以事服人,以理服人大凡人才,都有主见,有傲气。刘备的五虎将之首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抓檛鼓三通斩蔡阳,单刀赴会,文武兼备,忠义有加,与刘备是结义兄弟。有此前提,所以,对刘备器重诸葛,内心是有不服的。对这一点,诸葛亮心中有数,不与计较。他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