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惠金融旨在为社会所有人,特别是贫困和低收入者提供金融服务,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小额信贷作为普惠金融的核心,是普惠金融理念的有效实践.通过了解普惠金融的涵义,指出我国的农户小额信贷模式存在问题,分析公司+农户的小额信贷模式、保险+农户小额信贷模式、P2P网络农户小额信贷模式的基本情况,提出完善发展我国农户小额贷款的各种主体相结合模式,以更好地发展农户小额信贷,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助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经济水平落后、金融资源匮乏、信贷水平低、金融服务可得性差等一系列金融问题,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打破农村金融排斥、降低准入门槛、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提供了有效的路径。论文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互联网技术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并针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在我国农村地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从经济货币化程度、服务设施与环境、涉农贷款核心业务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并指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存在服务群体分散化和信贷抵押稀有化、信息不对称下的信贷市场发展不健全等供给侧制约因素.之后从农村互联网用户数、互联网普及率、移动端服务普惠状况、商务交易类网民使用规模与互联网金融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状况.最后结合两个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农村普惠金融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供给侧路径:一是拓展基本服务渠道,二是激活普惠信贷模式,三是改良征信环境.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从经济货币化程度、服务设施与环境、涉农贷款核心业务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并指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存在服务群体分散化和信贷抵押稀有化、信息不对称下的信贷市场发展不健全等供给侧制约因素.之后从农村互联网用户数、互联网普及率、移动端服务普惠状况、商务交易类网民使用规模与互联网金融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状况.最后结合两个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农村普惠金融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供给侧路径:一是拓展基本服务渠道,二是激活普惠信贷模式,三是改良征信环境.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我国省际农民共同富裕指数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011~2020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农业信贷在其中所起到的中介效应及分维度分区域异质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民共同富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农业信贷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共同富裕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分维度、分区域异质性。分维度来讲,数字普惠金融中使用深度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强于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分区域来讲,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强于中西部地区。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提出通过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便捷农业信贷投放来加快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在2005年推广"国际小额信贷年"首次提出的一个金融概念。在此之后,普惠金融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地普及开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服务,国家政策红利向实体经济倾斜,结合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建立健全普惠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小微信贷,已成为城商行的战略选择。因此我国银行业应有针对性地发展普惠金融,着力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尽快推动我国小微企业信贷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发展普惠金融对于促进金融公平、提高弱势群体收入、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和产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农业大省吉林省构建农村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建设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难题,并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正经历着深刻变革,金融服务创新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多样性的金融模式,能满足农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存在金融资源配置不均和服务不足等问题,普惠金融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受到了制约。文章从资金可获得性改善、农产品流通与市场拓展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等角度,揭示了普惠金融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完善金融服务网络、加强金融教育与培训、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等推进普惠金融建设的措施,旨在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有效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农村金融服务是“三农”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理念,是解决“三农”信贷不足、信贷不公等问题的关键,但我国农村金融存在严重的非普惠性。通过构建普惠金融体系,贯彻金融公平理念、实现金融全面创新和全面履行金融社会责任,以金融公平为导向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以金融创新为导向提升金融服务“三农”质量,以金融责任为导向保证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普惠性公平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内生于风险控制的信用信息识别型信贷配给,及其诱致性、“碎片化”的农村二元性信用约束,是目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陷入困境的二个主要因素.创新金融与不同社会经济组织相联结的信贷供给模式,构建显性和隐性二元信用“共融、共享”的普惠型农村信用体系,是纾解困境、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普惠金融与创业:“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军  李俊成 《金融研究》2020,475(1):69-87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推进的关键时期,本文考察了普惠金融对创业的影响和作用。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创业具备显著的增进效应。考虑多种模型设定、不同自变量和因变量度量方式以及内生性问题讨论的稳健性检验均不改变本文的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普惠金融影响创业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普惠金融并没有通过缓解家庭资金约束来促进创业,普惠金融对创业的增进作用主要来源于对居民金融能力的提升。随后,本文实证检验了金融教育对普惠金融影响创业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随着金融教育的普及,普惠金融发展对创业的促进作用将加强。区分普惠金融不同维度可以发现,金融教育对普惠金融影响创业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提高金融服务使用度对创业的增进效应实现的。本文的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金融发展,实现金融广化更有助于居民创业精神的激发。  相似文献   

