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建立基础设施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协调度模型,计算并评价了我国各省市经济系统与基础设施系统的协调性.研究显示:宏观格局上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格局与我国经济空间差异格局基本相似,表现出明显的从东部到中西部地区的递减差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各省市基础设施综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等级相关关系;将各省市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协调划分为优质协调、良好协调、基本协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及严重失调六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区域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珍 《经济地理》1994,14(3):26-31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由于拥有巨大发展潜力和重要战略地位,黄河三角洲开发已列入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和山东省跨世纪工程。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制定的发展战略,将基础设施列为超前建设工程,黄河三角洲区域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1.黄河三角洲的战略地位1.1良好的经济区位由于一般大河三角洲都具有依河傍海的区位优势,因此从世界范围看,除去高纬度地区,江河入海口三角洲均成为该国(或地区)经济发展峰值最高的区域,如荷兰的莱茵河三角洲、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埃及的尼…  相似文献   

4.
本期案例:2007年7月,阿才与一家科技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合同,担任该公司的网络技术员一职。由于他工作能力突出,很快就被任命为网络部的技术主任,一年合同期满后,公司又与他签订了三年的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5.
李嵱  徐敏 《经济改革》2014,(12):62-67
2014年12月12日,全长1432公里、历时十一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开闸通水。从此,丹江口水库每年将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以缓解京津等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南水北调,对于华北地区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陕南商洛——中线调水的水源涵养地,"一江清水供北京"的背后,既有担忧、牺牲、奉献,也有变革的决心和无限的憧憬。  相似文献   

6.
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社会转型,传统社区正逐步为社区取代。探讨了公民个体的生活模式、生存方式发生变革,其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生活观发生嬗变给道德建设带来的影响,提出了重塑道德行业主体,构建其权利与义务关系等举措,以促进数字化社区建设和公民首先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础设施是能源、交通、通信、水利和城市设施等诸多行业的集合,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和社会各项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强弱高低的重要尺度。在国民经济供需矛盾明显缓解,买方市场逐渐形成的今天,基础设施遇到了如何进一步发展,怎样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再打基础的问题。投资迎来高峰为确保今年的经济发展速度达到8%,中央确立了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措施,为此,今年以来,围绕扩大基础设施投资需要,许多投资指标都作了相应的调整。--铁路:…  相似文献   

8.
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了国内市场分割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研究》2017,(2):20-34
从理论上来说,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打破国内市场分割,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奠定基础。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利用1993—201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分割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以邻为壑现象在中国仍长期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打破市场分割的物质基础,可为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出阶段性差异;不同区域或不同区位下市场分割的策略性行为并非一致。基于此,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差异;同时,加强投资主体的跨区域协作,削弱地理界限对市场的不利影响;此外,政府应积极打造现代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功能,避免人为过多干预市场秩序,进而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以期建立现代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9.
10.
基础设施是能源、交通、通信、水利和城市设施等诸多行业的集合,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和社会各项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现代经济发展史表明,落后国家在发展和赶超先进国家的整个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适度超前,世界经济巨人的"大厦"无一不是建立在雄厚有力的基础设施之上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增长10%的高速度发展,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高,其间,基础设施经历了一场由极度短缺、到大规模建设、到供需矛盾明显缓解的变化过程,其中,大规模建设主要是在"八五"以来的七年时间进行的。在基础设施总量供应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生活中买方市场正在向我们悄然走来的今天,基础设施面临着下一步如何发展,怎样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增长再打基础的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成为近期拉动经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颖 《经济导刊》2009,(12):72-73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但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资源有限情况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可能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产生“挤出”效应,也可能会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导致资源浪费。对不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质量基础设施是由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有机结合形成的新型基础设施,具有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融合相长的最佳结合点。立足于质量基础设施的技术属性和制度属性,从研发能力和融资约束两个渠道阐释质量基础设施影响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机理,并基于2005—2019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库,实证检验质量基础设施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知识产权保护对这种影响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质量基础设施通过研发能力提升与融资约束减弱两个渠道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且存在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的异质性,以及区域非均衡现象。另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强度在质量基础设施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中起倒“U”型调节作用,且受各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偏离度的影响,区域非均衡程度呈扩大趋势。结论为客观评估中国近年来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绩效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如何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基础设施长期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卡脖子(瓶颈)现象,长期不能解除。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国家在政策上禁止民间向这个领域里投资,限制外商向大多数项目投资。这样一个关系到各行各业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耗资巨大的领域,由国家独自投资,将...  相似文献   

14.
协调发展 建设小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搞好协调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五统筹”的提出,很有针对性,具有很强的长远的指导意义。各级党政干部必须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矫正经济发展问题上的误区,树立正确的统筹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小城镇建设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耀 《经济经纬》2005,(5):98-101
当前,我们应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将小城镇的功能特性定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使小城镇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介质,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化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2002年,我国GDP已达到10.47万亿元,比1989年增加了8.78万亿元,增长了6.2倍。在经济总量指标大幅增长的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2.8元,比1989年增加了6328.9元,增长了5.6倍。2002年,我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人为2475.6元,比  相似文献   

17.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必须正确处理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其重要意义。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是改革开放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是老工业改造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这种现象反映出了人类对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缺失,反映出了极大物质需求对森林资源的过度索取,也反映出了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损害,而根本反映出的是,森林环境保护与森林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协调,这种现象让我们看到了森林资源即将枯竭的前景,这种前景不但是破坏了林业经济,造成数目可观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原生态民族文化最大特点在于其保持相对完整的文化民族性和显著地域性。在经济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民族性与开放性有机结合、原生性与产业性现实结合、观念性与商业性有机统一,强调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性开发对于国家民族文化力建设是重要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