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吃饭问题历来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13亿人口,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近几年来,尽管粮食供求相对较为安全,但粮食生产又出现了波动,粮食安全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未来对粮食的需求,分析了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中央政府确定的“五项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之成败,事关经济发展后劲,事关政治稳定。在过去几十年的粮食流通中,国家不失时机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政策,使我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人民生活逐步提高。但在旧的粮食流通体制下,确实积累了许多问题,如粮食企业亏损和负债不断增加,仓储设施和管理手段落后,经营水平低下,粮食收购资金运行不良等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1政企分开,必须解决粮食企业的负债包袱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四分开,一完善”,即…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中国作为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从今后发展趋势看,我国粮食的供需关系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建立比较完善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是稳定粮食生产的根本措施,是维护农民利益的法宝,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既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如何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国信通院研究表示,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迅猛,但占GDP的比重不高问题愈发凸显.近年来我国也陆续出台多项与粮食有关的政策和相关的指导意见,要求借助科技力量推进粮食产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  相似文献   

5.
《汉书&;#183;食货志》日“食为政首”,将粮食问题列为政府的首要工作。从古到今,我国的历朝历代都对粮食问题狠抓不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上了三个台阶,达到总产4900亿千克以上,年递增率达3.4%,基本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自1998年粮食总产量冲上历史新高后,已经连续多年徘徊,并呈严重的下滑势头。红色警报频频响起,粮食问题愈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关于粮食问题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纷纷出台,各级党政部门  相似文献   

6.
人口问题的实质也就是粮食的供给与需求问题,我国粮食总产量是相当大的,但人均却是比较少的。因此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需求的矛盾短期内是解决不了的,人均粮食的低水平也将是长期存在的。鉴于这种情况,吃饭问题是不能宽裕的,要有过比较紧日子的长期准  相似文献   

7.
蔡海伟 《经济师》1999,(2):101-101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此语可谓一针见血。“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为了解决中国12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央提出,到本世纪末粮食生产必须确保4900亿公斤,力争5000亿公斤。实现这一目标要求,保证足够数量和质量的...  相似文献   

8.
粮食具有战略性和商品性的双重属性,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粮食的经济效益,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近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从来都是天字号的大事,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吃饭问题也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好,都必须靠发展这个硬  相似文献   

9.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吃饭问题不仅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也历来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缺粮将是21世纪人类的主要威胁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1年世界粮食生产量比上年减产3.1%,1992年大体上恢复到1990年水平。而世界人口却在不断增加,1970年全世界人口为36.9亿人,到1992年世界人口已达54.8亿人,该年全世界人均粮食产量已由1985年的415公斤降为390公斤。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均产粮量普遍下降,予计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进口量可能达到1.6亿吨,这将进一步加剧世界粮食的紧张程度。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3的国家粮  相似文献   

10.
张连启 《经济纵横》1996,(12):64-64
实现粮食自给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张连启近年来,我国粮食问题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关注。某些外国人,作出了危言耸听的预测,说什么未来20-30年中,中国将缺粮几亿吨,到那时,全世界都满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需求。国内许多学者也针对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过许多不同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一场国际性“粮荒”正在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得益于粮食连年增产、库存充足,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市场形势相对平稳。只要不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有亿万农民的辛勤劳作,有科技支撑能力的稳步提高,中国人完全有信心、有能力长期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相似文献   

12.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3.
改革激活县域粮食经济——甘肃省镇原县粮食局侧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部电视剧叫《天下粮仓》,反映的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一个靠天吃饭的民族,在与土地博斗中纠结的恩恩怨怨,其场景悲怆,令人震憾。时过境迁,历史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粮食问题,依然是我们这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在国的重大问题。“中国人口多,将来依靠进口粮食是靠不住的,不可能依靠进口粮食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这是几年前,农业部发言人曾经指出的。可以说,粮食问题,是关乎民生的问题,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题记  相似文献   

14.
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解决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以来的发展,我国粮食基本上告别了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局面,进入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21世纪初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按照“五个统筹”和完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局势的安定,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必须抓紧抓好。为了确保粮食的稳定增产,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是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塞拉利昂国内80%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是个体经济,耕作粗放落后,产量较低。近年来农村部分人口流入城市和钻石工业,有些田地荒废,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需要进口大米几万吨。政府重视发展农业,莫莫总统号召人民实施“绿色革命”计划,优先发展稻谷生产,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接受先进农业技术援助是发展塞农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民以食为天”,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国人民对此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换句话说,粮食问题,按照中国的国情,的确是一个“天”大的问题。 地球上自有人类,一开始就被吃的问题困扰,因饥饿而引起的悲剧太多了。直到今天,57亿人的“地球村”,仍有7亿人食不果腹。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要彻底解决吃的问题是一个何等巨大的  相似文献   

18.
5月13日,农业部有关领导在重庆召开的全国农业政策法规工作会上表示,农业部门今年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关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扩大对收民直接补贴的试点问题。同时,又有一批省份开始了直接补贴的试点工作。 这是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13亿人的吃饭问题,注定了粮食安全保障是事关国家安定的悠悠大事。如是,多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为我国经济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便也不足为奇。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一系  相似文献   

19.
继世界“50亿人口日”(1987年7月11日)和亚洲“30亿人口日”(1988年7月1日)敲响人口增长过快的警钟之后,中国人口超前闯过11亿大关.因而,国务院批准1989年4月14日为中国“11亿人口日”,向生存、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炎黄子孙出示了人口增长失控的黄牌。饱经“人满为患”磨难的国民们,开始对吃饭难、乘车难、住房难、就业难、教育难等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表象进行反思,从而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切实地感受到人口问题的威胁,意识到我国人口问题已达到一个新的险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养老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玲 《经济论坛》2006,(11):51-53
由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撰写的《银发中国》调查报告,是在去年由中国社科院、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办的“21世纪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与经济分析”国际研讨会上被提交的。该报告认为“:中国即将经历一次人口转变,一个原本年轻的国家即将老龄化。到2040年,中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到3.97亿人,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人口的总和。”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及所带来的问题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一、家庭养老——最传统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通常是指家庭所具有的让老年人(60岁以上的人口)通过家庭(特别是子孙后代)的赡养安度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