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官仓由国家支配的仓廪系统的统称。唐代仓廪系统共包括6种仓:正仓、转运仓、太仓、军仓、常平仓、义仓。所谓天下仓,主要是指天下正仓,它是常年直接受纳正租的官仓。唐代仓廪的付出职能可归纳为四项:兵饷、官禄、平准、赈贷。军仓、正仓供应兵饷;正仓、太仓供应官禄;常平仓负责平准籴粜;义仓负责赈贷救济。上述四  相似文献   

2.
对华南地区楼房仓在常规储藏稻谷期间的仓温、粮温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对比了不同楼房仓、不同栋仓、不同季节粮温、仓温变化的差别。结果表明:每年的9月到次年的3月,楼房仓的粮温高于仓温,最高值高于仓温4.7℃;而每年4月到9月,楼房仓的仓温高于粮温,最高值高于粮温3.2℃;同一栋楼房仓不同楼层的仓房,在春夏季节中的粮温表现为:上层仓房>中层仓房>下层仓房,在秋冬季节中的粮温表现为:中层仓房>下层仓房>上层仓房;不同栋楼房仓相同楼层的仓房温度变化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3.
对天津东丽区贯庄粮食储备库8号仓和18号仓进行隔热保温改造,以同时期无特殊保温处理的天津塘沽国家粮库普通高大平房仓14号仓作为对照仓,研究高大平房仓的保温改造技术对粮温、仓温等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18号改造仓全年的粮食平均温度为6.97℃,8号仓平均温度7.15℃。保温改造的高大平房仓保冷性能较好,具有良好的储粮性能。  相似文献   

4.
唐辉  李树林  王文超 《现代食品》2011,(4):16-17,39
地下仓储设施在我国历史悠久,随着地下仓设计的不断深入与完善,地下仓的仓储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现结合陕西扶风杏林省粮食储备库地下仓的设计,对地下仓的设计与发展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5.
菱镁材料在平房仓仓顶改造中的综合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型菱镁材料综合应用于平房仓仓顶改造,提升仓顶隔热、保温、防水性能的方法进行了探索.试验数据表明,改造后的仓顶能有效降低仓温和粮堆表层温度,为促进低温储粮工作的开展,有效地延缓粮食的品质劣变奠定了基础.同时,改造后仓顶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相似文献   

6.
该仓群位于攸县网岭镇大明村,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属于砖混结构的浅仓,由6个相同的八边形浅仓组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设定不同时段仓窗和轴流风机的开启与关闭,跟踪检测仓温变化情况,选出最优控制仓温的方法。研究发现,在仓房隔热性能不佳时,夏季密闭仓房达不到隔热的效果,反而会出现严重的积热现象。夏季白天开启仓窗,适时开启轴流风机,加快仓内空气流动,有助于积热的排除。此控温方法改变了原有的做法,比密闭仓房的仓温低5℃左右、比空调控温更具经济性,对粮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普通房式仓气密性差,不利于粮食安全储藏。通过对普通房式仓采取仓房墙体、通风设施、密闭糟管和门洞等改造处理,提高了仓房气密性,并从气密性、粮温和磷化氢浓度等3个方面评价仓房气密性改造结果。结果表明测定,处理仓比未经改造的同类仓房从500Pa降至250Pa的半衰期提高了25.34s;试验仓比对照仓的上中下三层粮温低2~4℃;试验仓粮堆的磷化氢平均浓度是对照仓的1~3倍,有效地维持了磷化氢气体的浓度与时间,减少了熏蒸用药量。  相似文献   

9.
仓、廥的设置与管理,是仓储制度的核心环节。新刊布的里耶秦简、岳麓秦简中有不少关于秦代仓、廥设置与管理的内容。梳理相关记载可知,秦代的仓和廥均属于秦律所言的"实官",且二者在储藏功能方面存在区别。另据里耶秦简,秦的地方仓储系统分为县乡两级,并且县仓与乡仓的设置也遵循一定规律。负责管理粮食的"仓官"一般位于都乡之中,且距离县廷不会太远,离乡一般就近使用县仓,如距离较远则单设离邑仓。同时,乡仓的管理亦如县仓,也有完善的出入登记、交接移付制度。  相似文献   

