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是实现农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对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评价,是促进农牧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以农牧业循环经济为目标,构建4项准则指标和20项具体指标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青海省2008—2017年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通过累计贡献度对青海省主要贡献因子和负贡献因子进行分析,找出青海省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以期为促进青海省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郭坤  张再生 《经济论坛》2014,(11):143-146
在对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指标确立的基础上,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3年河北省迁安市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在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综合考虑资源枯竭型城市特征与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核心,运用"目的树"分析方法构建了包含5个子系统、28个指标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对资源枯竭型城市铜陵循环经济发展的动态发展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进行循环经济试点6年以来,铜陵市循环经济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不同子系统间发展趋势有很大差异,需要进一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结合,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循环经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社会效率、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目标指标构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区、市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各地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可以将各地区发展水平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5.
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和云南省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建立了云南省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依据云南省近11年的数据和2011年西部12个省份的指标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分析出云南省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在西部地区的地位,并从林业资源循环利用、林业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分阶段评述了云南省林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分析了目前云南省林业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发展的基层地域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能起到桥梁作用.构建广西县城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主要用以实现对广西各县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及对未来广西各县的循环经济走势进行预测.本文从指标预警、要素预警及目标预警三个层面构建了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并通过对预警警限、预警警级的设定实现了对警情的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05年以来广西县城循环经济由中警逐步过渡至无警区间,通过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选取反映该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4个方面,构建了一套由3个层面、4个分类指标、23个单项指标所构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计算出2005年广东省21个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经济区域21个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4种类型.采用障碍度分析,对2005年限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诊断.结果发现,不同市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主要的限制因素也各不相同,应结合各市自身特征和外部环境等制约因素,制定相应的循环经济发展策略,推动广东省循环经济的持续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实施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准确地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文章运用能值理论和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陕南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在循环经济发展初期,陕南总能值消耗大幅上升,经济发展对不可更新资源消耗依赖度较高,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有限。随着资源循环利用率和能值投资率的增加,可持续发展指数和循环经济能值指数在2035年分别下降至2.26和2.05,说明坚持产业生态化,以绿色产业链建设为重点构筑陕南循环发展生态屏障是提升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赵杰  冯正强 《技术经济》2007,26(1):120-123
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株洲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选择了资源减量投入、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再循环再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5大指标系统,并对其包含的15项指标赋以权重值和指标值,利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株洲市2001年-2005年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指出目前株洲市循环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构建了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2010年各省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区域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初期阶段,且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程度依次减弱;为了进一步找出各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采用障碍度指标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病理诊断,结果表明各省域循环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及强弱程度都有差别,需要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1.
基于Theil系数、服务业重心模型、收敛与分散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环渤海经济区服务业差异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①环渤海经济区服务业差异主要由省区内部差异贡献,1992—2000年差异略有缩小,由省区间差异变小引起,而2000—2010年差异扩大显著,由京津冀内部差异扩大引起;②1992—2000年沿海地区以收敛为主,内陆地区以发散为主。2000—2010年辽宁省东西部以向下发散为主,中部以向下收敛为主;京津冀东部以收敛为主,而西部以发散为主;山东省整体以收敛为主;③环渤海经济区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均GDP、内外部联系、经济密度、消费能力、政府支持力度。④从时间演变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一直环渤海服务业发展是最重要影响因素,服务业发展从市场供给导向逐渐的转化为需求导向。  相似文献   

12.
面向内需与新丝绸之路 ——环渤海经济发展新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环渤海经济发展战略仍沿袭着过去20多年通过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并从低端加入全球价值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存在着严重的内在缺陷,与发达国家成功崛起的历史经验背道而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内需主导和南南贸易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着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逐步形成,环渤海经济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内需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建立以中国企业为龙头的全球价值链的新战略和新模式上先行先试,率先取得突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转型升级和世界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3.
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文章应用统计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探析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地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7年环渤海地区各县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差距悬殊,欠发达区是其主要地域类型;欠发达区和贫困区在京津周边地区呈集聚分布,核心—边缘效应明显;1980—2007年环渤海地区各县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但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波动性缩小;农村居民纯收入整体结构由金字塔型转为中间集中型,人均纯收入空间自相关显著,其趋同性增强;基于各县1996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1996—2007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差异,将环渤海地区划分为6种增长类型,并提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航空业的进步,许多国家和地区从战略高度上进一步认识到了大力推进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归纳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临空经济的内涵进行了清晰界定。在对临空经济形成清晰认识的前提下,为了能够准确反映临空经济发展状况,构建了临空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与发展阶段判定方法。最后,选取我国7个主要的临空经济区,对其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农村应对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能减轻农业环境污染,更好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在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障碍是农民过于注重短期利益,政策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比较落后,多数农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为此,必须转变农民认识观念,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保障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分工与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生产先进技术体系建设,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并搞好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等工作。  相似文献   

16.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体系作为支撑。文章针对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不足,提出了支撑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及研发与推广的技术重点。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逐步降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这两者均可以看作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片面地强调某一种模式都是不科学的,文章以四川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四川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统筹发展的必要性,指出四川省各自然区域自然环境特点、主要资源环境问题及对发展制约,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统筹发展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需要,经济原则是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统筹发展的基本原则。然后对四川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统筹发展的基础进行了阐述,并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提出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注重点,结合各功能区实际情况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统筹发展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环保——可持续发展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循环经济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环保-可持续发展作用的发挥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循环经济发展的效果.从不同阶段循环经济发展的本质来看,科技、物流系统充分发展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才有可能使循环经济充分发挥出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People currentiy pay attention to a hotspot problem that how industrial production is evaluated and controlled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Qual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exes. Two mainstream theories guide us to realize the industr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inly the circular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are introduc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are introduced, and that quality management is important cont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indicated. Based on circular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manufacture theories, the drawbacks in the existing quality management models are analyzed. The requests that satisfy the big system "environment- society - economy" are summarized to build up a model. 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principle is applied and the relevant contents are sublimated as the platform to set up the model. The new quality management concept models are put forward "T- D- R"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and "ecological quality loop" model, from which the new quality concepts are formed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tents and the process of setting up the models. The big quality problems of the system can be handled by the new quality concept and model that are validated in practice.  相似文献   

20.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区域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更是一个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构建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选取31个省市、四大经济区域的16个原始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在对各地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及差异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东部及中西部地区差异化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以期为各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制定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