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学科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结合点。本研究在定向动机流理论框架下,探讨了融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课程思政两种目标,对学习者进行动机干预的实现路径。信息化技术手段有助于将语言人文功能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愿景;情景任务导向有助于启动学生的定向动机流,线上学习平台有助于课堂延伸和提高讨论及生生互动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经济的高度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日语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及对其在日语教学中的必要性的探讨,指出日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提出了几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建立“三层三主三融”的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三层”是指学校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三个层面,“三主”是指课题研究教师队伍如何作为课程思政主力军、课程建设如何作为主战场、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如何作为主渠道,“三融”是指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建立一个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体系、专业课程思政分类归集方法、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最终实现示范引领同类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新工科”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是当下教育领域的热点课题。“新工科”指的是为强化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和提高创新创业水平的一系列国家战略。“课程思政”是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新工科”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两者在育人的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本文着眼于“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分析了“课程思政”在“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课程思政”融入工科类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课程思政”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出发,尝试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师发展和教学评价五方面入手,针对学习者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能力维度,探索在跨文化类课程中实践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操作,端正跨文化交际态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民族自信,文化自强意识;使跨文化课堂成为知识传授、情感内化、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6.
加强农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培养高素质“一懂两爱”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完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定位,加强涉农学科课程思政质量保障,提升师德师风塑造能力,是加强农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校对非英语专业的部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跨文化视角下对茶文化与咖啡文化本质属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茶与咖啡文化在高校双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功能,以促进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养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有机融合,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有效地提升了高校教学效果。然而,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不高、从事思想政治与专业融合教学的能力欠缺以及“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难以评估等。高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从顶层设计考虑,由学校统筹规划,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激励措施;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培训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根据各学科特点从灵活采用不同形式的考察方式出发,重点解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借助“课程思政”元素发挥专业教学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9.
<正>高校承担着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责任,课程思政建设则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课程思政符合当代高校教育理念,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同样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新发展、新教育、新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高校教育全方位发展,以及新格局实现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廖礼平 《活力》2022,(16):97-99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党在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任务。文章在分析课程思政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标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冠 《民营科技》2013,(11):259-259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深入发展,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活动不断增多。这就对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以及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及培养的重要性,针对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法进行探讨。以期通过以下的阐述为有效提升商务英语教学质量,为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提供翟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成为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立足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偏低的现状,揭示了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实现教育本质的有力举措.跨文化第三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但当前存在认识差异化和研究有待拓深的问题.语言与思政融合下的跨文化第三空间构建,教师是关键.增强思政意识,提升整体能力,适应复合角色,是应行之举.  相似文献   

14.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育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的发布对新时代幼师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新、更高质量的要求。课程思政越来越成为学前教育的领域共识和自觉行动,聚焦探究以教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和实践路径,发挥专业课堂育人功能,以期推动人才培养的提升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思政为例,通过分析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的必要性,结合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困境,探索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制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手段,提升专任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完善课程思政评估机制,以探索“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的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16.
赵敏  蔡跃辉  石靓砉 《活力》2022,(13):34-36
“课程思政”是高校贯彻“三全育人”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方式与途径。近年来,民办本科高校高举“三全育人”教育大旗,但是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上还比较滞后。基于民办本科高校的教学实践与调研,探析“三全育人”理念下民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能够为民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7.
“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思想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学前期是奠定个体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阶段,而学前教育活动是学前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身心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形式。学前教师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施者也自然成为了课程思政重要的实践者。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进行幼儿活动设计和组织的能力纳入了毕业要求之中,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实现幼儿园课程思政,奠定“立德树人”的基础,高校《活动设计与组织》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实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进协同育人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王海华 《数据》2022,(4):156-158
课程思政对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相融合,这样既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帮助,也可以让学生有主动承担社会发展责任意识。高校生物化学课程作为多个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师在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知识讲解时,应该主动将思政育人与专业教学融合,以此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全面性。下面本文主要对高校生物化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方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主要的职能,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各门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都是围绕着这两者展开。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经济法”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我国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全球化在教育方面也逐渐体现出来,国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数量日益增加。本文探索了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背景下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创设“素材收集-教法教学-总结反思”的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培育有家国情怀、有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各企业培养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职业经理人。  相似文献   

20.
程世利 《活力》2022,(21):10-12
地方红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党光辉奋斗历程的重要印证,是思政教育的天然素材。本文以浙江红色文化资源为例,集中探讨了“四史”教育背景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分析融入原则和具体路径,对于用好地方红色资源、推进““四史”教育、提升高校思政课程质效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