12.
陈杨  陈三毛 《浙江金融》2020,(1):9-19,47
本文利用中国1988~2016年宏观经济数据、金融数据,分别构建金融压力指数与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来反映我国的金融稳定状况和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并利用ARDL-ECM模型来分析金融压力指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金融深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虽然短期会加大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长期来看是有利于金融稳定的。并且对于我国来说金融深化短期内有利于缓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长期不利于金融稳定。同时,长期内金融深化可以加大普惠金融对金融稳定的有利影响,但是短期却会加大普惠金融不利于金融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数字普惠金融是传统普惠金融的持续深化,是减缓相对贫困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采用DEA-Tobit模型,利用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市数字普惠金融和相对贫困等数据,测算了数字普惠金融减缓相对贫困的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减缓相对贫困的效率偏低且区域差异大,其中规模效率是西部地区综合效率较低的最主要原因,数字普惠金融减缓相对贫困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数字普惠金融减贫生产率指数变动主要受技术进步变动影响。在影响因素方面,金融中介效率、产业结构与财政自给率的提高与优化有利于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效率;而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会阻碍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在讨论农业产业化与普惠金融系统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分别构建农业产业化与普惠金融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湖南省为例分析2008-2017年农业产业化与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及其耦合关系的时序变化过程。结果发现:湖南省农业产业化与普惠金融的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两者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已由过渡阶段转变到了协调阶段。两者呈现农业产业化相对滞后与普惠金融相对滞后交替变化的情况,现阶段表现为农业产业化相对滞后。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与普惠金融的协调发展,开发性普惠金融支持的重点应当是农业产业化,需要加快基于农业产业化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建设,强化金融素质教育,并建立相应的协调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地理特征,依据2006-2015年30个省市相关数据,测算农村普惠金融水平;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检验普惠金融发展空间集聚效应.结果发现:各省市农村普惠金融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空间相关性逐年增强,局部空间差异逐渐缩小.普惠金融集聚与农民收入变化之间存在正空间相关性,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鉴此,应加强区域空间金融合作,提高保险业普惠度;加强地方政府之间交流合作,发挥普惠金融集聚辐射作用,推动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普惠金融是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有力举措。当前,普惠金融研究聚焦在银行业与居民收入,未将非银金融业与居民消费纳入考虑;此外,将普惠金融指标的波动性作为权重来构建普惠金融指数,也缺乏经济学含义。本文首次根据各省份五项金融业全口径普惠发展指标,基于经济的相关性设定指标权重,采用加权几何平均法构建省际普惠金融综合指数,从收入和消费双重视角实证研究普惠金融对居民生活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对各地区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以及边际消费倾向等均有正向刺激作用,且刺激作用的大小与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成正比,因而,普惠金融对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以及边际消费倾向等的刺激作用大于农村居民。鉴此,本文提出普惠金融的发展重心应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倾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鉴于BRIC国家拥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提升金融系统的可及性对改善收入不平等状况、减少贫困具有重要的意义。金砖国家是否实现这些目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以BRIC国家为例,实证考察了2004年到2017年期间金融包容性对收入不平等、贫困和存款增长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包容性能有效降低收入不平等,但失业率、转移支付、出口和经济增长都会导致收入不平等加剧。此外,包容性财富并不能改善贫困发生率。但高等教育入学率、出口和人均GDP增长都能有效改善贫困。最后,经验证据表明,人均GDP增长能有效提升存款增长率。  相似文献   

18.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can provide effective financial services to consumers and enterprises that are excluded from traditional finance, thereby improving the vitality and resilience of the economy. Using panel data from 285 Chinese cities from 2011 to 2020,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economic resilience. We also empirically test the direct effec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economic resilienc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mediating variables. The study shows that improving the level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economic resilience, which mainly stems from the deepening of the coverage breadth and use depth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and gradually increases over time. In the heterogeneity analysis, we find that the enhanced effec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economic resilience is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and in cities with larger economies in China. Further mechanism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better the financial market environment and business environment are, the stronger the role of digital inclusion finance in promoting economic resilience. In addition, the increase in innovative technology and the growth of the consumption level are two important mediating variables for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to actively contribute to economic resilience.  相似文献   

19.
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将普惠金融与经济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由于普及性普惠金融局限性明显,所以,为了实现进入发达经济体的目标,有必要大力发展开发性普惠金融.与普及性普惠金融的"供血功能"不同,开发性普惠金融是一种"造血式"融资并提供相关金融服务,着眼于社会不同层级经济主体之间的生产分工合作,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基于发达经济体愿景,提出了发展开发性普惠金融的基本框架,旨在促使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提升,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  相似文献   

20.
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金融改革和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其发展受限于多重不利因素。金融排斥导致其“普惠性”与“盈利性”目标相悖是普惠金融发展受限的内在原因;监管错位构成了阻碍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阻碍;共享性征信体系尚未完成是普惠金融发展不足的环境壁垒,寻求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路径迫在眉睫。而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以及金融技术的不断革新为我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本文基于上述两个视角研究我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路径,从发挥政府引导与支持作用、引导互联网金融回归普惠之道、加大商业性金融机构普惠资源投入、依靠金融技术建设普惠金融发展服务机制四个角度探索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