10.
高大平房仓仓顶隔热性能差,高温季节仓内积热严重,仓温高,造成粮温也持续升高,影响储粮的稳定性。通过屋面增设菱镁板架空隔热层,可有效减少来自仓顶的热量,降低仓温,确保储粮安全。同时屋面增设菱镁板架空隔热层后,屋面防水效果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正>浅圆仓是常见的粮食储存仓。因其占地面积小、单仓储存量大,结构受力合理、抗震能力强,密闭性能好,机械化、自动化适应程度高,被越来越多的粮食储存库区所推崇。福建近几年扩建或新建的仓型基本都是浅圆仓。但说起浅圆仓,几乎每一个粮储人的内心都有着说不出的困扰。由于浅圆仓常见的入仓方式为仓顶定点进粮,在储存稻谷、玉米、小麦、大豆等非均匀颗粒聚集体时,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笔者先后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原石港粮站、新联粮站等地看到保存完好的砖圆仓。听老一代粮食人说,这是上世纪70年代专门用来储放粮食的,曾被称为"战备仓"、"备荒仓"和"四五仓"。所谓砖圆仓,是在没有钢材建造高标准仓库的条件下建造而成的。每个砖圆仓底部由砖砌成,顶部再用3~4圈钢筋加固。为了确保存储安全,在堆放粮食时,仓内四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浅圆仓谷冷机的“一仓一机”短时冷却通风、“全仓”短时冷却通风和冬季谷冷机通风等工艺试验.经实仓试验表明:夏季采用一仓一机短时谷冷或全仓短时谷冷通风方式处理粮堆表层积热和异常粮情,具有降温效率高、冷通成本低和保水效果好等特点;在冬季使用谷冷机进行通风降温,有良好的保水、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14.
推广“格子仓”缓和“卖粮难” 格子仓是用砖或土坯在农家建造的小型粮仓。建造时可根据农户的经济条件,有砖的用砖,无砖的用坯。靠墙角建一个能装3,000多斤粮食的格子仓,一般只用砖400块,石灰15斤,水泥5斤即可。共需费用20元左右。仓里用干沙、麦糠和塑料薄膜铺垫。由于仓内多呈格子状,加上塑料薄膜密闭,能起低氧作用,所以又称“格子缺氧仓”。仓里的沙子、麦糠可防  相似文献   

15.
在高大平房仓仓顶安装了定时自动喷淋系统,进行夏季喷淋试验,利用水的蒸腾作用带走仓顶积热,减弱热传导,从而降低仓温、控制粮温.结果表明:实施仓顶定时自动喷淋在夏季高温季节能降低仓房夹层温度3~7℃,降低仓温2~3℃,有效控制表层粮温的升高,从而延缓粮食品质劣变速度.与传统的喷淋系统相比,节省人工和资源成本,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社仓之名出现于隋,但原为官方义仓的延伸,真正具备民间机构的性质,则从南宋始。但由于社仓之名早已存在。所以,有人认为南宋朱熹推广的社仓是前代社仓的继续或复兴.“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建宁府(所辖在今福建省境内)一带发生严重灾荒。当时住在崇安县开耀乡的朱熹,面对着‘乡民艰食’、‘盗发浦城’的情况,在吸收前代仓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与地方官绅一起建立社仓,使这一荒政措施得以复生”。  相似文献   

17.
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已基本结束。在接受这次清仓查库工作的检查中我们对“帐帐相符、帐实相符”的理解和如何建立健全粮食分仓分户帐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过去由于对“帐帐相符、帐实相符”的理解不够各粮所做法不一有的以入库数建分仓分户帐有的以门市结帐数建分仓分户账很不统一业务移交时只能抬帐面总数无法按分仓分户核准粮食数量导致管理出现漏洞使个别思想不健康的人钻了空子有的还造成了粮食差库。我们认为粮食分仓分户帐属于保管帐应按实际入库、出库粮食的数量建立分仓分户帐并在备注栏说明各仓号的待结数量、凭证张数。分仓分户的…  相似文献   

18.
清政府大力提倡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救济,社仓、义仓作为清代民间仓储的主体应时而起。两仓之发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社仓于雍正初年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嘉道年间社仓衰落,进而促使义仓开始在全国普及;同光年间各类仓储中只有义仓得到恢复。两者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位置来看,社仓多设于乡村,义仓则多设于城市;组织管理方面,社仓官方介入多、效果差,义仓则由士绅群体相对有效地管理着;从主要功能来看,社仓贮粮以有偿借贷的形式旨在缓解农民青黄不接的困难,义仓则主要通过无偿赈济以帮助灾民渡过难关;从仓粮来源看,社仓贮粮大多摊派给农民负担,而义仓贮粮则以士绅自愿捐助为主。两者的发展本身即意味着民间力量日益壮大,社仓、义仓的此消彼长则进一步体现了在社会救济领域民间社会力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在华南地区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粮温容易受气温、仓温的影响。通过对高大浅圆仓三温变化情况研究,探讨三温变化特性,为高大浅圆仓安全储粮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浅圆仓因具有占地小、容量大、综合利用率高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浅圆仓能安全储藏稻谷,不但能扩大浅圆仓的使用功能,而且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分析了稻谷的储藏特性、引起稻谷品质劣变的主要原因、稻谷的安全储藏管理,为实现浅圆仓稻谷的安全储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